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 2010年5月15日
 網站首頁電子報首頁訂閱 / 退訂


【椅邊絮語】
一位學佛人談靈性、靈療及相關現象(下)

文/陳政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前面說過,「靈性」是源自於生命的本體,但其實中陰身或鬼魂所展現出來的靈異能力,也與這一個生命本體有關。因為每個有情生命都各有自己的如來藏(第八識),因於第八識如來藏存在的事實以及如來藏所執藏的諸法種子遇緣現行,才會有古往今來這麼多的靈異事件以及眾多無法理解的非物質現象上的神秘存在。現代人所熱衷談論的「靈性」,其實是這一個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無量無邊善惡、染淨、無記等諸種子,遇到各種不同的因緣而表現出來之後,被人們所觀察到的種種特質之總和。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說,每一個新生的嬰兒,其實都帶著很久遠以來、過去無量世的生命記錄與相應功能而來到這一個人世間。這一些過去世所熏染形成的種種生命記錄與相應功能,有善的、有惡的,也有清淨、染污及非善非惡的。

因此人類天生就會有種種的心理特質:好的、良善的,不好的、惡劣的,也有程度不等的工巧技藝等非善非惡的能力。這一些差異不等的心理特質,其實也與每個人累世以來就與生俱有的生命本體內所執藏的諸法種子有關:良善、清淨種子勢力大的人,心理特質的表現就會偏於良善;相反的,惡劣、染污種子勢力大的人,就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不好的心理特質。此外,與這些累世以來所熏染形成的業種相應之特質,可能會在生活當中因為所遇到的種種條件等因緣的不同,表現出相應互動的現象而不自覺的展現出來,甚至可以讓當事人或周遭的人覺察到。這一些心理學上所談論的心理特質,就攝屬於唯識學所探究的心所法。與心理特質有關的心所法包括有善心所7——簡單的說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清淨的、良善的心理特質,也含括了煩惱心所8——惡劣、染污而會增長苦惱的心理特質,以及非定善、非定煩惱的不定心所等。

因此一個心性偏向於善良清淨的人,會依於累世的身口意行之造作所熏染的習慣性勢力,而樂於在日常生活中行善業。因為行善的結果,會讓他感受到更多的輕安自在與清淨良善而更樂於行善業。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貪著或放逸的因素而造作了小惡事,清淨良善種子的大勢力也會讓他很快的生起有慚有愧的善心所,而不至於一錯再錯,造作更多惡事;相反地,心性偏於染污、惡劣的人,也同樣的會因為累世的身口意行造作所熏染之習慣性勢力,而無法克制的一再造作惡事,讓煩惱痛苦增長。這一類的惡人,在其生命本體中並非完全沒有清淨良善的部分,只是在許多情境中,惡劣的習慣性勢力過於強大而現行,然而其善心所還是能在遇到適當的時節因緣而表現出善行的。

從生命實相的觀點來看,這一些會在平時不自覺而展現出來的心理特質,基本上與當事人所接受的教育或社經地位沒有絕對關聯,乃是取決於當事人過去世所造作的善惡染淨等業之多寡而定。因此,往往可以看到社會底層的卑微人物,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三餐也難以為繼而自身難保。但他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高貴、良善的人性特質,甚至成為社會風氣追隨的榜樣。在歷史上就有武訓這個人,雖然他是一名乞丐,但因為不忍心看到他人與自己同樣遭受失學的痛苦,因此發願自力興辦義學,讓貧苦人家的小孩免費就學唸書。「武訓興學」的事蹟記載於《清史稿•武訓傳》,也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然而武訓高貴之心靈,並非來自於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鉅額財富,而是來自於其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也就是生命本體如來藏,其所執藏累世以來的諸法種子,遇緣現行而表現出來之部份特質;相反地,古今中外的歷史中,也有許多擁有高等學歷或權勢財富卻大奸大惡、壞事幹盡之人,這一些人並未因其所接受的教育或生活的優渥無慮而表現出對他人的良善,反而是更增長其造作惡事的資源與能力。

