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Sep. 12 Mon 2011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二十七)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前一篇文章提過,人的煩惱其實相當的深廣,也不容易對治去除。從唯識的觀點來看人的煩惱,包括了較為粗重的「一念無明」,也函蓋了極其微細的「無始無明」。一念無明又稱為煩惱障,因為眾生心中剎那剎那現起的每一個念頭,其根源於每一個人累劫以來,積存在八識心田之中的無明業種,因此而有「一念無明」這樣的說法。雖然名相上是「一念」,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會有一種或一個念頭是無明,而是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是無明,因此或許說是念念無明才比較不容易被誤解。由於這種現起的無明本身也是會障礙佛道修學的煩惱,所以「一念無明」才又被稱為「煩惱障」。但為何煩惱與剎那現起的一念有關呢?因為「意識清淨心偶爾會飄過、會現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不知道是什麼,這個念頭也沒有語言文字形相,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可是意識心卻是很清楚的知道有一個念頭i。」這樣子現起的一個念頭往往就是一個煩惱,因為相對於清淨心而言,這些突然現起的通常都是不清淨的念;而由於這些念頭現起的時候當事者也未必能覺察到那是什麼,因此也不太會去防備而常常讓起念者承受苦果。也因此緣故,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7 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薩才會說:「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ii。」尤其是身處五濁iii惡世的眾生,起心動念造業通常會造的多是惡業、染污業,煩惱自然就會如泰山蓋頂、如輪隨獸足了iv

有了一念無明的概念之後,接下來要談的,則是一念無明煩惱障所函蓋的範圍了。在《大般涅槃經》卷11〈6 現病品〉經文中提到:

「煩惱障者,貪欲、瞋恚、愚癡。忿怒、纏蓋、焦惱、嫉妬、慳悋、奸詐、諛諂、無慚、無愧。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諂媚。詐現異相、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親近惡友、貪利無厭、纏縛難解。欲於惡欲、貪於惡貪。身見、有見及以無見。頻申憙睡、欠呿不樂。貪嗜飲食其心[夢-夕+登]瞢。心緣異想不善思惟。身口多惡好憙多語。諸根闇鈍發言多虛。常為欲覺、恚覺、害覺之所覆蓋,是名煩惱障。」

由經文內容可以知道,煩惱障的範圍函蓋相當廣,舉凡身口意行上所造作的不善、染污等業,都攝屬在煩惱障之中,這當然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與想像的,恐怕也不容易被現代人所認同。但從現實生活上的經驗可以知道,經常會出現這一些身口意行的人,心理上其實都會比較苦惱,日子也會過得比較不安適。或許有人不贊成這種說法,不認為自己有苦惱,但其實那通常多是自己覺察不到,或者不知道那就是苦惱罷了,並非確實沒有苦惱。在《大般涅槃經》中所列舉的煩惱障內容,其函蓋面都尚且如此深廣微細,比煩惱障更為深細的「所知障」,就更非一般人所能觸及的了。

