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Feb. 23 Sun. 2013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春分卷(5之5)

文/陳政雄醫師、這一團的老師們

陳醫師:所以你可以說:「你一方面希望媽媽留下來陪你,可是你又知道媽媽她必須去工作,所以這真的是很為難」。
PS老師:嗯,對。
陳醫生:你可以這樣子講啊,那你還可以說,其實你也知道還是應該要讓媽媽去工作比較好,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
PS老師:對啊,對。
陳醫生:這就是說,你可以不用告訴她甚麼道理,或討論什麼道理,只要把她的感覺講出來,她就會接受了。
PS老師:所以從剛開始甚麼都不說到後來她願意做決定,不然她是死死的扯著媽媽不讓媽媽走。
陳醫生:那個部分涉及到平時媽媽在家裡跟她是怎麼互動的,她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PS老師:是,那好可怕喔。然後我就問我們學校的老師,她在我們學校已經第四年了,那之前沒有嗎?我也是這樣問媽媽,那媽媽說其實她之前在3、4歲開始就已經很黏很黏了。然後,最近一個事件有一次媽媽本來約5點要來接她,後來媽媽不見了,所以從此不行了,就是開始死纏著。
PS老師:我不曉得為什麼她有那麼強烈的不安全感,如果從3、4歲開始她媽就說是會這樣,那…
V老師:我們要停一下,因為今天的提案是CH老師,CH老師還有沒有甚麼想要討論的?
CH老師:似乎可以比較理解那個…希望達到的境界及我可以做的一些事情,那…
陳醫生:應該可以這麼講,就是你們可以把目標放在孩子的生命經驗,而不是只放在她的問題行為上,因為問題行為有時候只是突顯出生命經驗的狀況。所以昨天在另一場討論中,我也跟Y老師講,就是你不要管個案的問題行為如何,只要他的生命經驗越來越好,那他的外顯問題行為就會減少。你其實只要去看那個點就好了,你根本不需要問那個孩子為什麼會被轉介來做輔導。這就是說,老師會因為種種原因轉介學生給輔導老師,但你根本不用問個案,老師為什麼要把你轉來。你只要有辦法去評估這個孩子的生命經驗到底是甚麼樣子,缺了那些部分,或者哪些是要補足的就可以了。你只要有能力去知道這些,你根本不用問他為什麼會被轉介。因為你知道生命經驗有缺損的,一定會有外顯行為表現出來,就一定會被旁人覺察到而認為他需要幫助。你可以從他的生命經驗上著手,慢慢慢慢去做修復,那樣就可以了。
V老師:那對於…剛剛兩位老師有講到說,其實很多人都是用言語,就是不停的講道理在處理孩子,這種情況導師會特別厲害。如果導師是這樣,那我們就隨便她嗎?就是在我們無法改變導師的情形下…
陳醫生:如果你有辦法對老師做介入,當然也可以做啊。
V老師:可是很難耶!
陳醫生:其實都可以啦,只要老師有機會跟你說話,那就是一個介入的機會。她如果跟你只講5分鐘的話,也都是你可以去做處理的機會。所以,如果老師常常會干預到孩子的問題的話,你如果有時間約來跟她談,你都會有機會去做處理的1
V老師:約她跟小朋友一起談嗎?
陳醫生:不!約老師自己一個人來,以做個案輔導的專業來與老師談,而不是當作一般性的談話,可是你又不能讓老師覺得你把她當個案看待。所以,老師的部分不是不能處理,而是你如果有把握可以在跟她談話當中影響到她,那她就會被改變。但是你們常用那種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在做輔導諮商的方式在與人對談,我比較不喜歡這種姿態。我常常提醒你們,要從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上所發生的事情來處理問題。譬如,老師會跟你抱怨這個孩子有多壞多糟,又是如何怎麼樣,你在跟她聊這些事情的過程當中能不能同時去做介入?那當然你要有這種能力,才能做到嘛。而不是你非得講那一套諮商輔導的言語才能夠做事啊。如果只能那樣的話,老師的部分你就做不來了,因為她會發覺你把她當個案在處置,她一定會拒絕來找你。可是你們看她在聊這個孩子在班上造成的困擾有多大的時候,她是很樂意很主動的來告訴你。如果你是在這過程中做處置,她也不會覺察到其實你在對她做這些介入。
PS老師:醫生,我是覺得我們自己跟他們講的時候也要很有能量。
V老師:對!我遇到過跟老師講完後,她就立刻把小孩叫到我面前狂罵那小孩一頓。
陳醫生:就算她在罵小孩,你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V老師:後來我就把那小孩帶離開20分鐘,結果那小孩真的出乎我意料之外,她沒有很生氣耶。
