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Feb. 19 Sun 2012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三十二)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諮商會談或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又為何而存在?我不確定有多少人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但作為精神心理相關從業人員,我認為須要對這一點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才不至於在職業生涯中出現信心危機。我想,諮商會談或心理治療之所以存在,就如同世界上有醫生與藥物一樣,兩者都是為了要解決人類的痛與苦才發展出如此的技藝與學科。只是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一者是為了解除人們色身肉體上的苦痛而存在,而另一者則以解決人類精神心理乃至心靈上的煩惱折磨為標的。身體的病痛其發病原因、病程演變與如何治療,目前的科學家已經瞭解了不少;但是人類精神心理上的痛與苦又是從何而來、根源自何處,又該如何治療呢?這恐怕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至今仍無法完全知曉的一個「大哉問」吧!

依照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說法,煩惱痛苦來自於壓抑,尤其是對於性慾、性衝動等與道德規範衝突之欲望的壓抑。更精確的說,則應該是日常生活中所感受與遭遇到的現實,與長久以來被壓抑而躲藏於潛意識之中、但卻又時時蠢蠢而動的慾望衝動之間的衝突,導致這一些諸如癔症、精神官能症、憂鬱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出現。弗洛伊德認為這一些導致人們困擾的思惟與情緒感受,都是由潛藏而難以為吾人所覺知的精神心理功能所控制與決定,而這一些精神心理功能則是由與生俱有且不理性、不按常理出牌的驅力所構成。弗洛伊德之後的跟隨者──克萊茵,雖然修正了弗洛伊德備受爭議的性壓抑理論,但仍然相信嬰兒與生俱有「潛意識幻想」,而讓嬰兒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這一股潛藏的勢力影響,才會出現種種的精神心理困擾。

精神分析學派的這一套理論,儘管備受部分學者爭議與批判,但因為其內容相當華麗絢爛,至今仍然吸引了許多忠實信徒的採用與推廣。只是在支持者眾多的表相下,仍然要面對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與生俱有的破壞性與潛意識幻想,是由人類的生物性、物質性結構所生成的嗎?抑或是繼承自其祖先遺傳呢?而當臨床現象上所觀察到的許多心理運作,無法再以潛抑、壓抑的機制來解釋,而必須將其修改成為其他的理論論述之後,卻仍然無法避免學者進一步的質疑:人類種種複雜的心理變相,為何可以有如此多的生成原因呢?為何令人如此莫衷一是?就好比說一群專家在討論生命的起源,每位學者所持的觀點都不同,因此就有種種的生命緣起論。但這麼多的理論,不可能全部都正確,只可能有其中一種理論是正確而符合實際狀況的,抑或是所有的理論都是錯誤的。同樣的,不斷在演變的精神分析,有許多人不覺得是問題,反而認為是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然何這種現象的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其實就已經說明了這些演變出來的觀點,不太可能會是正確的,因為正確的道理應該是始終如一,不可能演變的。因此堅持這些理論觀點的精神分析學人,就只能避而不談其實證性或真實性,而只能將焦點轉移至現象解釋或「詮釋」的效果。但我個人認為,解釋或詮釋其實是事後諸葛或妄心揣測,就如同前世今生的催眠治療,其實也都無法符合實證科學的檢驗準則,而這一點應該也是精神分析為何會被批評為「偽科學」的主要原因吧。

反觀佛教的生命觀,其對痛苦與煩惱的來源,則清楚的說明了是源自於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無始劫的意思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無量無數大劫的時間,也就是很久很久的意思;而「無明」也是佛教的名相,其所含攝的內容相當廣大,簡單的說,是指有情眾生對生命的真實義理不能知解,因此而對生命現象產生了種種的偏邪與錯誤之思惟,乃至去造作種種的不淨或罪惡的業行,最後導致眾生在生命的歷程中,承受這一些業行的果報而生死流轉不得出離。對於佛教教義不瞭解的人會將「無明」與西方一神教所主張的「原罪」視為類似的概念,但其實兩者是天差地別的。依照一神教的經典教義之說法,「原罪」是由一神教的造物主施加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懲罰,而也由後世的無辜子孫繼承,生生世世不得倖免;但「無明」則是由眾生過去世的自己所造作累加,並在生命的流轉過程中由未來世的自己所承受,並不是莫名其妙、強迫中獎般地,從不相干的人那裡所繼承來的。因此「無明」不是上天的懲罰或老天爺的安排,也不是無辜倒楣的結果,而其實是「自作自受」的現象。只是多數的人不相信佛教生命觀的真實性而不認同罷了。

