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期以這份電子報:
  為專業同好印心證境;
  為志學後生燈引前路;
  為困頓心靈尋啟棲處。


椅邊絮語

生活隨筆四則

之一 蘇黎世的鐘聲

2009年6月20日,搭乘法航班機前往瑞士蘇黎世。

21日清晨,飛機接近巴黎的上空。透過機窗望去,一抹晨曦異常的美麗。

在我的記憶中,巴黎便有著如此的清新和寧靜。

我們要在巴黎轉機。此次是受蘇黎世榮格學院(Kusnacht)的邀請前來講學的,將有一週三個主題的講座和工作坊。

來到蘇黎世正是週日,我們住在了蘇黎世老城(old city)的一個旅館。傍晚時分,我們出來旅館,繞著蘇黎世湖畔散步。

10多年前第一次來到蘇黎世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當初印象最深便有這湖中的天鵝,優雅高貴又溫柔親切。

記得那天早晨,1995年8月的一天,也是週日,Ruth去機場接我們,隨後便帶我們來到這蘇黎世湖邊吃早午餐。

微風吹起湖水的漣漪,蕩漾著清新明媚的陽光。

湖邊有一位老人,帶著許多食物在餵湖中的天鵝,許多野鴨、鴿子和麻雀也團團圍著這位老人。一幅生動的蘇黎世初始畫面。

教堂的鐘聲使得這回憶愈加濃郁,其聲舒揚遠聞,使人心曠神怡。

10多前的那一天,Ruth陪我們吃了早午餐便先回去了。而當我們要返回住處的時候竟忘了路和地址,在大街上徬徨。正是這悠揚的鐘聲,敲醒了我的許多記憶。恍惚之間彷彿身處老家菏澤的天主教堂,那是我小時候奶奶常帶我去的地方。

小時候的我們家,本來也是教堂建築的一部分,一棟別具一格的歐式樓房。記憶中總是很大的花園,被父親種上了玉米、生薑和向日葵。

我們屋前的走廊上,有燕子銜泥築成的窩,燕子的呢喃話語幾乎也是我童年搖籃曲的音符。

燕子銜泥做窩,也哺育著隨後孵化的小燕子。

小時候的我,也常常看著小燕子們抖擻其羽,練習飛翔。

每逢燕子要離開的時候,幼年的我總是依依不捨,充滿悲傷。

奶奶勸慰我,說它們記得回家的路,明年春天還會回來的。

見我依然傷感,奶奶則幫我縫起一個很小很小的口袋,裡面放上幾粒小黃米,小心地綁在老燕子的腿上。奶奶告訴我,來年春天,當燕子歸來的時候,會帶來南方的紅豆。

等待著南方的紅豆,等待著燕子的歸來,便成了我童年的夢。

後來,有一些都是成年人的「紅衛兵」,幾天就摧毀了隔壁的大教堂,從此不再聽到教堂的鐘聲;接著又有人過來搗毀了我們家的燕子窩,打碎了這童年的夢想……

今日的鐘聲也是那童年鐘聲的感應,也是10多年前鐘聲的迴響。說起來有些驚奇,就在這鐘聲中,不僅有湧現的童年記憶,也幫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之二 斐然小成,教化一方

6月11日,尹立幫著聯繫了重慶巴縣的霍斐然老師。我們一行九人前往拜訪。

在這之前,尹立已是幾次提及霍老師,說起他與王家佑、張義尚等老師的交往。我也早有拜訪的心意。

霍老師得知我們前往,發來了熱情的短信:

