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學會首頁 訂閱電子報 第 49 期電子報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於 2008 年 06 月 15 日出刊

Meditation椅邊絮語

解讀身體密碼

臺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長庚大學、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
姜愛玲

三年前,我在一所大專院校擔任實習諮商心理師,很幸運有機會將舞蹈治療所學運用在實習場域中。該校有「輔導股長」的編制,也就是每一班有一位同學專責關懷全班同學,若發現任何需要特別關注的狀況,就會通報導師及諮商中心。於是,「輔導股長職前訓練」就成了諮商中心每學期的重頭戲,而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場培訓活動,也正巧是我首次帶領團體的經驗。活動前,組長有問我是否會緊張?我回答「還好」,不過私下倒是看了些參考資料規劃活動內容,並融入許多舞蹈治療的元素。

活動當天總共有二十多位同學出席,普遍來說女生比男生更積極參與,我接著發現有位男生特別酷,稍後得知他的外號就是「冰」,聽了真是令人渾身既寒又抖!我原本有些擔心他會酷到把團體帶領者當空氣,不過我後來發現他其實是願意與人互動的,看到其他同學耍寶也笑得非常開心,真是讓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活動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在空間裡自由移動,但他們可能都不太習慣如此「自由」地動著,後來就逐漸演變成大家都朝同一個方向繞圈圈。於是,我鼓勵他們可以朝不同的方向行進,不過多數人仍固守原本的走法。走著走著,我就請大家不時停下來彼此互相打招呼,並且記住對方的姓名與班級。接著,在口語的自我介紹完畢之後,我就用肢體互動的方式延伸認識彼此的活動,還請同學們輪流用一個姿勢「擺」出自己的外號,激發大家的肢體創意。

在休息時間之前,我讓同學們分組玩「導盲」遊戲,也就是一個人閉眼,由另一個人帶領在空間中移動。很奇妙的是,大家又很有默契地形成一列長隊朝同個方向前進,我於是就請最前面的同學保持睜眼,其他的人都閉眼,而且每個人皆可隨時脫隊,但脫隊之後的帶領者就要睜眼帶著後面的同伴走。最後,我找了兩對同學到圓圈中間,以非口語的方進行導盲。綜合這兩種方式的結果,有人覺得害怕,有人失去了安全感,還有人連方向感也沒了,但有人卻覺得反正有人帶,一點兒都不用怕,非常交託與信任。

休息時間過後,我按照原訂計劃讓同學們玩動作模仿的遊戲,然後就是「動者/模仿者/觀察者」的互動。不過,大家還是挺彆扭的,甚至都不主動找伙伴,所以我只好見機行事幫他們分好組。在肢體互動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動作都很短暫,更有人直接喊累,不若我所參加過的舞蹈治療工作坊般,肢體互動可無限延伸。沒關係,反正帶活動就是這樣,事前的規劃是必須的,但隨機應變卻更重要。稍後,我讓大家分組僅以動作演出一個情節讓其他組猜,好在效果還不錯,甚至有一組乾脆表演舞步教學,贏得滿堂彩。雖然舞蹈治療並非舞蹈教學,但青少年就是需要可以「秀」出自己的舞台,所以只要他們願意用肢體表達與分享,都是值得鼓勵的。

接下來的活動原本是引導大家玩肢體雕塑和造景的遊戲,然而這個團體還不是很放得開,不太適合這類高度身體自覺的活動。我在心中當機立斷變更計畫,運用「喝水傳話」的原理讓同學們分組以肢體動作表達某個主題,由每組的第一位至倒數第二位同學依序表演下去,並且規定不能使用口語,結果每組無論是表演什麼,最後一位同學就猜對什麼,真不知道是大家太聰明還是題目太簡單了。

活動結束時,組長請同學們填寫活動回饋表(我的另一位成人班的學員戲稱這是「驗『師』報告」),他事後告訴我大家的評價普遍都很好,而活動進行時在場外辦公的老師們,也表示從她們所聽到的「聲音」來判斷,我和這些學生的互動良好,這才讓我真正鬆了一口氣。我想是我的幽默、那一年的新生比較乖,以及同學們的「給足面子」讓活動得以順利完成。後來,輔導中心的一位老師告訴我,這個學校的學生防衛性都很強,或許是因為從小被父母教導「外面的壞人很多」,進而啟動了自我防衛機制。而當我提到同學們在自我介紹時,常說自己的興趣是看電視和上網,甚至有人表示自己應該沒什麼興趣,這位老師就不禁感嘆:這樣下去,學生們只會變得更封閉、更放不開,人際互動能力也會日漸衰退。

經過了這次體驗,我除了慶幸有機會證明自己帶團體的能力之外,也希望日後能規劃出更好的活動,並從經驗中累積屬於舞蹈治療特有的身體智慧。

回 49 期椅邊絮語 回 49 期內容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