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於 2007 年 11 月 15 日出刊
椅邊絮語

第42期電子報椅邊絮語>身心探索及療癒——創造性舞蹈
第42期電子報椅邊絮語藝術調諧心靈

身心探索及療癒
——創造性舞蹈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
姜愛玲

  玲瓏細緻、飄逸優雅的布蘭琪•艾文(Blanche Evan,1909-1982)早年擔任舞者,是極富魅力且直言無諱的女性,擁有堅忍的毅力、高昂的鬥志及複雜、愛恨分明的性格。艾文樂於分享本身所學但要求很高,勇於突破傳統且永不安於現狀,面對未來則滿懷希望。她在 1940 及 1950 年代大多帶領兒童創造性舞蹈,之後就以神經敏感的都會成人(neurotic urban adult)為舞蹈治療的主要對象。

身心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兩面

  艾文早年跟隨拉森女士(Bird Larson)學習「自然舞蹈」(natural dance)與即興表達之舞(expressive improvisational dance),亦涉獵西班牙和其他民族的舞蹈。拉森、薇奧拉(Viola)及拉梅芮(La Meri)是艾文的舞蹈啟蒙老師,而她亦深受瑞士音樂教育家達克羅士(Emile Jaques-Dalcroze,1865-1950)及「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創始者,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y,1863-1938)的創意啟發。

  另一方面,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始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人格發展理論的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與佛洛依德的門生,奧地利精神分析家奧圖•巒克(Otto Rank,1884-1939)對艾文的影響最為深遠。她對於舞蹈治療的貢獻,就是結合創造性舞蹈、即興創作與這三位心理學家的理論,並整合口語及舞蹈,構成她最主要的整體身心治療模式:舞蹈/動作/話語(word)/治療。

對於身體的觀點

  艾文對於舞蹈/動作及身體的看法如下:

  艾文認為舞蹈治療的最終目的,是在身心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透過動作釋放人類心靈遭受壓抑及麻木的部分,引導個案重新認識及認同自身的身體反應與需要,以促進最原本的身心一致。

進行方式

  艾文的舞蹈治療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暖身(Warm Up):

  艾文會請團體成員圍成圓圈或各自進行肢體暖身,由她本人或讓團體成員輪流帶領,有時會放音樂,有時則無。進行暖身的順序為全身動作、身體部位個別動作、身體各部位與全身關節的調動(mobilization)。

  身體部位的調動即透過如節奏、空間、動作質感、肢體動作及其內涵等舞蹈元素,增進身體覺知和拓展動作語彙,而治療的目的是幫助個案打開自己的身體,卻不降低其肢體既有的防禦能力。

二、功能性技巧(Functional Technique):

  此即艾文的「動作教育」,著重身體機能、身體界線(body boundaries)與特定的動作練習,以強化及調正脊椎,為身體教育及功能回復的方式。功能性技巧包含系統化的演練程序及一系列的動作,後者涵蓋身體姿勢的活動、動作協調、身體部位於動作過程中的調度,以及脊椎的調準(alignment)。

  功能性技巧的目標是增強耐力、柔軟度與彈性,並調整慣性動作、重建身體與生俱來的能力、幫助個案掌握意識對於身體的覺察、增進自我表達能力、建立表達性的身體語彙、整合功能性的收縮及釋放,以協助個案進行積極且具意義的動作表達。

三、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

  艾文將此視為「自發的形式創造」(spontaneous creation of form)。理想中,動作的形式與內涵是一體的,而創造性舞蹈就是讓自己的身心成為全然的整體,在當下以舞蹈動作表達自身的主題。

  艾文的即興創作是以覺察為導向的舞蹈,運用心理、肢體或身心等主題引導個案自由地產生對於動作的聯想,將內在感受以外在的肢體舞動表現出來,同時支持個案在舞蹈中重現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並且在動作中注入想法、過往事件或深藏於認知層的感覺,其技法如下:

四、口語化(Verbalization):

  艾文不僅直接強調身體結構與拓展舞蹈元素的運用,更善用口語指令鼓勵個案嘗試嶄新的動作動力(movement dynamic),協助他們拓展身心經驗。

即興創作的途徑

一、投射技巧(Projective Technique):

  此為艾文的舞蹈治療基礎,透過簡單的即興創作架構進行情緒暖身及自我表達,讓潛意識於動作中浮現。她經常運用如大自然等主題作為即興創作的發想,讓個案在動作中顯現自身的幻想,如理想中的自己、偏好的地方等等,並且使用字、詞和句子陳述治療師之所見。

二、靈敏地感受到及調動潛在的身體動作(sensitization to and mobilization of potential body action):

  讓潛在的動作成為實際的動作,同時探索動作的多種可能性。艾文會用話語促使個案以動作表現出舞蹈/動作元素,如速度、空間、重量、強度及動作的方向,以達到其自身極限與階段性的變化,也大量使用如紗巾、球及呼拉圈等箍狀物道具,以及如聚集/分散、開展/閉合、強烈/柔弱、圓的/有角的、陽光/下雨、清朗/有霧、早晨/夜晚及波浪起伏/平順等具體言詞引導個案,鼓勵他們運用肌肉拓展表達的範疇。