「來示已悉!大駕明日光臨!十分榮幸!即當掃地煮茶以待!蝸居重慶南岸長胜鎮天文鄉白沙村小成樓。霍斐然敬覆」

驅車5個多小時,經成渝路來到重慶巴縣南岸。

我們在離長胜鎮天文鄉不遠處停下來,打聽如何去到白沙村。人們對進村的路似乎不太熟悉,但卻都知道霍斐然的名字。

進到村口,許多圍聚在一起的打牌的人,見問及霍老師,也紛紛起身指路小成樓。

學有所成,教化一方,也便是大儒境界,良醫所為。

在一處山坡上,我們把車停在小河一邊,穿過一條水間小路,來到霍老師的「小成樓」。

水中游過幾隻鵝,果樹和蘆葦透出濃濃的田野氣息。

在霍老師的客廳和書房,我們一邊飲茶,一邊聽其小成奧義。

我很想知道,作為易學家的醫道所在,以及其中必然包含的心理分析的意義。

霍老師講述了他不久前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時的故事。他在大會上問眾人,大都是中國文化學者,八卦中何卦為人。

眾皆沉默。

霍老師欣然闡釋,這人便在「離」中。

我深知其義,報以會心的微笑。

這一問,便是易中人意,便是易中心理……

霍老師姍姍道來。

在其自然的故事中,已是告知了其治易的方法,以及易道的深蘊。

莊子曰道隱於小成,此之謂也。

霍老師拿出他與王家佑先生的幾封書信,感歎其數年前,已知往生的去處。化作美麗的格桑花,或為散花的自在仙子。

我有幾次想著去看望王家佑老師,也常聽尹立說起這王大爺的故事。「聲色酒氣有度則養生,貪嗔癡愛無相既菩提。」大智者,好境界。

當天晚上,我們住在了重慶縉雲山的道觀……

之三 帶臭臭去看病

臭臭是我們家裡的一隻貓。除了臭臭我們還有咪咪和妞妞。在北川中學心靈花園,我們還有佳佳。

昨天晚上從四川回來廣州。臭臭並不像往常那樣在門口等待,而是找了他半天,才發現他一個人躲在了房間的角落裡。

許多天不在了,臭臭還在生氣嗎?

2週前我要去四川的時候,他就躲在了洗手盆下我抓不到的地方,怎樣叫也不出來。

幫他洗了個澡,用風筒吹他的時候,他表現得似乎與平時不太一樣。

第二天早晨,臭臭顯得是生病了。於是,我們帶他去了醫院。

被檢查出是急性結石,大概是貓糧中仍然含有過量的「三聚氰胺」吧,需要即刻做手術。

於是,我就在醫院陪著臭臭。

幾隻關在醫院籠子裡的小貓,差不多發出的都是極為焦慮的嘶叫聲,上竄下跳不停地在籠子裡兜圈,似乎已形成了某種強迫式的動作和反應。

我們的臭臭對此反應不大。但這些貓卻是引起了我的關注。

這便是籠子中的動物,用籠子圈起來的生靈。

被關的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便有了在這被關的籠子裡的動作。

相比之下,作為人是自由的,本來應該慶幸。

但是,看似能夠自由走動的人,但思想卻不見得能夠自由。設想一下,若是人們的思想也被用類似的籠子圈起來將會怎樣呢?那麼很可能也將會有類似僵化的強迫性動作,就像這籠子裡被關久了的貓。

陳寅恪先生曾這樣表明心跡:「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或許,他也見過這被籠子關的久了的動物,也知道這樣的一種禁錮,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對於一個民族,將是何等的不幸。

臭臭在醫院里呆了三天,就呆在那樣的籠子裡。

我每天去看他。到了第三天,便把他接回了家裡。

之四 蓮花心

2009年6月9日,我從北川中學心靈花園過去成都看望雷達。這正是雷達犧牲後的週年祭日,我為他帶去了《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靈花園紀事》。榮明、高嵐和我,在其墓前燃起祭香和蠟燭,默默守護與陪伴著。

