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海外傳真 Jul. 28 Sun. 2013
除了反對,你還能怎樣表達意見?
從「過動症被過度診斷!」新聞談起

文/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陳煥昭

(照片:黃昏時段從滑鐵盧大橋上,眺望泰晤士河畔的倫敦眼及國會大廈。)

西北倫敦傳真
塔維斯托克Tavistock:位於倫敦西北的心理治療訓練重鎮
在西北倫敦求學生活的點點滴滴

就讀「嬰幼兒心智健康 Infant Mental Health」課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同學全數都是女性。我的上一屆只有一位學長,我這一屆只有我一個男性,我的下一屆就全數女性了,連我的所有老師都是女性。儘管班上同學都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一直覺得:性別就會造成觀點的不同。

有一次工作團體討論是這樣的:一位義大利女同學報告了她的顧囝仔(babysitting)經驗,在場的幾位女性開始討論起各種小朋友對於臨時褓姆的想法、以及當媽媽必須把小孩交給別人看管的內疚感。但是身為在場的唯一男性,想的卻是兒童與新照顧者在蜜月期之後,本來就會有那些衝突與挑戰啊!我忍不住插嘴說:「雖然妳們的討論很精彩,但我似乎覺得身唯一個男性,我有不同的想法…」

當我講完後,團體督導卻對我說:「你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但是這個想法跟大家並沒有不同啊!」我楞了一下,同意我說的只是同一件想法的另一個角度,然後我也察覺到:我很愛用「可是我有不同的想法…」這樣的發語詞,好像不提出「不同意見書」就無法表達我也有我的看法,也不太願意相信別人會認為我的意見很重要。還有我若不能使用我獨特的「男性」觀點,就很擔心無法做出動人的立論。

同一個禮拜,我看到很多兒心同仁對於臉書及媒體上,一個反兒童精神科的家醫科李醫師,所張貼的公開信以及被媒體轉載的發言。她批評了「過動症被過度診斷!」,提到了教育體系與精神醫療體系的草率診斷與用藥,似乎還有一些與醫療社會學與精神醫療的衝突點。一些在臨床第一線上、已經過勞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們對這些言論感到沮喪,一些成人精神科醫師對於這些言論也有一些反對的立論。但我的感覺是:一定要站在辯論的兩方,才能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意見被採納嗎?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全國(現在應該改叫全台)統一用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的教育模式,那種瀰漫著「有標準答案」的氛圍,似乎若沒有辦法提出響噹噹的批判言論,就很難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那個「反對黨」的稱號,正代表了把事情兩端化成「贊成」與「反對」,是多麼方便的一個作法,就不用去思考很多想法與意見,不會只有黑與白兩個選項,而是一個位於「完全贊同」與「不以為然」兩個端點之間,不斷游移的連續光譜,不僅沒有標準答案(yes or no),可能也不能用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涵蓋了「要」或是「不要」這種選擇。

回到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到底有沒有過度診斷、到底需不需要吃藥。我的想法是:依照個案考量。ADHD又不是一個「有」或「沒有」可以二分法的診斷,有著各種不同的症狀嚴重度、或是學校家庭社會適應狀況。有過度診斷及用藥的問題,也有不願治療倒置嚴重後果的問題。不管選擇相信兒童精神科或其他的看法,父母家長就應該自行概括承受相對應的責任,而不是僅僅要求學校、醫療、或是其他人需要加倍投入關注小孩。無論如何,家長才是理論上會跟兒童相處時間最多、影響也是最大的人。

如果選擇相信兒童精神科,就需要就診評估,與醫療單位合作進行心理教育、藥物治療、家族治療、兒童個別及團體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等等。以台灣兒心門診的擁擠度而言,這不會是一件輕鬆的任務,也難怪有些家長會寧願相信別的方法。

但若不想服用藥物的,就必須有心理準備面對其他治療方式的辛苦。例如:更密集的回診、縝密的行為修正計畫、父母家長高勞力密集的一對一陪伴(甚至包括到校陪讀)。有時會需要考慮有些健保可能不願給付的父母諮詢、兒童密集心理治療或遊戲治療(一週超過一次以上)。很多父母並沒有思考到,這些選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至於不太相信兒童精神科的,其實會有一條更辛苦的路。不管是採取哪一條途徑(能量水、風水、偏激派的人本教育、或者單純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跟自己小孩無關),也許會與原生家庭裡的心結有關。但既然是家長自行選擇,我認為就該由家長自行概括承受,不能把責任賴給國家、政府、學校、醫療、或者其他任何人。這些療癒過程可能也會成功,但絕對不輕鬆,如果有人要「鼓吹」這些另類療法的,是不是應該也把相關過程與後果讓被慫恿的民眾,事先讓他們知道?

最後只是一個感想:當反對黨很容易,當執政黨比較難,但也許更難的是去接受有些事情不是單純反對或贊成這麼容易的事情。真是叫人沮喪啊!為什麼沒有標準答案呢?

 
 
更多文章
監獄中的監獄──隔離監
慾望
舊金山灣區心理實習—我見我思
荊棘中的希望
鱷魚的眼淚
一則兒童心理治療工作的片段
兒童心理治療師的昔與今
為何聰明人會做糊塗事?
過關斬將的美國臨床心理博班訓練
要不要當場寫病歷?從精神分析角度談起
英國的食物
超時空博士與精神分析 Doctor Who & Psychoanalysis
聽大衛.貝爾談精神分析
幼兒觀察:新書發表會紀實
治療沒有假期?The Holiday
除了反對,你還能怎樣表達意見?
從「過動症被過度診斷!」新聞談起
西北倫敦生活指南之一:吃住在塔維斯托克周圍
近半世紀的貢獻Margaret Rustin的退休慶祝活動
Let's talk in English.在倫敦,大家不見得都在說英文
天使之城的紅磚屋—洛杉磯榮格學院簡介
塔維斯托克:一段歷史 (下)
塔維斯托克:一段歷史 (上)
在倫敦Tavistock中心的一天
精神分析的限制
我與心理治療研究盛會之相遇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在瑞士與榮格一起散步
John Beebe主講與夢中的自我相遇&惡夢的意圖
我與曼陀羅的故事--「彩繪心靈」課程有感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