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時事我見
也談「林來瘋」

大約是二月上旬開始,美國NBA球員林書豪開始受到媒體的注意,曝光度急遽上升。隨著許多「傳奇」的發生,大家開始注意:林書豪是怎麼到這樣的境界。從個人主義的角度思考的是:林書豪本身有什麼特質成為他成功的條件;而華人世界的思維則是:他的父母如何教養出「林書豪」的。「林來瘋」熱潮未退,父母家系圖的開展成為許多媒體另一個追尋的脈絡。

大約在二月中旬,無意間看到某報民意論壇的漫畫插圖,圖中一個看來大約是十二、三歲的男孩,身上背了好多的書包,有「學校」、「補習班」、「才藝」等等,還戴著厚厚的眼鏡,整個人看來就像快被壓垮了,可是孩子抱著一顆籃球,問母親:「我將來想成為『林書豪』第二,可以嗎?」媽媽看著報紙,背面是林書豪的消息,頭也不抬地說:「可以啊!你先考上哈佛再說。」辦公室的同事很感慨地說:「這其實是多數臺灣父母的樣貌。」

這也讓我回憶起某週刊曾分析林書豪父母的教養方式,發現林家實施的是「權威式民主」或稱「恩威並施的教養」。其實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早就發現「權威式民主」是最佳的教養方式,父母能發揮父母應該有的功能,而子女也有足夠的空間發展自己的想法與能力。這樣的父母,往往能隨著子女發展階段的進展,可以相信、尊重、放手,讓孩子面對他的選擇,得以自我發展。可是華人的父母要做到這點是很困難的。過度擴張的保護,過於在意外人的觀感,往往為孩子做了太多的決定與涉入,主觀地認為什麼是「好的」,似乎唯恐不能給予好的東西,便是失職的父母。這樣想想,華人父母的壓力還真大!

林書豪成功的案例,讓教育部決定開辦「籃球學校」,培養籃球選手。我不禁心想:王建民、曾雅妮、盧彥勳的成功,是不是也要開辦「棒球學校」、「高爾夫球學校」和「網球學校」?無論是林書豪、王建民、曾雅妮或盧彥勳,他們都是職業選手,選擇體育項目作為職業生涯。可是當他們選擇這樣的職業時,我們恐怕都忽略了,運動最初所給予他們的快樂。因為這樣的經驗,也看到自己的能力,選擇作為職業選手。如果林書豪知道臺灣政府因為他,開了籃球學校,讓運動過早變得專精甚至菁英化,一定覺得相當可惜。能力是天分加上興趣,以及日積月累的經驗累積養成的。與其設立專門訓練機構,更重要的是從基礎開始紮根,重視體育課等非升學的科目,讓借「音樂課」、「美勞課」、「體育課」以複習國語、英文、數學的慣例不再存在。我想,這才是最困難的。可是究竟難在家長的觀念還是學校或是社會的態度?世界上沒有完美或是沒有缺點的體制(林書豪也不是一進NBA就受重視),重點是在孩子成長階段影響最大的父母,怎麼來看孩子需要什麼。 (文/昱捷診所 黃梅芳)


 
 
更多文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高中同學會
釣魚台、天真穆斯林、與民族情結
逆光飛翔
另一種鄉愁:Solastalgia
《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以友善尊嚴方式照護失智症親友》審閱感想
留言板與臉書
五月
王建民小三之延伸—婚姻關係漫談
心理治療師的幸福團隊
林書豪與正向心理學(Resilience)
厭食.催吐.瘦肉方程式
眾眸之窗
也談「林來瘋」
霧中風景
流動的節日
從兒童團體心理治療歷程中練習承接痛苦與涵容黑暗力量
2011年度死人風雲榜
如果杜鵑不唱歌
飄洋過海的牛角梳
自然與心靈:陸前高田一本松
最新關係焦點:父子關係!
賈伯斯之死—大家一起hungry and foolish
蘋果的滋味
放榜後的一場筵席
抱歉!我失約了!
洩密者
想像愛滋器官移植後的救贖
魔獸世界
北海憶師
Little Monster
尋找學習心理治療的地圖
楊梅的滋味
塑化人生
講台與講師的背後
績優?資優?
預言‧寓言
毛毛蟲歲月
起心動念間
注視痛苦
園藝如何治療?
那一年,地震與我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