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學會首頁 訂閱電子報 第 45 期電子報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於 2008 年 02 月 15 日出刊

椅邊絮語

無聲的吶喊─暗黑舞踏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長庚大學、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
姜愛玲

在視線的那端,全身塗滿白粉的舞者緩緩地移動著,時而吐舌、翻白眼,時而在地上蠕動、爬行或翻滾,臉上的表情及肢體動作極為扭曲、猙獰、詭異,彷彿一個個受苦的靈魂,透過變形的身體表達深藏於內心的痛苦、掙扎及慾望。這些舞者所展現出的樣貌,超乎一般人對於表演藝術「美」的認知,令人震驚甚或不忍卒睹。這是人性黑暗面赤裸裸的呈現;這是舞踏。

舞踏(Butoh)源於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實驗性舞蹈形式。它遊走於光明與黑暗之間,沒有既定的形式或動作,而是一種「身處當下」的態度及直搗生命核心的身心表現。事實上,舞踏並不像我們一般所認知的舞蹈,而是一種「精神」。

舞踏的源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一切以西方文化為尊,不但大量引進西方的各項先進科技,在表演藝術方面也以芭蕾與現代舞所展現的修長身型及對稱的身體美學為尊。到了 1960 年代,戰敗國日本的景氣仍是一片蕭條,街頭也開始出現反戰與學運的遊行隊伍,遙遙呼應美國的反越戰遊行及法國的 68 五月學潮,而日本藝文界此時也開始對於盲目追求西方美感的心態進行省思。

此時,被尊為「舞踏之父」的土方巽(1926-1986)及並列為舞踏宗師的大野一雄,試圖超越西方現代舞及日本傳統舞蹈的既有框架,於是就從日本人「內縮」的身體特質(最顯見的例子是「鞠躬」)出發,創造了獨特的「黑暗之舞」(Ankoku Butoh),也就是「暗黑舞踏」,以激烈的身體語彙鋪陳人心內在幽暗、無盡的吶喊。時至今日,最享譽國際的日本舞踏團體首推天兒牛大所率領的山海塾,成立至今已逾三十年。

舞踏的精神

舞踏是一種強調耐性、專注與「回歸本真」的表達方式,它呈現出來的身體樣態,一反人們對於舞蹈的既定觀念,它藉由極緩慢的動作凸顯內省及冥想的特質。舞踏沒有固定的姿態或矯柔做作的優雅,取而代之的是肢體的扭曲與擠壓,舞者的樣貌因此看起來不太像個「人」,卻呈現出卸下重重矯飾的人類原始本能,怵目驚心且一點兒也不賞心悅目,是針對「美」的反動。

舞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化白妝的光頭舞者。白妝是為了將舞者的個人身份,即個體的自我抹去,呈現最純粹的生命本質,光頭則代表「回歸原胎」。舞者有時也會戴上假髮、穿著不同的服飾,化身小孩、女人、老者或瘋子等「社會邊緣人」,其頹廢滑稽的模樣不禁使人憶及已故日本大導演黑澤明(1910-1998)片中遊魂般的浪人。此外,白粉會在舞動的過程中飄散,象徵生命的流逝,顯現死亡之姿。

舞踏 vs. 舞蹈治療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理事長暨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李宗芹指出,日本的舞蹈治療師分為兩派,一派是在美國受過訓練,取得專業資格認證後返國服務的舞蹈治療師,主張以醫病的角度切入舞蹈治療,注重心理治療學理、衡鑑及分析。另一派舞蹈治療師則對於西方主流的物質主義提出反省與批判,並取材自身文化中既有的身體元素如舞踏,幫助人們對自身進行「解體」,將自我暫且拋下,以動作媒介協助個案探索內在,進而引發新的開展。因此,舞踏可說是日本獨步全球舞療界的精神內涵。

另外,用身體部位或器官表達無法言喻的內在狀態,也象徵著個體突破長久以來的內心桎梏,藉由原原本本的肢體動作走出某種心理狀態或感覺。在舞動的過程中,動者及觀者皆感受強烈的身體經驗,透過動作直接與內在的靈性對話,以啟動生命內裡的能量,促成轉化的契機。舞踏,就是如此震懾與動人。

參考書目

網路資料

回 45 期椅邊絮語 回 45 期內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