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於 2007 年 11 月 15 日出刊
椅邊絮語

第42期電子報椅邊絮語身心探索及療癒——創造性舞蹈
第42期電子報椅邊絮語>藝術調諧心靈

藝術調諧心靈

浮人
March 03' 2007

  人類的知覺本能中的視覺系統,獨傲於地球其他的物種;不僅佔了我們整體感知系統的 85%,也是吾人心靈活動中最重要的核心工具。

  我們以視覺系統來掃瞄所謂的外部「真實」世界,其所獲得的資訊就是「映象」。映象反映著人類生命意義的本質。映象包含了三個意像:

  (1) 物像: 眼睛所親見的光像,透過大腦解讀後的資訊 ---所謂現實世界既存在的「實體」。

  (2) 表象:運用各式媒才或載體再複製(潛)意識的外顯表徵 ---作品、概念、陳述、假說。

  (3) 心像:大腦中的意識層(能察覺、感知的)和潛意識層(無意識、自動的)其間相互傳遞訊息、計算、預測-再採取行動的 ---圖似記號及其模組系統。

  經歷了演化,人類大腦的結構糾集了(1)爬蟲類的腦(生命腦、腦幹、古皮質)、(2)哺乳類的腦(動情腦、舊皮質)和(3)人類腦(知性腦、新皮質)所構成。有此一科學的假說,這三個腦層在活動中所消耗的能源以動情腦為最多,由此得知「情感」對於位為高階哺乳動物的人類是存活的要件,也是我們的腦神經系統趨就穩定的最重要之因素。動情腦(主使喜、怒、哀、樂)和主使「理性」的知性腦彼此之間的調和或衝突,顯示了人類社會的互動以及情感的活動之頻繁和複雜。因此三者之間的失衡和調諧不良,常常引發了心境上諸多種種的精神症兆。

  瑞士教育家培司塔洛齊對兒童基本教育的見解,認為就是培養及訓練 3H(頭 Head,手 Hand,心 Heart)的能力。也就是我所提倡的智、技、靈三者整合的綜合能力。透過手部的活動來刺激新皮層的深部知覺系統活化的強度。同時也誘導了大腦潛意識層的創造力。

  創造力與妄想是一體的兩面,兩者有種異曲同工之妙。由作夢的研究事證裡對「情境」解說而得知:夢境的場景是人類大腦的自主活動中創造力和妄想結合的傑佳演出(只是夢中缺乏意識性的邏輯)。而且,創造力是人類每日均有的活動,其中常是我們不知覺或不經意的。妄想更是如此(中樂透、想名模…等)。

  因此我們可以藉由這種投射後的外顯形式,來瞭解心靈深處所欲述說的慾力和情感。但是正存活於後現代的高壓和物化社會中的我們,心靈困境一直處於斷裂、虛無、速成、少償、無靠和惶然的陷堀中。大腦神經系統因而無法獲得「相互依賴性」的穩定,造成精神上失缺了「定向」。

精神分析師艾瑞•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人性發展的八個階段,陳述了我們由出生到年老的歷程都是面臨著「特定階段性的衝突」,一種以慾望相對應於壓抑的衝突:

  (1)出生第一年是信任相對於不信任。

  (2)孩童時期是自主相對於疑慮。

  (3)戀親階段的主動相對於罪惡感。

  (4)小學時期的勤奮相對於自卑。

  (5)青春時期是認同相對於於擴展。

  (6)青年時期是親密相對於孤獨。

  (7)中年時期是生產力相對於停滯不前。

  (8)老年成熟期是圓滿相對於絕望。

  然而衝突的深層建構的根源,雖然源自於早年0-2月間與母親或照顧者之間的「依附互動」,所發生的焦慮之潛抑。卻影響了人生進程各個階段的調適性而造成的定向的迷失。使得心靈無法與意識層做成「對話」。青年時期以前會嚴重地阻礙了創造力的發展、智性的提升和圓熟。

  尤其在中年以後的階段更逐漸明顯地影響了智力的保固。

  透過藝術(美術造形)創造性的活動機制,可以深化精神動力的活躍。研究事證的顯示,藝術創造性的活動對於人類大腦每一個不同的皮質層,會有劇烈的活化而產生娛悅反應。甚至於發生痛哭交夾著喜悅之矛盾的情緒反應(動情腦的過度激化)。大腦的神經通路因此也會產生新的連結,有助於修補記憶的失漏。斷裂的和千瘡百孔的記憶就是「自我」的弱化,也是年老痴呆和失智的兆因(非器質性、但是有因果相關)。

  「腦老」就是壽命減少的先兆,身體凋衰的根源。

  藝術是種內在經驗(記憶)的心像表達。是由潛意識中釋放出來的一種自發性訊息。

  精神分析宗師弗絡依德在夢的解析中定義了藝術與作夢過程的相似性:象徵、替代、凝縮、分裂等機制的運用。但是藝術活動是以意識過程來將潛意識的情感賦於外顯形式,也就是涉及了一種心像的投射。

  心理學領域的另一宗師容格聲稱:人類的心靈可視為一種具有潛在的自我調適、自我平衡的有機體。可以在同情心及有助益的環境中自我治療。容格將疾病的發生視為心靈的阻塞與斷裂,需要解放與整合。

  參與藝術創造性活動可以回歸到「純真的幼我」---玩耍和幻想(妄想),激化而且釋出潛意識內層的創造性、如孩童般的自我。以想像力結合並由完成作品的過程來達到「冥想、靜坐」所無法達成的心靈上圖(心)像之具體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癒合了心靈上未知的創傷和調適其和諧性,使得(大腦)心理及精神趨於穩定、保固、健康。

  就讓我們以----藝術----來調諧心靈罷!

 
 

編按:原作者之著作權聲明:
◆ 作者:林 毅 (錦堂),筆名:浮人。
【EMBA 2 屆碩士畢、商人、美術造形作家、藝術治療學會一般會員】。
★ 保有所有著作權,非經許可,不得轉載且以任何方式、技術、平台予以流通。

回42期電子報
發行人:宋維村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聯絡電話:02-2392-3528-22
電子信箱:tap79637@ms71.hinet.net
編輯群:電子報編輯室、臺心秘書處
會址:台北市大安區 106 麗水街 28 號 6 樓
傳真電話:02-2392-5908
劃撥帳號:42115501
網址:http://www.ta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