對一般人而言,上面所提到的這種現象恐怕是一件違反常理而難以理解的事情。因為自古以來的教育學者或心理學家,都相信人的心理/人格特質是一種可被操作與制約的能力,因此以為好的教養與環境應該能培養出良善的人,而不好的惡人則是起因於不好的教養與環境。從生命實相的觀點來看,世間學者所觀察到的現象其實並沒有錯誤,只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運作不如實知,因此不知道環境只是關係到引發的誘因,而教育的內涵與重點如不如實,才與如何改變個人有關。其實現今的教育與環境等因素,所能影響改變的只是一部分,而累世以來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生命本體之功能差別這一大部分,除非曾經接觸過了義佛法,否則是不可能聽聞,更不可能了知的。更何況還有第七識意根的染污習氣這個部分,更會影響教育與環境對一個人熏習制約的效果。雖然在歷史上出現過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理論學說,與唯識所探究的意根沾上了一絲絲的關聯,但儘管弗洛伊德將潛意識理論演繹得多麼淋漓盡致,卻因為他對心識運作的實相完全無所知,潛意識的理論學說終究還是無可避免的錯解了心識與生命的奧秘。由於人性特質展現的測不準現象,已經脫離了唯物科學論學者所提出的理論學說,因此世間學者也只能將某些特質與現象歸諸於其本身也無法理解的「靈性現象」,而期待於未來的科學可以解答這一個疑惑。

一般人所談論的「靈性現象」或「靈性體驗」,其實還是與累世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生命本體如來藏所展現出來的特質有關,只是因為這許多自發出現的情緒感受或對某些經驗莫名的感動,未必是他們主觀意志運作的結果,,也未必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反應模式。因為大多數的人幾乎都不知道這一些情緒感受與反應模式之所從來,於是人們就將這種現象歸諸於宗教的「造物者」所賦予,或者是與其宗教崇仰的鬼神感應道交之後的結果,因此而會將其名之為「靈性」或「神性」。但其實這一些情緒感受或反應模式,就如同前一段文章中所說明的,是因為當事人在經歷了現前當下的情境刺激時,該情境與其生命記錄中的某些特質相應互動,而讓當事人感受到過去曾經歷的經驗,並進而形成「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循環。當然,與天人鬼神之間的感應現象並非不存在,但卻不會是經常出現的經驗,也不是可以依止的現象。從生命運作的實相觀點來說,這種與天人鬼神感應的靈性體驗,應該是要以智慧來理解,能因此而相信佛教的生命觀之如實性,並進而依教精進奉行,這樣才能從靈性經驗的體會而獲得真實的利益。

由於現代人大多數是不相信有過去世及未來世生命的,因此他們不知道也無法理解這一些「靈性經驗」其實都來自於自己的生命本體所展現出來的功能,而卻將其當成是一種靈異來敬畏。但是,對於正信的佛教徒而言,這些現象其實只是生命實相的一環罷了,是不足為奇的!由以上的說明,大家應該比較可以瞭解,為什麼一直以來「靈性」的探討始終很難與宗教切割。因為要解釋「靈性」所涉及的現象,只有在宗教範疇,尤其是真實了義的佛教之內討論及研究才有可能,現代的科學對這種生命觀,其實是無能力探究,但卻又對其嗤之以鼻。因此心理學在發展了一兩百年後,遭遇到了人類心靈的瘟疫,而科學顯然又束手無策之時,才不得不又與宗教妥協,而談論起「靈性」來了。