隨後,我們去了汶川,去看望鄭娟、唐倩、文強和曉玲,我們在汶川水磨小學心靈花園工作站的志願者。

6月10日,離開水磨,我們趕往映秀。

在映秀附近,有「512大地震」震源的牛眠溝,一片深遠的山谷;以及其中的地震震源觸發點蓮花心,又稱蓮花心溝。

離開公路往西南行走,盡是山間小路,隨處遍是地震時滾落下來的巨石。

據說,「512大地震」發生之初的幾秒中,從這蓮花心噴湧出來的岩石達數百萬立方米,充滿於整個牛眠山谷中,形成了寬130餘米,長逾千米,厚達百米的岩石堆積區。

道路狹窄難行,我們停下車來,搭乘摩托車,前往牛眠溝的蓮花心……

我的摩托車走在前面,尹立和高嵐緊隨其後。

我們穿山越嶺而上,逐漸接近牛眠溝。

儘管三位摩托車手均為本地人,騎術嫻熟。但顛簸在山崖之巔,乘坐者也需具有同樣的勇氣。

途徑一處堰塞湖,碧綠的湖水使人彷彿進入了神話傳說的意境。

我們繼續繞山而上……接近山頂的時候,摩托車也已無路可行。我們三人下車,徒步前往蓮花心。

山頂的小路上,有一隻流浪狗,狂叫著奔了過來,擋住去路。

我見他一臉兇氣和焦慮,便停下腳步,想著慢慢說他幾句……

這狗見我對他說話,似懂非懂,焦慮和兇意似乎有所緩解。

然而,突然間,它徑直竄到了我的面前,在我腿上咬了一口,便急忙跑回了山坡。

我本來是可以躲避,或者是踢退他攻擊的,但片刻的猶豫,左腿已留下了這狗的牙痕。

高嵐和尹立急忙趕上前來,急切地詢問是否被咬傷。

我說還好,褲子蠻結識的,皮也算厚實……不過,我知道,這狗實際上並非用力咬我,似乎是用其咬的動作,述說某種……

一位老鄉過來,說可以陪我們去蓮花心。

這牛眠溝,本來陡峭。地震使得山體傾移盡是滑坡,又逢雨季,行走十分艱難。

在這位老鄉的帶領下,我們下到了谷底。

恍然之間,已是身處這汶川大地震的震源點……

這溝中蓮花心附近,本來有30餘戶人家,已不幸在512遇難。人們為了紀念,就在這亂石間壘起了幾處祭壇……

為我們帶路的老鄉說,其中有一位老人,世世輩輩就住在這裡,早在一年前,便警告人們說,這蓮花心要爆了……這蓮花心快要爆了……

沒有人聽著老人的傾說和警告……

當地人有一種傳說,這蓮花心逢千加雙便會開花。

老人也便一直守在這裡,守在他祖祖輩輩守在的山間。汶川牛眠溝的蓮花心。直到2008年5月12日……作為守護與見證,永遠留在了這裡。

我們默默地守在這牛眠溝蓮花心很長時間……一種默默地守望。

一株蒲公英,留著少許花蕊,在風中搖曳……

幾棵被拋起的山松,一年多390天的日曬雨淋,散落四處。

但是,就在這牛眠溝的蓮花心口,一棵翻倒了的松木,亦然已獲生機……

我在那裡坐了很久,默默感受著實在是難以形容的感受。

太陽已隱去西邊的大山。我撿起幾塊石頭放入口袋,拾起一棵震落在山石間的樹幹,作為手杖,緩緩下山。

下山的路更為難行。多虧這手杖,一路護持。

在山間的一個竹棚中,有另一位老鄉。

她們為我們煮上茶水,我們一起聊天。

地震的時候,她們就在這牛眠溝的蓮花心。

原來的住房均已倒塌,從地震到現在,就住在臨時搭建的竹棚中。

高嵐讓尹立為兩位老鄉留下了一點錢,儘管她們執意不收,但尹立還是說服了她們。

下山的途中,遇到一隻老山羊和一隻小山羊。

小羊在山坡上吃草,老羊在山道上叫喚著,小羊也時時回應。

我們停住腳步,聆聽與觀望著這對山羊母子。

那聲音與迴響猶如一幅畫,宛如一首詩。

那情景,便是感應和心有靈犀……

——轉錄自:荷永 | 申荷永的博客

回64期電子報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