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於 2006/11/30 出刊
  回第30期電子報 
椅邊絮語  椅邊絮語 

 第30期電子報椅邊絮語>心靈美學

心靈美學
淺談後現代的心理分析

莊凱迪 醫師

  幾年前,筆者接受了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到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文化與心理分析。自此,筆者即時時等待機會,將所學回饋給台灣,以感謝台灣納稅人對我進修的幫助。其實這幾年來,除了在榮總一次內部演講,是由主治醫師自選題目,可以報告筆者所學到的心理分析最新發展以外,並沒有其他的機會可以跟台灣的同仁分享所學。筆者長期以來,在美國學習的敘事理論的心理分析,不忍敝帚自珍,因此不顧個人才疏學淺,稍將後現代的敘事理論與心理分析簡介如下。芝加哥大學是美國理論學術的重鎮,講授的學術理論極為拗口,本文盡量轉化為白話文,希望能夠比較容易理解。

  現代、前現代、後現代所指稱的,不僅僅是思想的潮流,也是指文化的模式。在探討什麼是後現代之前,我們應該先探討什麼是文化。文化是我們成長過程之中,形成我們對於各種事物觀念的看法的一套世界觀(world view)。我們經由文化,建立了我們的想法,來詮釋我們外在與內在的世界。文化就是一套詮釋系統。文化塑造了我們的心理與認知,久而久之,文化的信念成為我們的不自覺不加以思索反省的信念。因此這套詮釋系統,也常常成為一般人的信念系統。

  「現代」所指的是理性主義興起以後,相信人類可以憑藉著理性的思維了解這個世界,並且進而掌控這個世界的思潮。隨著理性科學的成功,「現代」的思潮逐漸成為一種文化,並且跟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散佈到全世界,成為主流文化與主流的價值觀。現代的思想,成為主流的思想。許多主流的學者,站在現代思潮的觀點,批判過去的文化與思想,彷彿現代的思想與觀點,已經判定為真理,獲得真實的最終詮釋權,即將成為人類歷史的終點。

  在這種現代文化席捲全球之前的傳統文化與信仰,則被稱作前現代的(pre-modern)文化與信仰。在現代思想的理性分析之下,傳統的信念彷彿流於迷信;傳統的思想彷彿混沌經不起分析。前現代的傳統思想與觀念雖然逐漸式微,但是在各個社會之中仍有他隱藏的影響力,形成了文化內部或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拉鋸與矛盾。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衝突,是一種價值觀的衝突,也是一種不同的詮釋系統之間的衝突。

  後現代的(post-modern)思潮以其獨特而簡單的觀點看待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後現代的思想家,跳脫出現代的框框後,重新看待現代與前現代的文化與思想。他們將現代的思維重新解析、將現代文化重新解構之後指出,現代與前現代的文化與思想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由一群菁英,以特定的方法,對這個宇宙、對這個世界進行探討,社會上的人們,基於對這些菁英的信賴,接受這群菁英所提出來的理論,並且透過教育的制度,將這些理論定為這個社會所接受的真理。理性與科學的方法,固然是比較強力而有效的方法,但是並不代表這個方法就是通往真理唯一的方法,也不代表這個方法所得到的就是真理。

  哲學家胡賽爾的現象學已經指出來,所有在人世間人類所能夠認知感受到的事物,都是人類從特定的角度與觀點而得到的知識。理性與科學亦不例外,都是人類對於外在世界研究所得的一種詮釋。胡賽爾本人仍然相信,人類透過不斷的反觀自己的立場與觀點,仍有可能掌握或是趨近真理。然而後現代的理論則更進一步捨棄真理,認為人間的事務,並不需要絕對的真理這樣的概念。

