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期以這份電子報:
  為專業同好印心證境;
  為志學後生燈引前路;
  為困頓心靈尋啟棲處。


讀者來函

陳德良先生來函——與陳政雄先生的回覆(一)

陳醫師,您好:

在閱讀了您的大作「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之後,發現您的論述主要是將末那識類同於西方心理學的潛意識,將阿賴耶識類同於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您的文章亦多處提到「但從唯識的觀點來看,能了別種種刺激的是前六識,末那識則是處處作主作決定的心。」或「末那一直在遍緣外境的所有法」之類的陳述,但唯識的立論唯恐不是這樣。

《唯識三十頌》的第五頌提到第二能變的末那識是「依彼轉緣彼」,《成唯識論》對此句的解釋是「彼謂即前初能變識,聖說此識藏識故。(中略)轉謂流轉(中略)聖說此識藏識故。」意即末那識是依初能變的阿賴耶識而流轉,並僅只緣慮此阿賴耶識;雖然論中諸師對末那識究竟所緣的是第八識的見分抑或相分看法分歧,但無一論師說末那識是遍緣外境,而護法論師更指出「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非餘。」 因此,說末那一直在遍緣外境恐怕不合唯識論典的論述。

再者,第六識決非都把種種決定都交由第七識來判別,因為第六識本身在《八識規矩規》中就被描述為「動身發語獨為最」,即第六識本身就具足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三種功能。

那末那識的功能是什麼? 就凡夫位而言,是最純粹而恆續的「我執」意念,除了這點,第七識沒有太多其他功能。也因此不論凡夫的第六識再怎麼行善,再怎麼觀空,依然是有漏的,這也是為什麼第七識被定義為「染淨依」。

而您提到第八識類同於集體潛意識,亦恐有微議。在《榮格自傳》(張老師文化出版)中的第188頁,榮格提到「集體潛意識是所有人共有的」,第471頁亦提到「我之所以稱為集體,是因為它不像個人潛意識,它不是由個體和特殊的內容所構成」、「精神的更深層次在向更深的黑暗之中隱去時,便失去它的個體獨特性」 由這些文字看來,榮格意指我人的精神深層在個體性上是不顯著的,然而,唯識從來就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第八識,而各人的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都是個人累世的造作薰習而來,因此,每個人的第八識肯定是有個體性上的顯著性的。而第八識的各類名言種子多到不可思議,並非榮格所提的集體潛意識是由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所構成。故而,集體潛意識並不類同第八識。

陳德良 合十
2009.9.19

近日接到臺心電子報編輯部轉來的一封信,是由署名為陳德良的先生所寫的電子信件,信件內容對我在電子報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看法提出疑問。身為一位發表文章的作者,很高興能接到讀者針對文章內容來信討論,一則表示文章的發表,獲得某些人的注意並且認真的閱讀,才可能對文章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二則可以藉由彼此討論的過程,讓文章內容中所未曾明說的道理更清楚,也能讓文章中所意圖探討的義理更加清晰。因此,接下來我就依陳先生來信內容的順序,分次回應其所提出來的意見。

陳先生在信中提到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的所依所緣問題時,提到「末那識是依初能變的阿賴耶識而流轉,並僅只緣慮此阿賴耶識;雖然論中諸師對末那識究竟所緣的是第八識的見分抑或相分看法分歧,但無一論師說末那識是遍緣外境」,因此對於我在文章中提到意根是遍緣外境的心而產生疑惑。這一個問題其實已經牽涉到唯識義理的解說,如果要依經依論來說明,事實上不是我淺薄的智慧所能作到,畢竟我個人對唯識的接觸與理解,都還在很粗淺的階段。我所理解及認同的唯識義理,都是從善知識所繕寫發表的著作及文章中所獲得,而不是我個人獨創的知見。但既然將這些觀念想法發表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必要負起說明的責任,否則就要愧對廣大的電子報讀者了。

依成唯識論卷四內容可知,末那識意根的所依及所緣都是第八識(依彼緣彼轉),「所依」是指末那識意根要依於第八識才能現行運作,也就是說,意根是由第八識藉種種因緣所出生;「所緣」則是指第七識所接觸的對象,因此由「緣彼」一詞就能瞭解,第八識就是第七識所接觸的對象。也因為這個緣故,陳先生信中所說末那只緣慮阿賴耶識的說法並沒有錯誤。至於意根所緣究竟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或相分這一問題,如果探討起來似乎又太深奧了,對其他未曾接觸過唯識學的讀者而言,會太過於艱澀,而且也不是陳先生疑問的重點,因此就暫且擱下不談。那麼,究竟末那識有沒有遍緣外境一切法呢?

