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時事我見
另一種鄉愁:Solastalgia

因為在蒐集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的資料,承蒙浩威留心,輾轉寄給我一篇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榮格學派重要老師Don Fredericksen教授,在今(2012)年葡萄牙Braga舉行的IV Academic Conference of IAAP and IAJS 2012【註1】中發表的一場演講文稿,英文篇名是「Solastalgia: A Fundamental Notion for Film Eco-Criticism」。這文章還是Tom & Jean Kirsch從手冊上掃描了轉貼電郵過來,幾經波折,被我也拿到手拜讀。

原演講是安排在「榮格與地域心理學」(Jung and the Psychology of Place)的場次中,講稿中看來,談的是從榮格心理學的角度在評論一種新命名的心理現象:solastalgia,結果光這破題第一個字就幫我引出不少有趣的新知,也串連許多舊思……

這字我還真是第一次學到,乍見時完全不明其義,因著醫學字根的底子,只知不知又是在講哪裏痛了(但知-algia是拉丁醫學字根「疼痛」之意)。Google了一下,始知連維基百科也說了這是個新字(劈頭直接說了是個 “neologism”),2003年才開始由澳洲哲學家Glenn Albrecht使用,組合了 “solace”(安慰、撫慰)和 “-algia”(拉丁字根「疼痛」)而成。【註2】但又撫慰又疼痛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演講的內容是從美國的一部環保紀錄片──「最後一座山」(The Last Mountain)談起,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先抽兩、三分鐘看一下這部紀錄片官方剪接的宣傳版短片,馬上進入狀況。【註3

「最後一座山」影片說的是美國西維吉尼亞州阿帕拉契山區一個自然風光明媚的小鎮,面對著龐大的煤礦公司翻山捲地式地開礦而來,居民一天一天看到自己的家園面目全非,卻在漫長的協談與抗爭過程中,依然無力回天。是了,Glenn Albrecht當初啟用這個字,也是以澳洲西南威爾斯的居民目睹家園被礦採巨爪蹂躪,卻又無力挽救自己的家園,因而承受著一種無力感與失落感,形成明明在自己的家園,卻感受不到家園應有的撫慰感,反而更覺痛苦的心理現象。在Glenn Albrecht命名 “solastalgia”這個名詞之始,幾乎就是發明來給環境災變下的受害居民專用。

再用中文續查下去的話,既有的翻譯版本不多,目前有人譯為「在家的鄉愁」。相較於英文中另一個字 “nostalgia”講的是一個人離鄉背井時思念故鄉的「離家的鄉愁」,說 “solastalgia”是「在家的鄉愁」好像也有幾分道理。若取屈原式的憂國憂民之情來形容的話,不知把 “solastalgia”譯作「鄉憂」來對照 “nostalgia”的「鄉愁」,會否比較簡潔有力一點。但總之,這就是個有典故的概念,不管怎麼翻譯,還是得知道這個字/詞在生態環境破壞史裏誕生的脈絡,才能真正掌握其奧意。想想,「鄉愁」終究還有個鄉可以回去解愁,「鄉憂」則往往是在緬懷著一種家鄉再也「回不去了」的環境殘局,哪一種的情緒張力更高,耐人尋味。

聯想起卑南族歌手陳建年第一張專輯《海洋》裏有一首歌就叫「鄉愁」:【註4

「鄉愁 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
鄉愁 不是在別後才湧起的嗎?
而我依舊踏在故鄉的土地上
心緒為何無端地翻騰
只因為父親曾對我說
這片地 原本是我們的啊」

詩人發興,終究是心中有一股原本錯雜難言的悸動,費盡心思尋找適當的文字想要表達出來,表達出來得妥切了,人才會覺得暢快。這歌裏也說了,這種心緒翻騰竟在未別就湧起,稱之為「鄉愁」總有點不夠到位的遺憾。莫非就是這個感覺?若 “solastalgia”一詞更早、更廣地成為大家共同的語言,而且也有適當的中文,乃至卑南語對應的譯詞,會否讓詩人和歌者覺得用之更為淋漓啊!

