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Oct. 16 Sun 2011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二十八)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生命的存在與意義是不是應該有個答案,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與他們無關,因為那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或者憂天的杞人該傷腦筋的問題。對凡夫俗子而言,「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追求與滿足,才是每天該奮鬥的目標。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往往也因為設定了這樣的目標,煩惱痛苦就接腫而來。只是當煩惱痛苦出現時,多數人所會出現的反應就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卻不知道反省這些煩惱痛苦其實都是自己招惹來的。春秋戰國時代的老聃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表示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i

而在佛教經典《雜阿含經》卷1經文中也提到: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ii

老子的這些觀點,可以說是世俗層面的代表,與 釋迦佛於經典中離欲斷欲以斷苦的開示,其看法是相近的。由道家典籍與佛教經典中對五欲所抱持的態度相近似這一現象可以瞭解,只要有心想探求如何減除煩惱痛苦,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欲望貪念減除」這一個議題,因為只要人心貪著於五欲六塵,就一定會被五欲之繩所繫縛而不得自在,也就無法解脫於之前所提過的「欲界愛住地煩惱」。一個人如果連「煩惱障」的初分煩惱都無法解脫時,要談煩惱痛苦的滅除,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了iii

在諮商治療情境中,諮商治療師所面對的,幾乎都是對諮商治療不熟悉的市井小民、普羅大眾,因此對於自己在諮商治療過程中該如何表現才符合規範或符合諮商治療師的期待,其實是所知不多的;除非當事者已經接觸過許多諮商治療師、經歷過許多諮商治療療程的薰染,才會有「機構化」的制約狀況存在,才會知道該談論講述些什麼,才是諮商治療師所期待的對話內容iv。否則的話,在諮商治療情境中所會聽到的,恐怕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食衣住行育樂或三姑六婆的人際糾葛等的敘述居多。許多剛進入諮商治療領域的新手,會對個案一直談論這一些瑣事感到不知所措或者是感到無趣,因此就會在這種情況下提醒來諮商治療的個案們,不要一直談論「與諮商治療無關」的事情。諮商治療師如此的舉措,乍看之下似乎是諮商治療師維持界限的專業表現,然而若再細究其實質,則這種反應的背後,其根本原因可能就是諮商治療師的專業與經驗的不足,才會對個案所談的內容與其期待不相符而產生焦慮。

也就是說,在這一些新手諮商治療師的觀念與認知中,諮商治療室內所要表述的應該是個案自己的情緒、想法、感受等,而不是生活中的瑣碎事件或遭遇;這一些諮商治療師們會擔心,如果談論的內容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等話題時,就會讓會談成為聊天,而不是諮商或治療。如果有人來尋求諮商或治療,但卻又一直談論著生活中的瑣事,反而沒有觸及其個人的知情意時,這樣的個案可能就會被貼上「心理能力差」或沒有「Psychological mind」的標籤。而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出現,我個人認為要歸因於這一些諮商治療師們,在其訓練養成的過成中,就不斷地養成要去歸納分析個案於言說中所敘述的心理表徵,藉此而形成對個案心理困境的詮解這種習慣,因此才形成了如此這般的諮商治療風格。然而,每個人每天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真的與諮商治療無關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得先回到諮商治療所為何來這一個觀點來探討。諮商治療之所以存在的目的,理當是為了要解決人類在其日常生活中,因為與環境中的人事物接觸之後所引生的煩惱與痛苦。這些煩惱痛苦自然是函蓋了生理上的、心理精神上的,乃至在靈性需求上的煩惱痛苦。或者也可以說,Marslow所提出的人類需求之五個層面,都可能會是引發煩惱與痛苦的來源。這五種需求,包括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函蓋了從生理層面到精神心理層面的種種需求。一但這些需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個體就容易出現身體上的病苦乃至心理上的折磨了。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會聽到有夫妻因為擠牙膏該從尾端擠或從中間擠,以及馬桶墊該不該掀起來等小事,而鬧到雙方不愉快乃至離婚等事時,也就沒什麼好訝異的了。只是,當一個在經歷這一些生活上的瑣事而出現煩惱的人去尋求諮商治療時,當事者是否有能力去覺察乃至表達?而聽人說話的諮商治療師,又是否能聽得出來乃至可以介入處置呢?

要談這些概念,或許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讀者們比較能理解我的想法。九月份的台北,其實還是相當的悶熱,雖然陸續出現了幾個颱風,但也都是過門而不入,老天爺就只是送點雨給台灣,幫忙降降酷暑的高溫而沒有造成傷害,其實也應該算是台灣的福氣吧。九月份下旬,台北市百貨公司的周年慶開跑,各家百貨業者都是磨拳霍霍的要爭取更輝煌的業績,而民眾們更是久旱逢甘霖般的引首翹盼,就是要趁折扣戰期間撈一些便宜。通常的景象就是黑壓壓的人群頂著酷暑的艷陽,擠在百貨公司門前;等營業時間一到、店門大開,人群就如同錢塘江潮水般的一擁而入,然後每個人就直奔自己的目標點展開瘋狂大搶購。這種景象也算是台北生活文化的一項特色吧,只是這種景象在台灣還算不上是奇景,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台灣的北中南地區出現。而實施共產主義的中國大陸,老百姓們也開始為了水果牌的產品發表上市而漏夜排隊搶頭香,甚至也是爭得你死我活時,那才能說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鬥爭的奇景吧!而在這樣的時節,在這眾多趕周年慶趴的男男女女之中,或許就有接受您諮商治療的個案。如果哪一天她來與您會談時,所談論的就是某一天去血拼的經驗時,那會是什麼景況呢?