Y老師:她習慣了。
V老師:然後我就跟她說對不起。
陳醫生:其實老師要罵學生,或者家長要罵要處罰自己的孩子,你的身分是沒有辦法去做干涉的,可是你可以去擋,你可以做的事情是去當孩子的緩衝。你用甚麼方式來做緩衝呢?可能需要想一想。你這麼做的時候老師可能還是會繼續罵她,可是學生會知道你在幫她做緩衝,至少會感激你的。她知道你在幫忙,她也知道你不可能去跟她的導師對立衝突,你也沒有權力叫老師不要罵她,但你願意去做學生的緩衝這就是一份情,學生欠你的一份情。
V老師:那個學生還在老師面前說我不想讓你教,我聽了真的快要昏倒。然後導師說:「那你還要給誰教,給V老師教嗎?」那時候我真的覺得快不行了,非常尷尬2
陳醫生:那這邊其實也有一個問題,大人如果自己不好的時候,也很難去帶小孩子啊。所以你們要做諮商做輔導,本身自己也要好才能夠影響孩子,你自己的狀況要調整好。你在學校會有機會看到老師的不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你自己應該要設法維持自己處在好的狀態,才能夠給孩子正向的經驗。所以你們自己也要越來越快樂,才不會做輔導做到最後自己垮掉。但是,該怎麼樣讓自己能夠越來越快樂呢?
CH老師:每個階段對快樂的定義都不一樣。
陳醫生:可是如果你「貪」的話,你不管在哪個階段都不會快樂。
CH老師:最近覺得「接受」會比較快樂,不是無奈的接受而是如實的去接受。
陳醫生:那個有待商榷,卡巴金那套有待商榷3
CH老師:那個有一個一個的步驟。
陳醫生:但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一步跳上去。
老師們:那萬一沒跳好會扭到腳。
陳醫生:不用那麼怕,不會讓你們去做冒險的事情。
CH老師:要跳也要有那種能量與智慧才行。
陳醫生:對!所以你要能夠保持自己的狀態是OK的,你要能夠禁得起衝擊,要不然人家打你兩拳,你的生命值就耗光了。
某老師:沒幾下就KO了。
陳醫生:你們不要以為電動遊戲都是不好的,電動遊戲裡面其實有很多概念可以拿來作諮商用,尤其是要去輔導沉迷於電玩的學生。但問題在於你要怎麼去轉變,你要懂得去轉變才能運用。
陳醫師: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問題要討論?
P老師:醫師,我想問一下。就是我有一個小朋友他之前有被家暴,然後我覺得他的狀況明顯有好很多。我讓他畫那個曼陀羅,他的心的確有靜下來,比之前真的進步好多。可是我覺得他內心裡面,他畫圖就是會畫出那個恐怖的東西,譬如像那個鬼屋、蜘蛛網,然後僵屍、鬼,諸如此類可怕的東西。然後他還有一個行為,就是他會想要去把昆蟲弄死掉,就是這個部分,這個部分我不知道怎麼把它弄沒有,或是去減低那個部分。這孩子的表現感覺好像是家暴的那個陰影,好像對他來說揮之不去,但其實已經沒有,不再有家暴事實了,可是那個陰影好像還在他的心裡面。
陳醫師:當然,那個印象怎麼可能會消失掉4
P老師:那我可以怎麼做呢?因為他畫出來的恐怖畫面和那樣的殘忍行為,我不知道要怎麼去幫他拿掉,可是他其他部分真的是進步很多,你會訝異這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改變!5
陳醫師:他幾年級?
P老師:四年級。
陳醫師:那還可以畫兩年的曼陀羅嘛,就繼續畫啊。
P老師:嗯嗯,他需要一點時間去畫圖…所以,就只能用曼陀羅等待嗎?沒有一個點可以這樣切進去,拉出來…
陳醫師:當然有,但我在考慮要不要跟你講。
P老師:怕我會做太快嗎?
陳醫師:(笑)我怕你會做到你自己都垮掉5
P老師:你可以說說看,我會提醒自己不要…但至少我有一個概念的話,就知道我可以往那個方向。
陳醫師:好,你要先做到看到他畫的那些很恐怖的畫面時能夠不會害怕。
P老師:我不會害怕啊6
陳醫師:你會不會覺得那是好事情?
P老師:(嘻)不太會,其實…
陳醫師:所以你要先做到能用比較正向的角度去看他畫出來的作品,因為那是一個宣洩,你可以知道他目前的情緒狀態中,那些負面的能量還有多強。當他畫的那些殭屍恐怖內容越來越少的時候,你就知道他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少了。所以宣洩對他來講是一個不會一直滿出來的過程,也是你可以評估他目前狀況是如何的一個著眼點。至於怎麼樣能夠幫他改變那個不好的經驗,有時候是很困難的7。但你可以敎他如何不被那個經驗影響,那就是要讓他把心定下來,他才不會常常莫名奇妙跳回去過往的經驗。所以有時候過往的經驗不一定會造成一個人很痛苦或動彈不得,其實還與後續的生活經歷有關。