  其實,人類追求真理有很大的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人類需要真理。人類需要認為自己已經大部分掌握了真理、相信自己已經往真理趨近,才能夠建立自己個人的意義,感覺到生活的穩定性,並在這穩定性中建立自己人生的目標。科學,在許多的層面看起來,也是以真理取代上帝,從而站在真理的立場,建立人類生存的安全感與價值感。孔恩的科學哲學也指出,科學的詮釋在過去不斷改變,表示過去的理論並非真理。在未來,科學的理論還會修正,表示目前的理論亦非真理。至於科學的方法,是不是邁向真理的唯一大道呢?恐怕也不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曾說過,直觀而無以名之的靈感,是他們理論的主要來源。這種直覺,在目前的科學,還是無法說明的東西。
也許,在這個客觀存在的宇宙有客觀的真理存在,但是人類的腦袋中的思想觀念與認知,都是由文化塑造出來的。在這個已經由主觀所塑造出來的腦袋中所能理解到的真理,終將是從特定觀點所得到的知識。在人類腦海之外的客觀真理,很可能是人類的腦袋無法理解的。在人類的腦海之中所能得到的真理,則很可能是扭曲之後的真理。
聽起來這樣的後現代理論好像很悲觀,人類都一定要透過扭曲的眼鏡來看這個世界,如果拿下這個眼鏡,我們就看不到這個世界。其實不然,後現代理論讓我們可以更積極地看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人類世界。人們過去都太過注重人類之外的世界,忽略了我們人類之中的世界。在我們現在這個人類世界,不同的宗教,都各自認為自己得到真理,將別人的信念與觀念視為異端邪說。宗教的爭戰、種族文化的衝突,起因於自認為自己為唯一真理。後現代的視野,將各種不同的宗教文化,都是為真理的一種特殊的詮釋的版本。尊重接納多元的文化,不同的版本可能在不同的方向或是場合,各有其擅長之處。後現代的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並存且共存共榮的文化,讓這樣的多樣性,更加豐富了人類的世界,也減少了互相的排斥與鬥爭。

  後現代所推崇的多元的文化,與前現代或是現代文化最重大的不同,在於每個人都要自己去找出自己的觀點與視野、價值與意義。在現代或是前現代的社會之中,我們出生於什麼樣的社會,成長的過程之中,透過教育與各種社會化的機制,我們自然接受這個文化的信念與價值觀。這裡面沒有多大的空間可以改變,如果我們不接受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我們會被這個社會的人所排斥或是歧視,逐漸被屏棄於社會之外。然而在多元化的後現代社會,沒有單一的價值觀,沒有絕對的真理,沒有什麼等著我們去接受的東西,反而是要我們自己來找出自己的信念,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我們沒有建構出自己的意義、價值與詮釋系統,我們就很容易流於存在沒有價值,人生沒有意義的困擾之中。

  在這個後現代的運動潮流之中,心理分析扮演什麼角色呢?首先,心理分析傳達出人類對於現代的理性主義的深沈吶喊。在理智的思維的控制之下,人類的情緒卻是理智所無法壓抑的。理智的文明之中,人類永遠有其不滿,畢竟人不僅是理性的動物,也是情緒的動物,也是有本能有慾望的動物。受到壓抑的本能、慾望、情感、意志,不斷地從各個層面冒出來,尤其是藝術、文學這些傳統上非理智所能控制的領域,更是人類的非理智層面宣洩的管道。如果這些方法都還沒有辦法得到發洩,這些受到壓抑的情緒,便以病態的方式表現出來,形成精神官能症。雖然佛洛伊德本身仍是理性主義者,他仍相信擴大之後的理性可以整合這些受到壓抑的慾望,使人重新回到正常。但是晚年的佛洛伊德日益悲觀,對心理分析對抗現代文明的功效日益感到懷疑,也正表現出他對理性的悲觀。他對於文明社會的批判,彷彿唱出生活於現代文明中的人們最深沈的悲歌。

  其次,心理分析回顧幫助一個人回顧由小至大的一生的過程,正好是每個人尋找自己的意義價值與詮釋系統的最佳方法。在這個回溯的過程之中,人們反思反觀自己的每一個信念與價值的建構過程,重新組合出自己所要整合的人生觀與價值系統。從這樣的觀點看的心理分析,並不是考古的挖掘或是拼圖的過程,反而比較像是堆積木。過去的生命經歷就是一塊塊的積木,要怎麼建構出積木所要建立的成品,則是分析師與被分析者雙方共同激盪之後的產物,其結果是一套新而且比較整合的詮釋系統重新看待人生與世界。