陰陽師形容得好,給定一個「名」就是一種咒語!但這咒語的力量,還真需要時間和文化去陶鑄。

能有適當的「名」把心中的感受,尤其是痛苦的感受予以表達清楚,那個幫人把感受講清楚的詞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的咒語了吧。

未來這種痛苦的經驗恐怕會越來越多。除了前文引述美、澳礦採公司的實例,去(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那些撤不出,卻又明知家鄉已非昔比的福島週圍居民,那感受是什麼?如何述說?即便回到台灣本土,一件件層出不窮的土地開發案,除了部份因而獲益的人(這其中還不少是外地人)之外,另一部份又有多少(在地)人其實並不想失去故土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如何述說?世代居於蘭嶼島上的達悟人,被拆掉傳統地下屋,遷居水泥房,並明知島的一隅放著台灣本島的人都不要,而且會放出什麼有害魔力的鐵桶,達悟老人們心裏的感受是什麼?用達悟語將如何名之?八八災區居民再度回到故里,乃至許許多多環境災民重返家園,一切並不如昔,他們心裏的感受是什麼?能清楚的表達些什麼嗎?套句環保界喜歡調侃當代社會開發魔爪的不知節制,現在的環境直是「國『在』山河『破』」了,然而這種令人濺淚的感懷,能否有以名之?

於是我越查越起勁,Glenn Albrecht還真是有心,其實整理了六種心靈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可能產生的精神病理現象,或者說是六種心病還有力點,他總稱之為 “psychoterratic diseases”。這又是個翻譯的大考驗,不知要譯為「心土病」或「土地性精神疾病」哪個好?(其實兩個譯法若不解釋典故,一樣沒人看得懂……)總之是 “psyche”(心靈、精神)和 “terra”(土地、大地)相互關係對人的心理造成的病症或不適。網路上不同版本各有差異,我仍以Don Fredericksen引用的版本為基礎,則六種疾病分別是:

  1. Eco-anxiety/eco-phobia:對生態正遭受過多破壞感到焦慮與恐慌,依字根直譯為「生態焦慮/生態恐慌」。
  2. Nature deficit disorder:(Louv 2005)這大概是這幾個詞裏國內先已譯好引介,而且有書可參考的,目前譯為「大自然缺失症」,多少有點對壘「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的味道。有興趣的讀者可續讀《失去山林的孩子》。【註5
  3. Eco-paralysis:當知道太多生態遭破壞的資訊,又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現況時衍生的麻木不仁感。依字面譯為「生態麻痹」。
  4. Eco-nostalgia:「鄉愁」(nostalgia)一字/詞據說是引Hoffer在1688年所用,指的是離開家鄉的時空,因而急切地想要回到故鄉,Glenn Albrecht前頭加了生態的字根 “eco-“,予譯做「生態鄉愁」。
  5. Global dread:(Albrecht(Jill)2003)指對全球環境變遷覺得所有的消息都是負面消息的憂慮,依字面姑且譯之為「全球變遷擔憂」。(我還真想譯成「杞人天憂」好了。)
  6. Solastalgia:(Albrecht 2003)如前文所述,譯為「在鄉鄉愁(鄉憂?)」。

這還沒說Albrecht還整理了另一群 “somaterratic diseases”(身土病?)呢!原來前人有心,已著手努力尋找描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狀態有哪些更細膩的區別了呀!不然,依我們現在所謂現象學根底、描述性精神醫學(心理學)典範DSM-IV/ICD-9~10的訓練成果,因為家鄉被開挖,力阻無功,終於心力交瘁而求助的案主,怕也只能又回到症狀學分類:「你,家鄉被挖心情低落超過兩週,屬於『憂鬱症』。」「你,家鄉被挖擔憂緊張超過半年,歸入『焦慮症』。」「還有你,家鄉被挖從此聽到挖土機的聲音就恐慌害怕,算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拋下了動力取向,迎向生物取向的精神醫學/心理學,對於後半段要分在焦慮、憂鬱、或PTSD,要比對前半段案主家鄉是被開路、被採礦、還是被土石流沖蝕要著力得多了,不知是否也讓一些心理衛生同好在受訓養成的過程中,感受到另一種無以名之的 “solastalgia”?

