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期 2010年10月15日
 網站首頁電子報首頁訂閱 / 退訂
* * * 【本期專欄】* * *
【日常生活心識學】
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十六)
文/陳政雄
其實在科學家之中,不認同《聖經》的真實性,不認同「上帝創造宇宙萬物」這種說法的,大有人在。2010年9月2日,各大媒體都以斗大的標題報導了一件事情:「霍金說:宇宙不是上帝創造的。」霍金是當今最頂尖、最有名的英國籍理論物理學家,他會在其著作中提出這種驚世駭俗的觀點,自然也是本著學術良心,也是要冒著學術聲譽遭到批評與質疑的風險而作如此的宣示。霍金提出這種觀點之後,必然有人會因此而憤怒抨擊,因為霍金的說法是間接否定了上帝存在的事實。

而事實上,在報導這一則新聞的同時,媒體也刊出了不同觀點的評論,反對意見的勢力,相對而言是比較強的。但科學家所追求的,無非是真善美,因此不管是要從什麼觀點來回應或批判,我覺得還是要有所依憑有所本,舉出具體清楚的資料佐證自己的論述,而不是情緒性的指責,或扣上「褻瀆」的大帽子,這樣子才符合科學的實證性,也才是求真求實的態度……《全文

Eating, body and psyche——
從佛教的觀點談「食」與身體、心理、精神的關係(一)
文/陳政雄
有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類的生命要依賴飲食才得以延續,其他有生命的個體也不例外。推而廣之,存在這天地間,只要是具有生命的存有,都必然的需要依賴「食」,才得以繼續存在,才可能有生命現象的展現,也才有心理運作與精神現象可被吾人所觀察及探究。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談到「食」,最容易聯想的應該就是「食物」,也就是可以維持生物的生理功能運作的物質,同時也是「民以食為天」這句俗話所涉及到的對象。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掌握與資源的使用,當人類的生活水準逐漸提升與改善之後,在物質性的食物之外,人類也開始慢慢具有了「精神食糧」的概念,也開始注意到非物質性、精神性的「食」,對人類的心理情緒與社會文明所能產生的影響。

物質性的食具有滋養色身的功能,可以提供每天活動所需的能源,也可以讓身體維持健康而能進行日常的活動。物質飲食這一個部分在西方科學中,一直以來都被詳細的研究探討,甚至也發展出諸如營養學、飲食相關學科乃至分子廚藝等專業科學。至於「精神食糧」的發展,自文藝復興以降,西方的藝術、文學創作等精神活動與靈性美學的拓展,乃至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更將人類的文明推向精神心理甚至靈性的領域。這種趨勢自十四世紀以降,至今仍然方興未艾,也是現今一流科學家們所致力研究的重點,其目的無非就是要解開人類生命的終極奧秘……《全文


* * * 【好書推薦】 * * *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The Grace in Dying : How We Are Transformed Spiritually as We Die Unfaithful

羅馬古諺有云:「因為我是人,所以人性的一切於我都不陌生。」同理,死亡與臨終乃人生的必經之途,對此沒有人不了然於胸,然而人的存在焦慮使得我們用盡各種方式逃避對死亡的覺察,這個心理的機轉遂使我們逼近死亡的觀看,變成一件需要費力學習的難事。


本書簡介

作者以自己多年陪伴臨終者的經驗,結合超個體心理學、佛教等東西方智慧傳統,詳實敘述臨終時刻的身心變化,不僅為臨終者及其家屬朋友帶來深深安慰,為從事安寧療癒工作者提供了睿智而動人的解說,更緩和撫慰了我們對死亡的無限恐懼。 《詳內文

災難後安心服務

災難,可以防範,無法避免;災後,「安身」之外,更要助人「安心」。


本書簡介

過去幾年,在臺北市的「金山五號」(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作者和數位心理師,受衛生局的委託和資助,訓練出勤危機事故的「安心服務員」,累積不少的災難╱危機事故第一線經驗。本書作者獨創「五理、三心、二群」的脈絡,一以貫之;並且引用國內外許多珍貴研究與最佳實務。從學員豐富的回應裡,作者不斷研發新教材、教法,並且把這幾年的心得整理成本書,希望能對關心救災的心理助人者稍有助益。 《詳內文

▲Top

* * * 【活動資訊】* * *

* * * 【邀  稿】* * *
  好消息,學會為促進讀者之間交流心得,在經費有限的經營中,特與友好出版社合作,準備各式心理治療相關書籍做為來稿之稿酬。凡投稿經採用者,將贈送本報於「好書推薦」單元中介紹過之書籍。敬請各位讀者不棄酬微,不吝分享,不辭辛勞,不斷投稿。謝謝大家支持本報。《投稿方式
發行人:王浩威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