接下來要談的是另外一種無明──「所知障」,所知障又是什麼呢?所知障就是「無始無明」,而「到底無始無明是什麼內涵?首先,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愚癡,沒有智慧的意思。對什麼不清楚、不明白、愚癡、沒有智慧呢?對一切法,對一切法的真相,對一切法的實相不清楚、不知道、不明白;愚癡,沒有智慧,就是無明。這個無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沒有開始!從無始劫以來,眾生(最初)就不知道、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實相。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有這樣的無明,因此就稱為無始無明v。」所知障也稱為「智障」,這個名相並不是如同一般人所認知的,指稱一個人在智能上有障礙,而是有其專屬之定義的。所知障就是對三界世間一切境界的真實相無所知,也就是對宇宙萬法、生命運作的真實道理無所知,才會造成眾生身陷於火宅vi之中而無所覺察,渾渾噩噩地在八苦之中尋求五欲之樂自娛而終其一生。這一類的無明是會影響到實相智慧的生起與顯發,也就會障礙了佛菩提道的修學,因此對有心於探求生命之真實意義的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有不少人因為善根福德不夠,沒有因緣聽聞正知正見而接觸到了世間表相佛法,甚至信受假名善知識所解說的邪見,而錯誤地認為所知障就是「眾生自恃知識學問很高、心中起慢而不肯下心學佛,不肯接受佛法所宣說的道理,因此而阻礙了自己的修行之路」,這種說法其實是對所知障相當嚴重的誤解,也是需要特別提出來澄清的。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都把會讓自己心煩不悅、傷透腦筋、需要花時間解決的種種認作就是煩惱;但這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煩惱,其實只能說是極為粗略的煩惱,或者多偏屬於「我所」的煩惱。譬如我的三餐飲食的煩惱、我的衣服穿著打扮的煩惱、我的居住環境的煩惱、我的交通便利與否的煩惱等。除了這些食衣住行的煩惱之外,也還包括了我的工作繁重的煩惱、我的人際關係的煩惱、我的感情問題、我的名聲地位等的煩惱。這種種因為「我」的存在才出現的困擾事情,都是「我所」的煩惱,也是一般人最常接觸、最熟悉的煩惱。煩惱的出現通常會與事情不順利或者境界不合意有關,然而眾生心中的煩惱,其實也會在無憂無慮、心無罣礙的狀況下莫名其就出現;而且常常是一個念頭輕輕拂過心湖,雖不足以掀起驚濤駭浪,卻往往也會吹皺一池春水,讓當事人感受到一絲的憂惱。這種在不經意的狀況下所閃出的一個念頭,其實也是一種微細的煩惱,也是會對當事者有所影響的。

「一念無明」如果要再去細究,其實是包含了「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這四種不同境界的煩惱vii。一般人光是看到這幾種煩惱的名相就已經摸不著頭緒了,更何況要理解其意涵乃至進而實修實證呢?事實上,這幾種煩惱已經不是一般人在世間知識學問中所能探究viii,更不用說深細於「一念無明」的「無始無明」了。從生命實相的觀點而言,會讓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精神心理方面的痛苦折磨,其實都是因為這一些無明煩惱,尤其是煩惱障一念無明。然而,這一些煩惱的對治,並非不理解「煩惱」究竟為何的西方心理學者與諮商治療師們所能作為;而是必須要依於對生命實相有正確的理解,並且依於真善知識的教導,如實的依 釋迦佛於相關經文中的開示精進修持,才有可能成辦的。

因此,只受過西方心理諮商治療專業訓練的諮商治療師,想要依於自己的所學來解決個案的煩惱痛苦,我個人認為是不太可能的。即便是相當注重精神心理動力或隱微精神功能運作這一些現象的精神分析學派,恐怕也是要舉白旗投降的。畢竟要談煩惱的解決,得要知道煩惱的範圍有多深廣,也得瞭解煩惱之所從來。以目前西方心理學者對心識究竟如何運作無所知的立場來看,是不可能知道煩惱到底有多深廣,更不用說要談煩惱之所從來的根源了。因此,秉承於西方心理學所發展出來的心理諮商與治療,其所能作為的應該是瞭解、安慰的部分多於實際煩惱的減除;或許在經過長時間的諮商治療歷程後,也會有減輕個案些許煩惱痛苦的因緣,但我想也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儘管如此,對生活在這個年代中講究效率與功利的人而言,恐怕也不會太計較這一些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病痛時,就急著要打針吃藥、用盡各種方法以求病苦儘快減輕或消失;因此對他們來說,能緩和一分心理情緒上的煩惱就已經心滿意足,根本不會希求能將煩惱斷除乃至獲得解脫,更談不上求取生命的真實相與究竟圓滿的智慧了。



