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 2010年5月15日
 網站首頁電子報首頁訂閱 / 退訂


【椅邊絮語】
愛美是天性?!——從心理學的角度淺談整形與整形糾紛

文/謝宇鈞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不知道你是否熟悉這樣的話語:「我覺得我鼻子有點塌,所以我想要去把鼻子墊高!你覺不覺得我的嘴唇不夠性感,如果可以去豐唇,把自己的嘴唇弄得跟舒淇或是安潔麗娜裘莉這樣一定很性感。」近年來,由於醫學技術的發達,加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使得人們對於自己外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提高,許多的美容技術,甚至是整形、微整形的手術技巧也越來越多元且日新月異,「訂做一個完美的自己。」從以前可能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想,到現在已經變成是一個可能,甚至容易達到的事情,於是開始有許多的人工美女、整形型男出現,整形開始變成是一種風潮,畢竟就像許多人說的:「愛美是一種天性」。但是愛美真的是一種天性嗎?!還是那只是一種病態的美感……

早在1886年,Morselli醫生首先發表了一群總是相信自己外表相當醜陋,並深信其他人也是如此看待他們的病患,而一直到了1905年,精神醫學之父Kraepelin對此疾病開始加以認定,自此畸形恐懼被認定為是一種具有強迫症狀的精神病。而美國精神醫學會,則一直到了DSM-III才開始以例子的形式被放在非典型身體疾患中,一直到了DSM-III-R畸形恐懼才開始具備診斷的準則,並和身體妄想的疾患分開,而這樣的診斷分類方式也一直沿用至今。

張學岑(2003)曾針對這些患有畸形恐懼的病患做過行為特徵的說明,他指出

典型的身體畸形性疾患患者每天均會花很多時間照鏡子,來確認自以為的「缺點」是否依舊存在。有些則是完全不照鏡子,害怕見到令人傷心的「缺點」。其中又以女性比男性多,推測其可能造成原因社會文化過分強調女性的外表有關。而也因為我們最早關心身體外表的階段為青少年時期,因此此疾患也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

由此可知,或許愛美並不全然是天性,也或許是一種病態,許多的學者分析過畸形恐懼疾患可能的成因有哪些,在生理上目前仍未有定論,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觀之,可以發現這似乎和文化性有關,Mydans在1996年甚至提出了一個「文化的畸形恐懼症」來說明在每個地方的人都會想要得到他人注意,甚至對於「美」有一個自己文化上的定義,例如:長頸族的婦女等,由此可知,畸形恐懼疾患,也會被時代、社會文化所塑造,所處在該時代、社會文化的人們,都會為了達到該時代、社會文化所認為最完美的形象而努力著。當這個努力變成一種病態扭曲的行為時,就會造成畸形恐懼疾患的產生。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觀之,佛洛伊德曾在他的案例分析「狼人」中提到,這位被佛洛伊德稱為「狼人」的個案,一直對自己的鼻子不滿意,所以就常常會利用鏡子觀察自己的鼻子,並且堅信自己的鼻子有缺陷,上面充滿了坑疤和紅腫。佛洛伊德也針對這件事,對於這位病患進行心理分析,後來分析的結果顯示這位病患其實渴望陽具被閹割,成為一位真正的女性。也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心理動力學中,有可能會認為畸形恐懼疾患的形成,是和依底帕斯情結所引起的閹割焦慮有關的。(張學岑,2003)

在現今,認知行為學派則認為這些畸形恐懼疾患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其對於自己的外貌有許多的非理性信念所造成的,他們往往過於高估並過於強調「外表美醜的吸引力」以及誇大自己的缺點所造成的影響力,因此在治療上,均將其集中在修正患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及降低焦慮上,讓病人可以減少對自己外表的非理性認知,學習用一個更正向的觀點看待自己。

近年來,在醫療領域中,最常出現的醫療糾紛,大部分都是整形失敗、不滿意所引發的案例,而其原因大多為溝通或討論不足。根據李宇宙(2005)認為在進行美容手術前,釐清病患的手術動機是必要的,因為這將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的產生,畢竟如果這些想要整形的患者,如患有上述所提及的畸形恐懼疾患,那麼外在的整形手術,只會惡化其症狀表現,並無法協助他們可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外貌,也因此或許在進行手術前進行基本的心理晤談,以了解患者動機,並排除心理疾患的可能性,如李宇宙(2005)所說結合美容整形外科、精神科以及心理學家三方面的整合團隊,或許能夠提高術後滿意度。並有效降低國內美容整形糾紛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 美國精神醫學會(2007)。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4)(孔繁鐘編譯)。臺北市:合記。
  • 町澤靜夫(2000)。醜形恐怖:只有俊男美女才能在社會生存。臺北市:商業週刊。
  • 張學岑(民92)。身體畸形性疾患。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47(9),72-75。
  • 李宇宙(2005)。美容手術的精神醫學與心理社會評估。臺灣醫學,9(2),193-197。

回72期電子報首頁

發行人:王浩威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