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訂閱 / 退訂邀稿更多電子報
第98期2012年7月19日
專欄文章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驚蟄卷(5之3) 文/陳政雄、這一團的老師們

V老師:
所以只有發洩是沒辦法修補,必須在他發洩的時候能跟他有一個正向的互動,他的情緒才會修補,是這樣嗎?

陳醫師:
是的,這就是「矯正性的情緒經驗」,我最近在寫這個東西,矯正性的情緒經驗。你必須要去做出懺悔啊,補償啊,道歉啊,這樣的一個動作。那當然,這樣的意涵可以用很多方式來表現,從很明顯到比較隱微都有。孩子他可能會習慣不同的方式,但是你必須要在跟他的互動中,引導他去做出這樣的動作,他才會慢慢修正。並不是說我讓你發洩完,我讓你打沙包,讓你丟東西就可以修正。只是發洩完沒什麼用,結果惡質的情緒還是繼續存在,並不是他情緒發洩了就沒啦!源頭還是源源不絕的,惡劣情緒還是會一直進來,他頂多就是不會滿到去做更惡劣的事情而已。所以發洩是有好處,就是他不會去做那些太出乎人家意料的行為;可是,光是發洩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孩子的情緒特質的,除非你能夠把源頭堵住,或者說你能夠改變他的情緒經驗,讓他自己能用好的情緒去把那個源頭慢慢慢慢的堵住或者把惡劣的情緒稀釋掉。因此,即使那個源頭堵不住,好比說一個被性侵的小孩子,那個創傷是堵不住的嘛!因為性侵這一事件會一直存在(存在記憶中)!你只能夠用正向的情緒去把他那些原來不好的情緒慢慢稀釋掉,所以你必須讓她不斷有正向經驗進來,來把她原來的惡質情緒稀釋,因為你沒有辦法去改變那個事實啊。或者一個小孩遭遇到的是他本身受重傷殘障或者他的雙親意外死亡等,如果那個事件是無可彌補的,沒有辦法作回復的話,你只能夠幫助他慢慢學習用正向經驗來把那樣的情緒稀釋掉,至少對他的影響就會少很多!

C老師:
醫生,怎麼樣去區分說怎樣可以彌補、怎樣不可以彌補?譬如像個案媽媽已經發生了這些事情。

陳醫師:
比如說有個媽媽去虐待自己的小孩,這是可以彌補的,但是很困難,困難度會很高,除非將來小孩子的媽媽也有機會去接受諮商治療。……(全文)

 
活動訊息
 
國際研討會
他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