  1. 請參考連結內的文字說明http://425go.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04.html#content
  2. CBETA, T13, no. 412, p. 783, c28-29
  3. 《文殊師利問經》卷2〈16 雜問品〉:「文殊師利!有五濁惡世。云何為五?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云何劫濁?三災起時,更相殺害,眾生飢饉,種種疾病,此謂劫濁。云何眾生濁?惡眾生、善眾生,下、中、上眾生,勝、劣眾生,第一眾生、不第一眾生,此謂眾生濁。云何命濁?十歲眾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歲、百歲、二百歲、四百歲、八百歲,乃至千歲,有長短故,此謂命濁。云何煩惱濁?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云何見濁?邪見、戒取見,取常見、斷見、有見、無見、我見、眾生見,此謂見濁。」(CBETA, T14, no. 468, p. 503, b25-c6) 此外,依《佛光大辭典》內容:五濁【梵語 pan~ca kas!a^ya^h!。又作五滓。指減劫(人類壽命次第減短之時代)中所起之五種滓濁。據悲華經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說,五濁即指:(一)劫濁(梵 kalpa-kas!a^ya),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二)見濁(梵 dr!s!t!i-kas!a^ya),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三)煩惱濁(梵 kles/a-kas!a^ya),眾生多諸愛慾,慳貪鬥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四)眾生濁(梵 sattva-kas!a^ya),又作有情濁。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五)命濁(梵 a^yu-kas!a^ya),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五濁之中,以劫濁為總,以其餘四濁為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而成眾生濁與命濁二者。】
  4. 在南傳《法句經‧第一雙品》偈中提到:「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惡行,惡語惡身行,則苦必隨彼,如輪隨獸足。」這是關於心念起惡意的狀況,而對於心念起善意的描述則是:「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若以意善行,善語善身行,則樂必隨彼,如影隨身形。」由此可知,善惡心念的果報是有相當大之差別的。
  5. 同註腳1
  6. 《妙法蓮華經》卷2〈3 譬喻品〉:「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CBETA, T09, no. 262, p. 13, a23-26)
  7. 「什麼是四住地煩惱呢?就是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什麼是“住地煩惱”的意思呢?首先我們來講一下,“地”就是境界的意思,“地”也有心地的意思。住地就是覺知心所住的境界,覺知心住在四種煩惱的境界,就稱為四住地煩惱;或是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當中,也稱為四住地煩惱。這一個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就好像世間萬物住在大地一樣;世間萬物必須依大地才可以安立,必須依大地才可以安住,世間萬物是由大地所執持,世間萬物必須依大地才能夠生長,才能夠廣大;同樣,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也是同樣的意思。煩惱依心而安住,煩惱依心而安立,煩惱由心所持,煩惱附屬於心,煩惱也依心而增長廣大,所以煩惱住在眾生的心中。四種煩惱住在眾生心中就稱為四住地煩惱。因為眾生心中常住這一些煩惱,所以會藉由種種的因緣使這一些煩惱不斷的增長,不斷的廣大;眾生之所以會有 無量無邊的煩惱,會有不斷的生死輪迴,就是因為這四種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當中。」(http://425go.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html )
  8. 四種住地煩惱中,「見一處住地煩惱」是因為眾生對一切境界相缺乏如理作意的觀念、想法,導致內心執持惡見而起顛倒想,才會有這種煩惱;也就是眾生於任何時候、任何處所都因惡見住於心地中而引發了這一類的煩惱。而「欲界愛住地煩惱」則是眾生對日常生活中「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貪求不厭,汲汲營營的追求,即便在追求過程中要歷經種種痛苦也不肯絲毫棄捨。因此就讓自己火上加油,更增煩惱、更加痛苦,這就是欲界愛住地煩惱。這兩種煩惱因為都與人類所住的欲界境界有關,因此一般人都會有因緣經驗到。但是「色界愛住地煩惱」則是發生在離了五欲貪愛,並且具有初禪至四禪等禪定功德的修行人身上;而「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更是要具有四空定的修行者才可能體會,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乃至加以理解的。因此對一般人而言,日常生活中所能覺察到的,甚至在諮商治療中能加以著墨的,應該還只是四種住地煩惱中的「欲界愛住地煩惱」;至於見一處住地的煩惱,或許可能會發生在某些個案身上,但終究只會是極少數中的少數。而色界愛與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應該是不可能出現在諮商治療的場景內的,因為西方心理學的各家各派都沒有「離欲貪」乃至「斷除欲貪」的觀念與方法,因此在西方心理治療的範疇中是不可能觸及到這兩種煩惱的。
 
 
更多文章
給尊重多元價值的心理治療與諮商專業人員
從挪威屠殺慘案看台灣急診室暴力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二十六)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