對正信的佛教徒而言,在其認知與修學歷程中其實是沒有「靈性治療」或「靈療」之概念的。一般會談到靈療的,應該就是道教的信徒所說的「靈體/靈魂的治療」,或者是西方宗教所認知的「靈性治療」。「靈體/靈魂的治療」或「靈性治療」這兩者,甚至是民間信仰者的求神問卜,其實都牽涉到不同宗教對生命的看法。例如道教相信人的靈體包含了三魂七魄,而這三魂七魄是可以被破壞或傷害的。遭到破壞的靈體,就會讓當事人身體出現病痛,或者讓其遭到厄運。而一神教徒,則認為生命是由上帝或至高者所賦予,因此如果一個背負有原罪的人,沒有積極的淨化自己染污的靈魂,不但會讓自己承受許多痛苦,也不會得到上帝的眷顧。當這個人年老死亡之後,就無法得到上帝的恩寵而再回到天父的國度。由於這兩種「靈療」觀念也來自宗教信仰,因此要談論靈性或靈療,就更無法與宗教信仰切割了。因為如果否定了宗教,也等於就否定了「靈性」或「神性」;如果否定了宗教而要談靈性或靈療,其實只是將品德、人格、情操誤解為靈性罷了,但這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干的。許多人對於「靈性治療」或「靈體醫療」的效果是深信不疑的,甚至也覺得或多或少可以從這之中得到利益。但其實一般人所謂的靈療,其實還是心理效果所佔的成份多,神明鬼神的庇佑少之又少。但就算真有些許的特殊感應與效果,終究也都是不究竟的。尤其是如果能對了義佛法所談論的生命實相有清楚具體的瞭解之後,就會知道這一些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自遠古以來,人類就相信萬物皆有靈,當然也包括人類本身在內。這一個「靈」的特質,並不是因為人類或其他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經由學習、教導所形成具有解決困難的智慧所能賦予。這種靈性存在之認知所以會被建立,是因為古代的人相信,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及人類,在經歷生老病等生命歷程,而進入死亡時,其身上的靈(靈魂)就會離開那個已經衰敗無法作用的身體,另外尋求新的身體再去投胎轉世,繼續其下一世的生活。靈魂可以藉由輪迴的過程在每一世不同的身體中生活,而且這一個在人活著的時候,就與身體一起共同存在的「靈魂」,也會影響到該人的思惟、情緒、感情、道德觀及價值判斷,甚至也會影響其身體的健康狀況與其命運是否通達順利等。因此,這一個靈一直都被相信者認為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才會發展出要好好照顧「靈性」的觀念。

但是,就如同前面敘述中所提到的,人類之所以有「靈性」,並不是因為人的身上存在著一個可以思考、可以決定你命運的靈魂;也不是因為人類身上有一個分靈──一個從創造生命的神或主宰你命運的教主所分出來的靈,才因此而具有「靈性」或「神性」。從佛教的生命觀來看,「靈性」其實是每個人的生命本體「如來藏」中所含藏與心理特質相關的種子(前文所說的生命本體之功能差別),在遇到適當的因緣時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質之總和。因此,真正的「靈修」,需要分辨清楚自己所信奉的是鬼神、天神或佛菩薩,只有諸佛菩薩才須敬信供養,不敬佛、法、僧則會容易造作惡業而趣向惡道。

是故不需要與靈媒或通靈者所接觸的鬼神打交道,或者巴結賄賂這些鬼神,因為這一些非人的眾生,雖然會因為出生在那種境界,自然而然的就具有一些人類所沒有的神通能力,但其實這些鬼神的處境未必比一般人更好。就好比說世間人之中,也有不少享有厚祿、權勢很大而握有生殺大權的高官,乍看之下似乎應該是世間人所要羨慕、夤緣的對象。然而這一些居高位的擁權者,也要跟平常百姓一樣在人世間受種種六情五慾之苦,也要受佛教所說的「八苦」9以及生死輪迴之苦。甚至他們平時倚仗權勢的胡作非為,反而是造就其未來世遭受更大苦惱的原因。因此有真實智慧的人,會從生命相續輪迴,以及因果昭昭不爽的實相觀點,來看待種種世間現象,就不會讓自己一直愚闇於世間法的表相而拼命追求,反倒容易讓自己身陷於煩惱痛苦之中而難以自拔了。

真正的「靈修」,其實應該要先了知生命的真實相是什麼,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心靈獲得真實的安樂。自有文明以來,人們一直嘗試透過種種的方法,發展種種的知識學科,對我們所處的宇宙作深入的瞭解,其目的無非就是要探究哲學上所謂的「第一因」、科學家所謂的真理、生命的根源。其實哲學家或科學家想探究的第一因或真理等這一些標的,就是佛教經典中所談論的「第一義諦」。因此,真要探究生命的實相,應該要從了義的佛法,從般若、唯識方廣等闡述生命實相的佛教經典著手,才有可能達成目的的。真正的「靈修」,要達到自己身心靈的清淨自在而沒有苦惱,也必須要瞭解這一些表現出「靈性特質」的種種功能差別──也就是「如來藏」所執藏的種子,是如何的現行,又是如何的被熏習執藏,以及可以如何的被轉異(增強或減弱),才有可能產生真實作用的。否則的話,不管是使用哪一種方法,只要沒有探究到生命實相,所作的任何功夫,多只會是治標不治本的。

