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 2011年3月15日
 網站首頁電子報首頁訂閱 / 退訂
* * * 【本期專欄】* * *
【日常生活心識學】
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二十一)
文/陳政雄
其實將生活與宗教信仰切割的,不只是西方宗教的部分信徒如此,為數不少的東方宗教信仰者們也不例外。姑且不談台灣民眾所信奉的道教與民間信仰,若以台灣、中國地區的佛教徒來探討,也是與西方宗教的信徒們相差不遠的。台灣地區的佛教信仰,大約是三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明朝中後期左右,由大陸地區所傳入的。然而中國的佛教,在唐朝六祖惠能大師與五祖弟子神秀分立為南北二宗之後,佛法的真實義已經漸漸的隱沒於真善知識與真修實證的菩薩眾之中,而廣被一般凡夫大眾所誤解了。也就是說,三百多年前傳到台灣的佛教,已經是偏離了佛法的真實義理而淪為以神力信仰、儀軌法事操辦,或者是以靜坐禪修為主軸的宗教活動;而與佛教法義有關的部分恐怕就只剩下「生死輪迴」與「因果業報」等觀念了。《全文
Eating, body and psyche——
從佛教的觀點談「食」與身體、心理、精神的關係(六)
文/陳政雄
談到與生命的終結有關的事情,一般人最在意的莫過於是喪事的操辦了。大部分人的觀念中都認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喪葬事宜的處理,除了要顧及亡者親人的感受之外,也還要考慮到對亡者的崇榮。但從世俗的認知來說,亡者既然已經死亡就是變得無覺無知,因此「對亡者的崇榮」一事,其最終的對象依然還是有覺有知的親屬朋友們。因此為亡者所舉辦的喪禮,就其實質作用來說,其實多半還是一種為了要撫慰在世的親人所舉行的儀式。也就是說,喪葬禮儀的功能與目的,與其說是要讓亡者靈安,更應該說是要讓生者心安。甚至在日後每年死者的忌日時,準備牲禮供果來祭拜,或者燒紙錢等作為,在不相信宗教者的認知中,也都只是一種追悼、懷念的習俗,其目的無非是要讓其家人與後代子孫,藉由這種追思儀式來維持情感上的連結甚至是讓後世子孫不至於數典忘祖罷了。不過現實生活上也看到許多人在親人驟逝之後,因為強烈情執的緣故,希求能再與亡者有溝通的機會,而四處尋求能與過逝親人聯繫的方法。……《全文

* * * 【活動資訊】* * *

* * * 【邀  稿】* * *
  好消息,學會為促進讀者之間交流心得,在經費有限的經營中,特與友好出版社合作,準備各式心理治療相關書籍做為來稿之稿酬。凡投稿經採用者,將贈送本報於「好書推薦」單元中介紹過之書籍。敬請各位讀者不棄酬微,不吝分享,不辭辛勞,不斷投稿。謝謝大家支持本報。《投稿方式
發行人:王浩威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