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 2011年3月15日
 網站首頁電子報首頁訂閱 / 退訂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二十一)

文/陳政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其實將生活與宗教信仰切割的,不只是西方宗教的部分信徒如此,為數不少的東方宗教信仰者們也不例外。姑且不談台灣民眾所信奉的道教與民間信仰,若以台灣、中國地區的佛教徒來探討,也是與西方宗教的信徒們相差不遠的。台灣地區的佛教信仰,大約是三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明朝中後期左右,由大陸地區所傳入的。然而中國的佛教,在唐朝六祖惠能大師與五祖弟子神秀分立為南北二宗之後,佛法的真實義已經漸漸的隱沒於真善知識與真修實證的菩薩眾之中,而廣被一般凡夫大眾所誤解了。也就是說,三百多年前傳到台灣的佛教,已經是偏離了佛法的真實義理而淪為以神力信仰、儀軌法事操辦,或者是以靜坐禪修為主軸的宗教活動;而與佛教法義有關的部分恐怕就只剩下「生死輪迴」與「因果業報」等觀念了。而在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大陸佛教法師們,雖然給台灣地區的佛教挹注了一股清流,改正了一般民眾以消極遁世與誦經拜懺等作為即是佛教之錯誤觀念;但卻也將台灣佛教帶向了學術研究考證的方向,而進入了另一個偏離佛教正理的死胡同。

這股「清流」注入的結果,導致一般民眾逐漸將佛教經典視為傳說與神話記載,或者將佛教法義當成一種哲學思想、作人處事之教化與輕安自在、安身立命的修行方便。當然,這樣的轉變不能完全歸咎於宗教因素,整體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民眾接受了西方無神論唯物科學觀的方法與結論,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這種對生命實相的無法了知、錯解,甚至是將其摒棄的結果,就會使得宗教信仰者將宗教教義與其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切割分裂。而其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塵歸塵、土歸土」,宗教教義就幾乎只存留在宗教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一旦這一些宗教活動結束,回到信徒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時,儀式活動中的虔誠信徒就在實質上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之間無有差別了。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科學的昌明與迷信的破除等原因是難辭其咎的。迷信的破除是文明進步的結果,因此我們不會再相信地震與地牛翻身有關,打雷不是雷神的作為;盡管如此,但卻未必所有的民俗文化現象都是迷信,有許多現象其實仍然不是我們的科學可以解釋或加以推翻的。對於這種現象,真正理性客觀的人會表示無法證實但也無法推翻,不會輕率地加以否定。而會以科學的理性來質疑乃至否定宗教義理的,正是部份西方一神教徒乃至多數東方宗教信仰的教徒之共同作為。然而,真修實證的正信佛教徒,是不可能出現這種矛盾的。這一個道理在我之前所寫的文章中也一再的說明過,讀者們可自行參考,就能瞭解我的觀點。

再回到前面文章中所談到的「不動心」這一個議題。在看完我寫的文章後,我督導的實習諮商師提出了一個疑問:不動心是否就意謂要成為冷酷無情、沒有感覺的狀態呢?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不動心似乎就等同於不為所動,也因此會很容易與鐵石心腸、冷酷無情等狀況產生聯結;然而「不動心」的意思應該是不被衝擊、不被影響,不會因為接觸到某些強烈的訊息而讓自己陷入失衡的狀態。為了讓她們瞭解「不動心」的意涵,我告訴她們一個例子:好比在汪海中行駛的一艘大船,平時的時候可以靠船本身的動力四處航行,而絲毫不受小風小浪的影響,因此不會有偏離航道的情況發生;但是一旦遭遇到強烈颱風或強大潮流襲擊的時候,只靠船本身的動力是不足以與其對抗的,還必須要將船錨沉入大海中,而且必須是重量足夠的船錨,才能讓大船在狂風巨浪中不至於四處漂流,甚至是不至於翻覆。在這例子中,下了錨的大船並不會因此而穩如泰山、紋風不動,仍然會隨著風浪而搖晃擺盪,只是不會被狂風巨浪所衝擊而漂流偏離當時的位置,也不會被狂風巨浪所翻覆。

下了錨的大船能不為狂風巨浪所動,這是對「不動心」的方便理解,也比較容易被一般人所想像及體會。然而這終究是在有形質的層面上之比擬,如果回到心理諮商治療的專業領域,所涉及的是抽象的精神心理現象時,又要如何操作以及需要什麼樣的功夫,才能作到不動心?而諮商治療師的大錨,又在哪裡呢?以我的理解,西方心理學界在談論到這一類的議題時,並沒有提出清楚具體的方法,而多半是以無限的包容與關愛,來教導專業人員克服這一個難題。但這一個議題,在佛教經典中,卻是經常被探究的。接觸過佛教的人都知道,佛教的修行觀念中有「定慧等持」的理論與修持行門。「定慧等持」的意思,可以方便的理解為:如果要將無明與煩惱修除或令其斷滅,就必須要借助於定力與慧力這兩大方便。如果定力與慧力二者有所偏頗,對於無明煩惱的修除就會有障礙,就無法順利進行。事實上,在無明與煩惱的對治過程中,定力與慧力的並重,還是不夠完整的;如果要講得更真確一點,除了「定慧等持」之外,還得要有「福德因緣具足」這一項條件,才能讓無明煩惱的滅除能得以成辦。只是對於大多數非佛教徒的諮商心理師而言,一下子談論太多狀況,恐怕是會容易讓人混淆甚至是退避三舍的,因此接下來的文章內容,不妨就先從「定力」這一項方便來探討吧。(待續)

回82期電子報首頁

發行人:王浩威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