我個人並沒有廣泛閱讀過唯識經論,因此無法確定在唯識經論中是否沒有「意根遍緣外境一切法」的敘述,但是在佛教經論中未曾說明的法界運作的道理實在太多了,就如同《大般涅槃經》卷12〈19 聖行品〉所說:「爾時如來取小樹葉告諸比丘,我今手中所捉葉多?一切因地草木葉多?諸比丘言:『世尊!一切因地草木葉多不可稱計,如來所捉少不足言。』諸比丘!我所覺了一切諸法,如因大地生草木等,為諸眾生所宣說者如手中葉。」(CBETA, T12, no. 375, p. 684, a11-16)因此可知,釋迦佛所開示宣說,而被記載成為經典的義理,實在太少太少了,有許多的道理是需要藉由聽聞之後,再如理作意的思惟,才有可能理解的。

那麼,為何我會在文章中寫道,意根遍緣外境一切法呢?從心識運作的道理來說,意根所依及所緣都是第八識,這也是陳先生所認同的經論內容,因此如果就經論文字內容來看,似乎就如同陳先生在信中所說「無一論師說末那識是遍緣外境……因此,說末那一直在遍緣外境恐怕不合唯識論典的論述」,表面上看來就不支持我個人在文章中所說「意根末那遍緣外境」的說法。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從每個人實際生活層面來看,也許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意根遍緣第八識是為了什麼?意根遍緣第八識之後,對一個人又產生了什麼影響與作用?

修學佛法的目的,並不只是要在聽聞、讀誦經論後,累積許多佛學知識而已,而是要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實修實證,讓自己能有所功德受用,以減除自己的煩惱痛苦。如果只是將一堆文字拿來作考證及推究,即便能將其發表成為學術文章,終究將像畫大餅一般,畫得再大再豐盛,也是無法充飢的。由於有這樣的認知,因此我個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會特別注意到這一個面向的關聯性;也因為這個緣故,才會起心動念想將這種心得體驗與讀者們分享,期待能讓更多人瞭解佛法的本質,並不是求心安、求保佑的迷信,也不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良善的道德規範,而是能讓個人或他人分分獲得生命及宇宙實相智慧,並進而獲得真實利益的法門。

既然談到在日常生活中起功德受用,以我個人之所學,自然會將佛法與精神醫學或心理學來互相參照並且加以實證。在心理學的範疇中,談到最隱微的心莫過於精神分析所談論的潛意識了。弗洛伊德的一生都在探究潛意識的相關現象,因為弗洛伊德堅信如果沒有「潛意識」這一個心理功能,就無法解釋許多日常心理現象以及心理疾病之成因。雖然弗洛伊德一直強調他是以科學的方法來探討潛意識的存在,然而時至今日,科學家仍然無法以實證的資料確定潛意識的存在,或潛意識到底是人類身上的那一部分。事實上,弗洛伊德所堅信的「潛意識」如果真的存在,也只可能是唯識所探究的意根末那這一個心識的一小部分功能,而不會是其餘七個心識中的任何一個。

或許有人會不服氣地質疑,難道不可能是八識心王之外的另一個心嗎?事實上,依於生命實相的觀點來說,每個人都只有八個心識,不可能有外於八個識的心存在。我在之前刊登過的文章中也談過,為何潛意識只可能是意根的道理(但並非如陳先生所理解的,我將意根類同於潛意識,這一點會在之後的回覆中說明)。這一個隱微的心則被令外一些心理學學者修正為「適應性潛意識」,並且認為其影響力其實是函蓋到日常生活當中的每一件大大小小的事情,當然更函蓋了任何一個明顯或隱微的心思之轉換,以及情緒感受的纖毫變化。

