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期以這份電子報:
  為專業同好印心證境;
  為志學後生燈引前路;
  為困頓心靈尋啟棲處。


椅邊絮語

小小諮商師的筆記

最近一群國小志工媽媽組了一個讀書會,由我帶領他們閱讀心理學的著作,最近討論的議題是究竟管教兒童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許多媽媽都說現在的小孩罵不得、打不得,許多教育名嘴也說要對小孩施以愛的教育,讓小孩可以多方嘗試,並學習自我管理,總而言之,就是泛「愛的教育」,什麼都可以牽連到愛的教育就對了。弔詭的是,父母親不斷學習要給更多的愛給小孩,現代的親子關係卻是越來越疏離。

臺灣教育界所推動的「愛的教育」,我一直抱持極大的問號。如果什麼都順著小孩所想、所慾,父母極盡所能的給予資源與支持,讓小孩有許多機會嘗試與探索,不讓小孩受到挫折,是否就是愛的教育?這當然牽涉到不同學派心理學家對人性的假設,人本主義相信人會自己朝向完人的人性假設,但觀察二十年來的愛的教育,為何養出自我中心的一代,以及許多的胖小孩以及假性過動症的小孩?

當時也有可能是人本主義被誤用的,但我從不認為有任何一個理論可以全面解釋人類行為,也沒有一個理論可以適用人類發展的任何階段。我對人類行為的解釋,都從最基礎的發展心理學著手,人是動物,永遠脫不掉動物本能,文明是建立在生物基礎上的。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其相對應的發展議題,對於兒童重要的發展議題之一是社會化,而父母是教導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推手。社會化的根本意涵在學習抑制動物本能的能力,而這個過程需要「認同」的心理機制,不論是佛洛依德所說小男孩在戀母情結階段對父親的認同,克萊茵所說的內射,或者Bandura所提出的觀察模仿,都說明兒童的社會化歷程的最初發展階段,都是向父母學習,如果父母沒有讓兒童學習抑制,自然兒童學會的是順著自己本能行事。

近年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前額葉的發展要到二十四歲才發展完畢,而前額葉被稱為人格中心、理性中心,前額葉的發展也可說是社會化的結果。如果從這個研究結果可以衍申思考,一個六歲的兒童有多少能力可以用未發展完全的前額業,抑制自己本能的衝動?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兒童會一邊打人一邊哭著說對不起,本能所引發的恐懼,使兒童想要攻擊,但是前額葉清楚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但又沒有發展到可以抑制古老演化所留下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迴路。這時候父母要不要出面制止,協助兒童的前額葉發展出更好的抑制能力?我覺得是需要的,而不是什麼都順著兒童,相信兒童自己會朝向全人發展,這是理論假設,並不符合目前對人類發展的研究結果。

重點在於用什麼樣的方法,教育學者普遍都認同以鼓勵這一類的正增強方式協助兒童培養新的行為,以忽視的負懲罰方式削弱兒童不當行為。這兩種方式似乎成為王道,到處被傳誦著。舉個例子,父母跟小孩說不要去碰熱水壺,會被燙到,小孩自己要去碰燙的哭天喊地,從此不敢再碰熱水壺,讓小孩學會不要碰熱水壺的方式究竟是正增強、負懲罰、觀察模仿還是父母的諄諄教誨?結果很清楚當然都不是,是小孩自己受到嚴重的生理傷害,基於生存本能而不敢再碰,人性畢竟有犯賤的一面,非歹要跌進去洞裡,才會相信跌到洞裡是會痛的。

我還是比較喜歡用克萊茵的觀點解釋愛的教育,要幫助兒童在心中培養出一個穩定的好客體以及好自體,相信自己是被愛的,也相信自己是好的,在發展過程中,父母親適時的兒童的生活中抽手,讓兒童自己經驗挫折,當兒童在面對挫折時,因為內在已經有一個好自體,不會因此過渡自我貶抑,也因為內在有好客體,在面對挫折需要療傷時,有家可回的修養。從Harlow用猴子所做的愛的實驗,更可以證明,一個被驚嚇的小猴子,擁抱溫暖的玩具母猴,一段時間後,原本的恐懼就得以消弭。榮格認為自我的發展需要的是挫折,不是愛的溫室,這樣的觀點大腦神經科學也證實,適度的壓力或破壞腦細胞同時激發自癒能力,新生的腦細胞可以承受的壓力變的更強,而在這個轉變的過程,有一個安全且穩定的環境,就變的很重要,讓身體有可以重新滋養的安全堡壘,這就是一個穩頂且好的客體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這一群罵不得的小孩,沒看見他們出生在富裕的時代,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他們身上,習慣於被放在中心的位置,但他們要出社會的年代卻是貧窮的年代,被放在邊緣的位置,讓人待價而沽。去年一個學生大學畢業,很快的找到工作,在銀行當櫃臺,大家都很為他高興,這年代可以一畢業就找到工作,而且是不錯的工作,沒想到學生告訴我他的起薪是一萬八,加上全勤和一些其他津貼一個月才兩萬五,扣掉勞健保或不小心遲到,他的薪水根本連存錢買保險的餘錢都沒有。

洪蘭老師罵臺大的學生啃雞腿,一群人出來罵洪蘭老師以偏蓋全,或者罵臺大的老師教出的學生是這樣,該丟臉的是老師吧!也說這些是營養學分,所以學生散很正常,如果是專業科目學生就會很認真。但是,遠見等雜誌十幾年來調查企業最需要的人才,專業科目從來不是排最前面的,合作、抗壓力、高EQ、彈性、溝通這些企業最重視的「態度」,卻是學生覺得最沒用的通識營養學分,學生最不重視的卻是企業最重視的,這樣的落差,企業界當然覺得找不到人才,學生當然也找不到工作。

洪蘭老師事件罵的也是態度,但是卻完全被模糊焦點,完全沒切到問題核心。一個國外回來的朋友告訴我,他在國外唸書時,怎麼可能有人在班上吃東西,每個人桌上頂多是一杯咖啡,不會有其他的飲料,每個人都認真唸書,哪像臺灣學生早上在課堂吃早午餐,下午吃便當或下午茶,朋友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臺灣很喜歡說國外學風自由,但這些人有真的到國外唸書過嗎?有看到國外學生上課拼到什麼程度嗎?

面對這群志工媽媽講完前面這一大段話,我只留下一個問題:「你的小孩自己不教,有誰會幫你教?」在一陣沈默後,一位媽媽說到,自己不教就可能跟前幾天社會新聞,小孩開車撞死前女友的男友,父母到受害者靈堂面前上香給人唾罵,但是小孩卻躲在家裡。

回70期電子報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