有些發生過的事情你會知道,其實是過去發生時讓你很痛苦,但是當時間一久,生命經驗加入了不同的元素之後,你再回想起來會發覺沒有像那時候那麼痛苦了。譬如說年輕人剛失戀的時候常常是是痛不欲生,但是當你與另一個更心儀的對象熱戀甚至是結婚之後,你對過去失戀的經驗就不會那麼的在意了,因為你已經可以把心定在其他的事情上,就不會被那個失戀的記憶所牽動。但如果今天你的婚姻不幸福,你去回想到過去失戀的經驗時你就會很痛苦,因為你沒辦法把你的注意力定在一個對你來講比較有意義、比較安心的一個點上,你就會很容易被過往的經驗所影響,你就會開始動搖起來。所以要幫這個孩子就得考慮怎麼樣讓他把注意力定在一個比較能讓心思穩定而不容易動搖的一個狀態。
陳醫師:所以你持續讓他畫曼陀羅是有幫助的,再來就是你去引導他在生活上慢慢的看到自己的優點、自己的強項,讓他的自信心、讓他的優勢有機會可以發展,可以表現。換句話說,你可以持續的去關心他,瞭解他一些事情,看他在生命歷程裡面,除了家暴的傷害之外還缺了什麼?他可能缺了父母親對他的關心,可能缺了父母親對他的正向的態度,或者對他的理解等等,這個部分是可以透過外在的另外一個「貴人」8來給的。
P老師:所以我聽到好像醫生說,如果他心可以靜下來,然後…
陳醫師:心可以定下來,不是只有靜下來而已9
P老師:不要把眼光一直看在那個東西…
陳醫師:不是,他心定得下來之後,才不會一直被過去的記憶所牽動。我曾經寫過一個例子,如同大海裡面的一艘船,風浪很大的時候,你不下錨的話船一定會漂走,甚至會翻覆。但是如果你在大風浪中下錨,船只會在原地搖來擺去,不會翻覆也不會漂走。所以心定下來就可以讓他不被過去的經驗影響,問題是要定在哪裡呢?可以定在一個對他來講比較好的成就感上,例如他自己的優點、強項啊,或者你給他的一些好的良善的關係等等。這樣他比較能夠有一些新的經驗,你給的新的經驗可以作為他將心「定錨」的點,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這邊。當然,你透過讓他去畫曼陀羅也是可以,你也可以敎他走路嘛。你知道怎麼去走路的話,你就可以敎他去走路啊,讓他學習把自己的心定下來,讓他在碰到一些外在環境刺激的時候,不容易被那些刺激所影響。具有這種能力之後,即便他還是會回想到過去的經驗,可是影響不就會那麼強烈,不會讓他回想到過去的種種時就整個人都翻掉了,就失控了。
P老師:可是我想再請問一下,畫恐怖圖畫這個我可以試著學習包容接受這個東西,可是他弄死昆蟲這件事情,會導致他被導師處罰或罰寫,然後又會導致他的情緒上上下下。我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不要去弄死昆蟲?
陳醫師:不太可能,如果他的負面情緒還有很多,他怎麼可能不去弄死昆蟲來發洩呢?他沒有辦法把他怨恨的對象弄死,他只好去弄死昆蟲了10
P老師:嗯,他之前其實更可怕,目前已經好很多了。
陳醫師:你不可能藉由告訴他你不應該這麼做來制止他再做,但你也不會同意因為他現在還有很多負面情緒,所以去弄死昆蟲是OK的。對這件事情,你不說YES也不說NO,但是你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有很多很多的情緒,會讓你想要把這些昆蟲弄死。」你可以在輔導過程中去同理他有很多需要宣洩、需要處理的情緒。而他會想要把昆蟲弄死,一定是因為有強烈的負面情緒影響到他,他覺得那個情緒他承受不了,因此才要找一個出口。不是去打人,就是去摔東西,要不就是去弄死昆蟲,因為這種事情是最不會碰到阻礙也很容易完成的。
P老師:我覺得他弄死昆蟲這件事情,剛開始他對昆蟲其實很有好奇心,很有興趣,他可能好奇的玩啊玩的,然後可能想捏捏看會怎樣,所以同樣也是那個情緒在作祟嗎?
陳醫師:如果他捏死昆蟲是意外造成的,而不是用力掐看看、摔摔看會怎麼樣,這種讓昆蟲意外死掉的情況就不是負面情緒,可能是他本身太過動、太好奇。可是他如果想我把它用力捏,看它會不會死,那這個還是負面情緒的影響。
P老師:我覺得他就是戳戳戳,就把他戳死了,可是其實你用頭腦想也知道,這樣戳戳戳一定會戳死啊。
陳醫師:對,如果他一再重複那件事情,不是不知道那樣子會弄死昆蟲,表示那還是他的負面情緒在影響,也就是他還是常常會被拉回到過去的經驗裡面,表示他的心還是很容易擺盪,還不能定,你就要想辦法把他的心定下來。如果畫曼陀羅有讓他改善,那就看看是否還有其他地方的介入,能夠讓效果更好,能更快把他的能力培養出來。當然減少外在環境的干擾也是一種方法,如果外在刺激持續的一直來,他就會不斷的被干擾而定不下來。你先把那些外在刺激減少一部分,他就不會被晃動得那麼厲害,而這兩方面是可以同時並進。(此次討論到這裡全部結束)