CL1:「昨天累死我了,人好多,排了老半天才終於買到我要的東西。」v
CO1(帶著微笑):「昨天發生什麼事呢?」
CL2:「你知道昨天某某百貨公司週年慶嗎?」
CO2:「好像是吧,報紙、電視都有消息報導。所以你昨天是去百貨公司嗎?」
CL3:「就是!一年一度的盛會,這種大事怎麼可以錯過。再說今年的商品特別多,折扣又特別優惠,不去豈不是太可惜了。」
CO3:「嗯~聽起來好像是沒錯,但聽說周年慶血拼都是要敗掉不少錢的!」
CL4:「你才知道,每年周年慶我都要很早之前就開始規劃存錢,就是要趁年底的時候好好的買它一買。」
CO4:「聽起來似乎有些辛苦,只是周年慶的時候去買,有差很多嗎?如果是平時沒有那多人,去逛百貨公司不就可以買得輕鬆愉快,也不用與那麼多人擠得汗流浹背。」
CL5:「說的是沒錯啦,人擠人確實不太舒服。但是你不知道,周年慶的時候買東西,消費越多換算下來的折扣越划算。」
CO5:「但好像要得到那種程度的折扣,消費額度並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吧?」
CL6:「是啊,說得沒錯。以我一個人是買不到那種額度。因此就需要在事前找親朋好友們揪團一起買。」
CO6:「那恐怕得要找不少人吧?」
CL7:「可不是!每年為了要湊足夠的人數,就要傷很多腦筋。」
CO7:「這樣折騰下來,恐怕不只是傷腦筋,還容易催人衰老吧!」
CO8:「哈哈!被你說中了,所以才要趁周年慶時多買一些折扣的保養品,以備不時之需,這樣就不怕歲月催人老了!」

以上的模擬對話,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就是兩個人閒話家常。這樣的閒話家常與諮商治療又有什麼關聯性呢?那就且待下回分曉吧!

回89期電子報



  1. 這一段文章解釋可參看以下內容:「白話譯文:紅黃藍白黑,五色紛雜,眼花撩亂,令人目盲;宮商角徵羽,五音雜沓,令人耳聾;酸甜苦辣鹹,五味蒸騰,令人口爽;跑馬田獵,心意紛馳,迷失本性,令人心神發狂;珍貴寶物,難得財貨,引發殺機,令人行動受到傷害。就是這緣故,聖人為了肚子,祇管填飽自得;不為眼睛,向外追逐不停。因此,去掉了外在的追逐,所得的是恬然自適。」「河上公章句: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也。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不能聽無聲之聲。爽,亡也。人嗜五味於口,則口亡,言失於道味也。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狂也。妨,傷也。難得之貨謂金銀珠玉,心貪意欲,不知厭足,則行傷身辱也。守五性,去六情,節志氣,養神明。目不妄視,妄視泄精於外。去彼目之妄視,取此腹之養性。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聾、盲、爽、狂也。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http://www.cooo.net/2009/06/15/spiritual-medicine/3/ ,2011.10.01)

  2. CBETA, T02, no. 99, p. 1, a29-b2 CBETA, T02, no. 99, p. 1, a29-b2

  3. 在現實生活中也會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不去面對煩惱,反而讓自己每天生活在充滿喜樂與關愛的氛圍中,而讓自己相信自己沒有承受煩惱與痛苦。但事實上這樣的一種過程,只是苦中作樂的逃避現實,或者是將苦果包裹上糖衣而自欺欺人罷了,當夜闌人靜或午夜夢迴時,煩惱還是會無情的出現,侵蝕當事者的心靈的。

  4. 所謂專業期待的內容,也就是諮商治療師們所熟悉的語言內容,包括了情緒的表達、想法思惟的陳說與隱密心理動力的揭露等等。許多諮商治療師會習慣於問個案「你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想法?」「你會如何作?」「你是如何辦到的?」這一類的問題,其目的就是企圖從個案所提供給他的回答中來歸納整理出個案心理困擾的癥結。但我個人並不覺得這是有價值的技巧,畢竟中國人,尤其是在中國大陸與台灣的中國人,其文化傳統就不是這種特質。西方人習慣於敘述、也喜歡敘述,但傳統文化熏習下的中國人並沒有這種習慣,或許也因此中國人才會看重「沉默是金」這一價值取向。西方心理學所發展出來的方法技巧,是依於西方人的文化習性所設計,因此不會有適應上的問題;但要將西方人的諮商治療技巧運用在中國人身上,我相信會有體質不合、水土不服的問題。西方心理學者藉由語言文字的能指、所指與符號中所隱含的意義來理解個案的內心世界;但中國人則習慣於從其行為動作以及主客體所同在的情境脈絡來體會其中所隱含的深意。就如同西方人在畫作中會直接將月亮描繪出來,而中國的水墨畫則是以烘雲托月的手法,運用渲染的雲朵來烘托出月亮的所在一般,是完全不同的思惟。因此從中國人的文化習性等因素來考量的話,「感應道交」恐怕才是理解個案內心世界的正確途徑。只是談「感應道交」容易被誤解為裝神弄鬼或迷信,說是「心領神會」或「一切盡在不言中」或許比較能被眾人正確的體會吧!

  5. 以下對話為筆者模擬想像,非真實發生過的情事。
 
 
更多文章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