潛意識也好,適應性潛意識也罷,無非是要說明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心,而這一個心會讓每一個人在其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環境中的任何一個訊息並產生心理上的連結,也會因這一些心理連結而出現種種的心理動力運作,更會因為這一些心理動力的運作而讓一個人煩惱痛苦甚至於產生心理疾病。這裡所說的環境中的訊息,包括了人、事、物三大類,而如果所涉及的是與他人或團體之間的心理連結的話,所可能激起的心理動力就會變得更為複雜了。

因此,從日常生活的心理運作現象而言,潛意識無時無刻的在與環境中的種種訊息接觸及互動,而這種現象如果以唯識的觀點而言,自然就是「意根遍緣一切法」的現象之一了。意根既然遍緣一切法,而一切法其實函蓋了內外境種種法,因於這個緣故,意根當然也遍緣外境諸法。我在文章中之所以這麼說,其目的是希望未曾接觸過唯識的心理專業人員,能有因緣從心理學現象的探討,進而瞭解唯識所探究的八識心王,並不是經典裡的「咬文嚼字」,而是相當科學、相當實證性的述說,這些述說與他們所企圖鑽研的深層心理學,或深層心理機制,其實是有著相當密切之關聯性的。

接觸過唯識學的人都知道,每一有情都具足有八個心識,而有情眾生之所以能順利在其依報土上生活,也是八個心識和合運作的結果。當然在現實生活上會看到因於往昔的惡業報而五根不具之殘疾人,在其身上之前五識的現起運作會有具足顯現與否等差別現象存在,但除了這一些特殊例子之外,有情眾生必然都是八識和合運作,才能在環境中順利生存的。佛教的生命觀認為有情眾生會因為無明、因為業報而生死輪迴不已,並在其每一世不同的生命歷程當中酬償往昔所造之善惡業報。因此從現實上眾生存活過日子的層面,來看心識運作的作用之一,就是讓有情眾生能面對內外境的一切法,才能因此而在環境中依於業報,完成其該承受的善惡業果、或成就其利樂眾生的佛事以及運用有效的方法消除煩惱;而對於正信的佛弟子而言,則更能實際驗證所聞思修證的佛法。

因此,唯識學中所探討的八個心識的功能差別及作用,所探討的根、塵、識的運作現象,甚至是內塵、外塵或見分、相分的義理,都在探究心識微細運作的道理,而這一些心識運作的總和,就成就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或行住坐臥。因為八個識的和合運作,才讓我們得以與外境一切法接觸及互動,也才有所謂的多采多姿、幸福快樂的生活,或受苦受難、痛不欲生的情緒感受可言。這個說法自然是從結果論的觀點來看心識運作現象的,也是為了讓一般未接觸唯識學的讀者們可以理解心識運作道理的方便說法。

既然八識心王和合運作的結果與接觸一切外境有關,而我們對於外境一切法的接觸,又是不曾剎那間斷過地遍計執著。那麼,八個心識中,又是哪個心造成我們對外法的遍緣呢?或許有人會對「不曾間斷的接觸外境一切法」這個說法有所質疑,認為當一個人熟睡而且一夜無夢的狀態下,應該沒有接觸外境吧?因為從經驗上可以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睡下去之後到一覺醒來,中間的記憶是一片空白,因此表示熟睡中的人,應該是沒有接觸外境的。然而,真是如此嗎?

這一點其實我在前幾期電子報的文章中曾經說明過,即便在熟睡中的五無心位,我們的心識其實依然沒有中斷地在接觸外境,否則熟睡中的人就不會因為鬧鐘響,或太陽曬到屁股而醒過來了。眠熟無夢的五無心位時,前六識是斷滅不現行運作的。此時還能與外境接觸的心識,自然就剩下七、八兩個心識了,而這兩個心識,一個是「離見聞覺知」、「恆而不審」的第八識,一個是「恆審思量」、「遍計執著」的第七識。這兩個心識的關係,不但是第七識依第八識而流轉,緣於第八識而運轉,在《成唯識論》中也提到阿賴耶識以一切法為所緣境,而末那既然緣阿賴耶識而轉,那末那很自然的也以一切法為所緣境了。因此,我在文章中所說「意根是遍緣外境一切法的心」,其道理也就清楚無疑了。(待續)

回65期電子報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