  1. 在《心理治療之路》這本書的扉頁有小說家村上春樹對作者河合隼雄先生的推薦詞:「跟河合先生面對面地說說話,頭腦中糾纏在一起的那些讓人很不舒服總想幹點什麼又不知該幹什麼的感覺,不可思議就被溫和地化解開了。怎麼說呢?真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物。」如果專輔老師也能培養出河合隼雄先生的這種魅力,那麼任何一位有煩惱、有情緒的導師來到專輔老師面前,只要說說話,那懊惱的情緒也就能不可思議地化為烏有了。只是要達到河合隼雄先生這種境界的目標相當遠大,但我相信不是不可企及的。

  2. 其實導師這麼說,在場的V老師大可不必覺得尷尬或不好意思,反而聽了之後心裡面可以暗自高興。這麼說的意思倒不是要專輔老師因此而自鳴得意,而是要提醒專輔老師該如何適當地來面對氣勢如烈焰般的班級導師。如果「那我寧可給V老師教」是學生在那種狀況之下所說出來的,這有可能只是學生的氣話,專輔老師大可不予理會;但是「那你要給V老師教嗎?」這句話卻是出自導師之口,那在場的專輔老師該如何來回應導師的這個狀況,才能說得上比較有專業表現呢?以我來看導師的這個作為,我會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導師的內心之中,知道學生對專輔老師的親和力遠勝於導師本人。這是導師自己主動的表達,不是他人的引導才說出來的話,因此是可以據此而認定的。而藉由導師的這個回應,專輔老師也可以因此而瞭解在輔導工作上所下的功夫沒有白費。但另一個需要值得憂心的面向,則是導師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說出了這樣的話,其實是不恰當,甚至可能會造成學生內心的傷害,但導師本人通常是不會有所覺察的。而導師在專輔老師面前都可以說出這種話,我會合理懷疑,導師在平常可能會說出更甚於此的話語,讓學生無時不感受到導師的壓力。因此,在聽到這種話語之後的專輔老師,不應該只是覺得尷尬或無助,而應該挺身去捍衛學生(幫學生擋子彈),也藉此對老師做一些介入。我會在導師說完這一些話之後,把導師對學生的這一質問,反轉成是導師對專輔老師的提議。我會假裝聽不懂老師的意思而很認真(或者說很白目)的對老師說:「某某老師,不行啦!即使學生自己同意,我是專輔老師,也不能當她們的導師啊!」之後,就是等著看導師如何接招了。我相信聽到這種對話的導師一定會愣住的,因為她根本不會預期到,竟然會碰到這麼天兵的專輔老師。因此,啞口無言的導師勢必得轉移話題,專輔老師就可以將導師對學生的這一責難轉向了(我的子彈會轉彎?!)。只是這裡所談的處置,不能期待輔導老師們可以無師自通,自然而然就會,而是希望在我說明之後,輔導老師們能多做演練,熟悉如此的處置技巧,期待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狀況時,可以將這一招拿出來運用。