  艾文也時常讓團體成員兩兩一組(dyad),用肢體動作表現出相對的動力,例如一人扮演「流動的」風,另一人則是「固定的」樹等等。此外,她也會以具體及簡要的指令,例如推牆、踢球及擰毛巾等,激發他們以身體創造形象。

  上述兩點在功能上相互呼應,在實務上也經常交替進行,以促進個案或團體成員進行情緒暖身及發展多元動作語彙。接下來,艾文會與大家一起討論剛才的情緒暖身過程中發生了些什麼。

三、深入、繁複的即興創作:

  艾文會視情況讓個案或團體成員以情緒暖身過程中所浮現的主題,進行更密集與多重層面的探索。他們本身的喜好、恐懼、幻想、幻覺和/或與他人形成對自己 身體的認同等,皆可能成為深度探索的議題。

兒童創造性舞蹈

  艾文在《我是太陽—兒童的世界及其與舞蹈教學法之關係》(I am the Sun - The Child’s World; Its Relation to Dance Pedagogy)一文中,與讀者分享運用創意啟發兒童肢體動能的實例。她將這段精彩的過程取名為「栩栩如生的布」(The Animated Cloth):

  艾文有一次帶領一個兒童舞蹈團體,當她讓團體成員舞動身體時,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很興奮地手舞足蹈,但是她發現有少數的小朋友卻默默地站在牆邊不敢舞動。她於是靈機一動拿出幾塊布,讓這幾位害羞的小朋友手裡各持一塊布,引導他們藉著手的抖動讓布「跳舞」,然後邀請小朋友們跟著布一起跳舞,最後把布丟開來讓自己盡情舞動。這招果然奏效,原本羞怯的小朋友們透過她的誘導,也慢慢地和其他人一樣高興地舞動著。這就是發揮創意、善用道具的極佳實例。

  我們可由這個實例中發現,在教學活動中也可運用舞蹈治療的技巧,以創意及輔助工具激發學員的肢體創意,用引導取代「我教,你學」的刻板方式,透過動作開發出身體的無限可能性。以上述情境為例,在帶領時也可交替使用不同質料、厚度與觸感的布或手帕、紗巾、披肩等物品,除了可促進兒童對於觸覺的感知能力,更能讓他們發揮無限創意,運用肢體表現不同的質地、重量與擺動方式,在無形中活化身心。

協助受虐婦女步出陰霾

  性虐待受害者親身經歷真實的暴力傷害,而且這樣的傷害大多會威脅生命。亂倫受害者的附加負面經驗包括心理虐待及操控,使他們在極度痛苦的經驗中失去對於家庭的愛及信任。所有受害者的自我概念皆嚴重受損,伴隨著罪惡、羞恥感和意志消沉的負向情緒。許多受害者會遭遇人際關係及性功能的障礙,與自己身體的關係,如身體形象、動作風格、肢體表達、感覺和日常生活的互動等,亦蒙受嚴重損害。

  針對這樣的族群,艾文的舞蹈治療技法強調重建個案對於表達性動作的天賦潛能,以及身心兩者之間的正向連結。她經常運用多元民族的音樂及舞蹈,以各民族特殊的動作或具治療性的舞蹈儀式啟發特定的情緒內涵,而她發現非洲鼓舞(drum dance)能讓個案獲得充分的肢體解放及心理抒發。

  艾文在帶領成人的治療團體時,非常擅長以暴風雨、野生動物的侵略性與波濤洶湧等主題,激發個案原本受限及壓抑的想像力,引導她們將深藏內心的情感藉由舞蹈動作外化,而非直搗過往的痛苦事件。另外,艾文也運用家庭作業(homework)讓個案將療程所學運用在實際生活中,以促成轉化的契機。

治療過程及功效

  艾文帶領受虐婦女團體時,通常會在一旁觀查成員們舞動,僅於適當時機下達口語指令,引導個案進行動作探索和實驗。比方說,艾文曾引導一個成人團體以不同的方向和空間元素放鬆手腳關節,讓成員們以程度各異的動作品質探索新的走路方式,如不規律的動作及變換方向等,接著問她們將如何展開新的生活。許多個案及團體成員在幼時受虐,無緣親身經歷正常的童年,她就運用遊戲讓個案重返幼時,藉由治療場域及情境補足曾經失落的人生經歷。

  值得注意的是,性虐待受害者經常出現身心分裂的狀況,以「與自己的身體分離」擺脫或遺忘受虐的事實,導致身體感覺或性功能出現障礙。針對此種狀況,治療師的介入程序為:

  成功的舞蹈治療可協助個案重建對自我身體的正向感,在其思想、感受與行動間建立橋樑,激發重拾身體自主權的動機,開發與提昇表達能力、創造力、身體自主和肢體力量,使個案有能力改善與自己身體的關係,展開更健康愉悅的人生。

參考書目

回42期電子報
發行人:宋維村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聯絡電話:02-2392-3528-22
電子信箱:tap79637@ms71.hinet.net
編輯群:電子報編輯室、臺心秘書處
會址:台北市大安區 106 麗水街 28 號 6 樓
傳真電話:02-2392-5908
劃撥帳號:42115501
網址:http://www.ta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