  後現代的心理分析已經跳脫出真理或者分析的內容是否為事實的問題。真實與否這樣的問題是現代的觀點之下才會問的問題。後現代的心理分析關心的是,我們是否可以幫助被分析者建立出比較整合前後一致的(integral)成品,也就是他個人的人生故事與詮釋系統。人的價值觀與詮釋系統就埋藏在這個故事之中。以真、善、美三者來說,心理分析探討的並非是否為「真」的問題,而是是否為善、為美的問題。心理分析,既然沒有真實,何來趨近於真實呢?每一個分析,都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既沒有已經隱藏好的事實等待挖掘出來,也沒有一套人生真理等著去趨近。後現代的文化之中已經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我們並非協助被分析者趨近一個社會所期待的模式,而是要幫他建立自己獨特獨有的一套模式。

  以上大致上是個人於芝加哥大學所學的理論。後現代並不是因為放棄了唯一的真理,就頹廢地認為人類不論如何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相反地,後現代的思潮賦予人追尋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特權與責任。人類是唯一可以自己找尋意義的動物,但是也因此,人類會面臨意義與價值的危機,這個時候,心理分析便提供了一個處理危機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如同堆積木一般,並不是單一而固定的。不同的人可以把相同的積木堆成不同的成品。同樣一個人,可以被不同的人分析成不同的樣子,也各有其效果。

  如果心理分析與真理無關,並非科學在追尋客觀之事實,每個人都可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那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心理分析呢?以下為個人學習敘事理論之後,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敘事理論很重要的一部分觀念是從文學批評而來的。同樣的文學作品,也就是同樣的文本(text),每個人都可以自有其解讀與詮釋分析。如果這麼說,那每個人都自己有他的一套看法就好,何必要來探討文學呢?藝術也是類似。同樣一首曲子,每個演奏家可以自有其詮釋方法,並行而不相悖。固然人人可以各有不同的觀點與詮釋,然而文學藝術的背後,還是有美學造詣的高低。雖然每個人自有其詮釋,並無何者才是真理的問題,但是仍然有美學上的不同。心理分析的分析者,就像是文學批評家兼寫作指導家。被分析者帶著他過去的人生故事前來,分析者幫助他看待他過去的人生故事,與他討論以後的人生故事該如何寫。然而作者仍然是被分析者自己,他自己仍然決定他的故事要如何寫。以這樣的看法看來,心理分析並沒有對錯是非的問題,卻有高下的區別。分析師自己的藝術成就與美學視野,會影響到被分析者的成品的高下差別。而心理分析的這個成品,便是一個人獨特的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可以說,心理分析這們學問,是生命的美學。它探討每個人生命的存在,怎樣可以更有意義與價值。心理分析透過追溯過去整合過去,達到這個目的。與宗教不同的地方是,心理分析是透過內在的追尋,自己建構自己的價值系統,每個人替自己寫自己的聖經。宗教則是自己成為一個系統,加諸於個人之上,由個人接受而遵從。就如同藝術美學一般,他是開放的系統,不斷可以加入新的成份與改變。

  生活於後現代社會的人們,既需要建構出自己的價值觀與詮釋系統,也需要將自己的生命存在,視為藝術品般,隨時發揮創造更高的藝術價值。如同佛洛伊德所想望的,理想的社會是應該每個人都接受持續的心理分析,解決內心理性與情慾的矛盾。像台灣這樣的中產社會,可以看到許多人持續付出學習音樂、繪畫等各種藝術,卻鮮少有人重視自己的生命這個最寶貴的藝術品,接受心理分析來增進自己生命存在的藝術與美學價值,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原載於精神醫學通訊 25 卷 10 期)

 回第30期電子報  
發行人:宋維村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聯絡電話:02-2392-3528-22
電子信箱:tap79637@ms71.hinet.net
編輯群:電子報編輯部、臺心秘書處
會址:台北市大安區106麗水街28號6樓
傳真電話:02-2392-5908 劃撥帳號:42115501
網址:http://www.ta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