  3. CH老師所提到的「接受」,是美國醫師卡巴金所倡導的Mindfulness中的觀念,這一套理論觀點所教導的,具體地說應該是「如其體驗」的接受境界中的刺激訊息,而不能說是「如實」的接受。因為如果依於卡巴金所信仰的佛教之根本教義來說的話,「如實」是應該要如於生命的真實相或真實意義才正確。而因緣果報、生死輪迴正是生命的真實相之一環,因此世間人們之所以會遭遇到痛苦或磨難,其背後的真實道理是因緣果報才對,只是這樣的說法能夠被眾人接受嗎?更何況卡巴金在其書本或演講之教導中,也從來不曾提到佛教所說的因果的教義啊!因此我才說,Mindfulness所說的接受,只是如其感受的接受,就是將所接觸到的訊息刺激,不具分別心的將其了知而承受下來,不讓自己的覺知心生起善惡好壞的念頭,將感受看待成單純的只是感受,將想法看待成只是想法,而將這一些色生香味觸法六塵,如其本來的現象接納包容。這才是卡巴金一直要架構的不涉及宗教教義的「接受」,也才是卡巴金在其著作中所教導及揭櫫的Mindfulness之本意。只是卡巴金醫師的理論觀點雖然沒有錯誤,但是其所提出來的實際操作方法,卻又偏離了這一觀點而不自知。這個部分也是有心修學Mindfulness的人,必須要多加揀擇取捨的。

  4. 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所留下來記憶是不可能會消失的,因為「現行熏種子」的緣故,這一些事件的記憶都會被保存起來。而人們之所以會有遺忘,或者所謂的記憶喪失等情事的發生,其實是接觸不到該項記憶,存取不到資料,而並不是沒有該項記憶。一個小孩子如果曾經經歷過創傷事件,他是不可能忘記這一項經歷的(除非他後來發生腦傷或失智等狀況)。因此對於創傷事件的諮商治療(在創傷事件上,應該是沒有輔導空間的),其處置方向並不是要設法消除該項事件的記憶,而是要幫助這一位受害者不會被創傷事件所影響,或者不會一直去回想創傷事件,沉浸在創傷事件的情緒波瀾之中。這通常需要去作轉念以及對該項事件重新賦予一個新的意義,當事人才可能走得出生命的幽谷。

  5.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在前一個註腳中也提到,在創傷事件中沒有輔導的空間,而只有諮商治療可以介入。這之間的原由當然就涉及到能力的問題。就好比說,找一個家庭主婦到五星級飯店去當主廚一樣,應該不會有冒這種險的飯店老闆。但這也不代表家庭主婦中絕對沒有五星級飯店廚師手藝的人,而應該說,絕大多數的家庭主婦,都不可能具有五星級飯店廚師的功力。因此,要教一位專輔老師去做創傷事件的處置,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除非先將專輔老師的功力提升到丙級、乙級甚至米其林級的境界,否則我覺得一般的專輔老師遇到這一類學生時,還是轉介給合格適任的專業人員比較適當。