相形之下,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鄉愁」終易得償,看破一切功名利祿,放手告老還鄉便了。“Solastalgia”在Albrecht的理論架構中,又得另尋療癒之道,看來又是一堆英文論述,還有待再另找時間去開挖資料了。

且莫怪我這篇文章似乎一大半在明訓詁,究翻譯。我還真是覺得當代生態鉅變與環境問題對人類心靈造成的影響,正亟須重新尋找一些字彙來更妥切地描述,就各方而言,這些新名詞會是溝通的基礎;對受害者而言,會是苦難的定位,當痛苦有以精確定名之時,常彷彿在忠烈祠中得到一席棲身的牌位,英靈始能安住。可惜本文所提及的諸名相,在英文世界不過開始蘊釀,在中文世界裏更還陌生,要培養到變成像「憂鬱症」、「自律神經失調」、「血清張力素」這麼既讓人聽不懂又讓人聽了覺得很有權威的程度,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010年6月9日,苗栗縣竹南鎮大埔里的稻田再一個多月就能採收了。但因為這附近150多公頃的土地被縣政府強制徵收辦理「擴大竹南基地特定區」案,警力強勢介入圍地,把正結著實的稻子也直接剷掉,造成許多農民痛心不已,多次聚會抗議。農家惜米,便是別人的稻子被糟蹋,看了也是不忍,更何況這片地原本是他們的,這些稻子本是他們一天一天親手栽植出來的,目睹這樣場景的心情是什麼?如何去描述這樣的苦痛?

據說此事發生後,不乏一些居民情緒惡化、失眠、煩憂,感受到深沉的無力感。8月3日,當地一位73歲的阿嬤喝下除草劑自殺身亡,一說也是直接跟此事有關。對於人失去與自己歸屬的土地之間的依附感後,其心理變化該如何精確描述與同理,做為心理衛生專業的工作人員,沉默固是無言以對,但其實更是詞窮。另一位大官倒是頗有DSM的派頭,口齒流利地告訴媒體,這位阿嬤自殺,是因為「她原本就有『憂鬱症』」……(文/陳俊霖醫師)


【附註】
註1:參:http://iaap.org/home/analytical-psychology/academic-conference-iaap-iajs-2012.html
註2: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Solastalgia
註3:參該本官方網站:http://thelastmountainmovie.com/或youtube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c5wmUkpOCKE
註4:參:http://www.youtube.com/watch?v=HjNPDFwfEMg
註5:《失去山林的孩子》,理查.洛夫著,郝冰.王西敏譯,野人出版社出版。參: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3893




 
 
更多文章
芥末湯圓
死刑,廢死刑
北京積極心理學之旅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高中同學會
釣魚台、天真穆斯林、與民族情結
逆光飛翔
另一種鄉愁:Solastalgia
《你忘了我,但我永遠記得你:以友善尊嚴方式照護失智症親友》審閱感想
留言板與臉書
五月
王建民小三之延伸—婚姻關係漫談
心理治療師的幸福團隊
林書豪與正向心理學(Resilience)
厭食.催吐.瘦肉方程式
眾眸之窗
也談「林來瘋」
霧中風景
流動的節日
從兒童團體心理治療歷程中練習承接痛苦與涵容黑暗力量
2011年度死人風雲榜
如果杜鵑不唱歌
飄洋過海的牛角梳
自然與心靈:陸前高田一本松
最新關係焦點:父子關係!
賈伯斯之死—大家一起hungry and foolish
蘋果的滋味
放榜後的一場筵席
抱歉!我失約了!
洩密者
想像愛滋器官移植後的救贖
魔獸世界
北海憶師
Little Monster
尋找學習心理治療的地圖
楊梅的滋味
塑化人生
講台與講師的背後
績優?資優?
預言‧寓言
毛毛蟲歲月
起心動念間
注視痛苦
園藝如何治療?
那一年,地震與我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