例如,有一個房間在漏水,而且是在漏污穢、惡臭的水。如果無法知道這一些造成室內環境骯髒不堪、甚至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水是從哪裡冒出來的,當然只能不斷的去清除、擦洗,並噴上芳香劑來掩蓋其臭味。而之所以只能如此,就是因為無法查出污水的來源,唯一的對治方法就只能不斷的忍受與不斷的清洗,然後祈禱自己不會因此而生病或生氣煩惱到精神崩潰;而相反地,如果有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他能告訴你這一些源源不絕的污水從哪裡冒出來,也教你可以徹底清除並且不會留下污漬或味道的方法,只要你願意聽他的建議,接受他的指導,就可以免除這一些煩惱痛苦了。當然,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病急亂投醫,自作聰明的找一些方法企圖來解決。有可能是氣極敗壞的將牆壁統統打掉,或者將管線全部挖開來,其結果可能會把那間屋子弄得滿目瘡痍,卻也解決不了問題。

從正信佛教對生命實相的認知來看「靈修」、「靈療」及「求神問卜」等作為,並不是完全沒有作用,也不認為通靈、請鬼神幫忙是一種詐騙(如果是假靈媒、假通靈另當別論),但是這一些方法終究都不是解決人類心靈困境的究竟方法,甚至可能會因為接觸之後產生副作用,或讓問題越加嚴重。如果人世間已經沒有正確、真實的了義正法在弘傳,一般人會尋求這種種「飲鴆止渴」的方法,企圖暫時減輕自己的病痛或苦惱,也是無可奈何的。而既然人世間還存在著教導大眾瞭解生命實相的真實義學,我認為應當讓大眾知道這個訊息,並鼓勵大眾發心來修學真實、了義佛法,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而教導大眾真實、了義佛法的真善知識,才能算是一個慈悲眾生、覺悟有情的菩薩吧!

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及心靈瘟疫的世紀,但是這種趨勢只會逐漸嚴重,不會因為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物質福祉增加而改善。這種環境也是佛教經典中常常提到的「末法時代」──也就是真實佛法開始沒落的年代。正法之所以會沒落,並不是因為所宣說的法義錯誤而沒落,而是因為科技發展、人心變得功利現實,不再相信信仰、鄙視宗教、盲信錯誤的邪見、不願意修學真實佛法而沒落;也是因為人類科技發展,「人定勝天」的自大與傲慢而沒落。在《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1經文中說到:「末法之時人散亂,鬪諍相殺心嫉妬」,而在《佛說法滅盡經》卷1經文中也提到:「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佛經中提到的這些現象,並不是這個年代的景象,而是在更久遠之後,正法即將滅盡時的世界環境。但是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到2010年上半年,整個大環境的變化與天災地變,就已經讓世人開始恐慌,深恐「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預言真會實現。事實上,這個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為距離真正的末法時代,還有一大段距離,法末之後,世界才會開始壞滅。只是在這世道逐漸衰微的歷程當中,人心會越加慌亂,精神則越加愁苦,要想遠離憂鬱症的侵擾,恐怕也不是平常人所能企求的。由於這一些大環境的災難,是眾生不信正法福業轉薄、邪見昌盛、人心貪嗔飄亂所引發的共業,而心靈上的憂鬱恐慌,則是自己的無明雜染所致,因此也不是藉由一般所謂的「靈療」、「靈性治療」所能解除。如果不溯本逐源尋求根本的解決辦法,從心靈的啟蒙、淨化著手,再多的科學、再多的心理學或靈學,終究也是徒勞無功的。


參考資料

  • 7 依《大乘百法明門論》之分類,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善心所的現起,可以讓一般人感覺清淨良善、安隱自在與遠離煩惱。因此會讓人樂於去培養與展現此種心理特質。

  • 8 煩惱心所包括了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十種小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二種中隨煩惱:無慚、無愧;八種大隨煩惱: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煩惱心所依其字面意思即可理解,就是會讓人煩惱增長的心理特質。雖然會令人煩惱增長,但一般人往往是極力的想去除卻又無能為之,甚至也有人不覺得這些心理特質是種種煩惱,更不用說將其去除了。讀者可參閱〈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十四)〉一文,有較詳細之說明。

  • 9 指有情眾生於六道輪迴時所承受之苦,包括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種苦。

回72期電子報首頁

發行人:王浩威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