  6. P老師在這裡的回答,其實就顯露出了一個許多人都會有的問題,那就是對自己的瞭解不夠。P老師前一句話才說「因為他畫出來的恐怖畫面和那樣的殘忍行為,我不知道要怎麼去幫他拿掉」,後面告訴她不能看到圖畫內容而害怕時,就忘了自己才剛說出來的感覺,而說出「我不會害怕啊」這樣明顯矛盾的話語。其實類似像這樣的反應,會在很多助人者的身上發現到,因為他們身處那樣的角色,就會下意識的讓自己表現出該有的樣子,但自己卻無所覺察。因此其實P老師所說的「我不會害怕啊」這一句話的真正意思,應該是「我不應該害怕啊」。但是害不害怕並不是說一說就可以的事情,而是必須要有那種能力,可以在看到個案所畫出來的恐怖、可怕的圖像時,確實不會受到影響,甚至可以用專業的觀點來看待與處置個案的困擾情緒,而不是被拖進其複雜混亂的情緒之中。這種不會害怕的能力,也不是自己壯膽,勉強壓抑不舒服的感覺、硬撐著去面對的。因此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在接觸到恐怖可怕的訊息時不會怖懼、不被動搖呢?當然之前一直在強調的「定力」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如何看待那種訊息的認知,也是有相當大的關聯的。這個部分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世間層面的「定慧等持」,但解說起來會比較複雜,就不再詳述了。

  7. 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去改變個案對創傷經驗的認知,涉及到個案的心智能力與其包容能力,也會涉及到其人格特質。這個部分與心理學上所討論的「昇華」的心理機制有關,但實務面上卻遠比「昇華」困難很多,因此不一定是可以預期其成效的。

  8. 這個貴人可以是個案在生命歷程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個人,當然也可能會是專輔老師。從輔導的觀點來看有家暴、性侵等嚴重創傷經驗的個案之輔導,應該是要著眼於涵容式的陪伴,而不是聚焦於積極介入解決問題這種思惟的。因為創傷個案的處置,涉及到心理治療的專業,也隱含了不小程度的危險性。他們強烈的惡質情緒所能產生的作用力是相當大的,並非輔導人員所該涉及。處理這一類個案的危險性,倒不是說這一類個案會對會談者冒犯甚至造成傷害,而應該說,這一類的個案就像是一窪的流沙,也像是一個烈火熊熊的火災場。這兩種狀況的危險性,讀者應該不難理解,也應該可以想像要進入這種場域的人,所應該具備的能力。

  9. 讓心靜下來較簡單,但讓心定下來並不容易。只要使用適當的轉移物就可以讓心靜下來,例如音樂、影像、食物、撫觸等感官上的刺激,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但是讓心靜下來其實只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並不代表個案對於造成他心境波動的刺激,是有能力去面對的。而心能定下來,是因為一個人透過修學正確的方法,知道如何可以降伏心猿意馬,也確實累積了降伏心念波動的具體能力。因此可以在面對種種的外在境界時,不隨之起舞,而能夠制心於一處。這種能力是可以學習與累積的,只要有因緣值遇善知識,並且具有善根福德而能直心的依善知識之教導確實修學,一定能夠具備這種能力的。

  10. 這裡所說的不可能,其實是說這種孩子不可能不生起那種破壞性的衝動,但不是不可能改變它的破壞性衝動。而之所以在某些狀況下,一個人會突然失控的做出傷害自己、別人或者是動物昆蟲的作為,通常是因為當事人無法容忍回想起某些經驗時,所連帶引發強烈而惡質的情緒。這些情緒經常是相當強烈的,但往往是會造成個案羞辱、極度委屈,或異常憤怒的生活經驗,才會讓當事者出現這種行為。因此,如果個案在傷害動物昆蟲的時候,輔導老師是在現場的話,就可以以溫和的方式去做制止,甚至以不同的訊息刺激來轉移個案的強烈情緒;但如果輔導老師沒有機會在當場做介入的話,就只能運用每次輔導的機會來處理了。至於可以如何處理,可以參考前面的文章。但對小學生來說,塗繪曼陀羅圖,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回105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正念減壓課程與癌症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