西方心理學雖然並沒有將「原罪」的概念納入其理論系統中,但其實也都承認,人類心理活動中的許多陰影與黑暗面,乃至邪惡犯罪的動機衝動,其實是不知其所由來,也無法從其成長經驗來具足解釋的。因此,從佛教的生命觀點來看待西方心理學的認知,被壓抑的欲望衝動充其量只是「無明」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固然會造成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與煩惱,但並不是煩惱與痛苦發生的根本原因,而只是增加煩惱痛苦的少分原因罷了。事實上,人類的煩惱痛苦是源自於其他與壓抑無關的「無明」,但這一個現象西方心理學者並不知曉,甚至不知道彼此之間的相關性。而一般世間人就是因為對生命運作的真實道理無所知的緣故,因此縱然有世智聰辯,縱然對物質世界的種種有了詳盡的知解,卻仍然對生命的真實相一無所知,而長期處於沒有智慧光明照耀的「漫漫長夜」之中,不知道該出離,不會想出離,也不知道該如何出離。這種對生命的真實義理無所知的「無明」,才是人們煩惱與痛苦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如果想要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煩惱痛苦,獲得輕安自在,甚至是幸福快樂,也唯有從「無明」的減除,令染污轉變成為清淨,才是真實的安隱之道啊!

關於這一部分的道理,《雜阿含經》卷10有這麼一段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識。】i

在這段經文中,釋迦佛清楚的開示,有情眾生在無止盡的生死流轉過程中,都是因為無明覆蓋的緣故而導致被貪愛的結使所繫縛住,因此而處在漫漫長夜中生生死死,不知道自己所承受的煩惱痛苦究竟要到何時才會結束,更不知道要如何讓自己的煩惱痛苦終止結束。在經文中所提到的「結」就是「結使」,是會繫縛結纏眾生於生死漩渦,而使眾生不得出離於生死流轉的種種煩惱。也是因為種種煩惱纏縛繫結眾生之後,會驅使眾生造作不善的業行而結成苦果,故稱其為「結」;而這一些如影隨形、隨逐眾生而令眾生惱亂的煩惱,又會驅役眾生去造作種種業行,故又稱其為「使」。這樣的煩惱,不管是結纏眾生抑或是驅使眾生,都是令眾生傷痛苦惱的原因,因此而將「結」與「使」合稱為「結使」ii。簡單的說,「結使」也就是糾纏不清、不容易斷除而會令眾生痛苦煩惱、不得解脫的諸種煩惱。

在西方心理學中也有類似於「結使」這樣的概念,使用的則是「情結」這一專業術語。西方心理學者概念中的「情結」,是由許多複雜的情緒、感受與記憶等內容所集合而成,而且這種複合體通常是處在潛意識層面,不容易被一般人覺察,但卻又一定會產生作用造成影響。在榮格的觀念中,Complex也是許多情緒、感受或心理活動的原型,因此對榮格而言,「情結」本身未必都是不好的,但其所產生的影響卻往往是負面而會令人痛苦的。而對弗洛伊德而言,他所著眼的多半是與性壓抑相關的現象,因此在佛洛伊德眼中的Complex,都是不好的,而其所會造成的結果也必然是負面而痛苦的。榮格與佛洛伊德這兩位曾經是精神分析王國中的皇儲與君王,但因為對於人類心智與精神心理功能的觀點上點點滴滴的歧異,也註定了兩人必然分道揚鑣的命運。因為有這一些不畏懼權威、敢於表達不同觀點、忠實於真實道理追求的學者,才讓西方心理學界沒有淪落成為專制的一言堂;但正也是因為這樣,西方心理學的「百花齊放」也帶給了現代人莫衷一是的徬徨,添增了另一層面的煩惱。

在前面所舉的《雜阿含經》經文中,釋迦佛接著舉例來說明無明對人們所造成的影響。譬如有一隻狗,被主人用繩子拴在柱子上。由於栓狗的繩子牢牢地繫綁在柱子的緣故,這一隻狗的活動範圍,就只能依順著這一根柱子。因此不管這一隻狗是繞著柱子走動,或是停下來休息,乃至困倦了睡覺,都一定是離不開這一根柱子的。就如同這一個例子所要表顯的道理一樣,世間的愚癡凡夫眾生也跟這一隻狗一般,因為被「無明」柱子所繫縛的緣故,因此對於日常生活中,藉由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諸塵,以及六種心識了別領受種種法之後,不能捨離對五欲六塵的欲貪,不能斷離對五欲六塵的愛著,不能暫離對五欲六塵的念想,甚至不能克制對五欲六塵的渴求。像這樣子的人,就會陷溺於五欲六塵的洪流之中,困著於五欲六塵的生住異滅等變異現象而隨逐輪轉。如此一來,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行住坐臥、食衣住行等種種的生活作息中,就無法脫離欲界色法的繫縛,繼而引生出種種的煩惱痛苦。而同於無法捨離對欲界色法(色陰)之貪愛念渴的道理一般,眾生對於受陰、想陰、行陰及識陰等四陰更是無法棄捨、斷離對其所產生的貪愛念渴。其結果就會像經文所舉例子中被綁住的狗一般,終其一生都只能被「無明」柱子所繫縛而無有解脫的時候了。

「無明」是對生命運作的真實道理無法理解乃至無法確實信受,因此就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去力行實踐的緣故,也就不可能獲得功德受用。或許有人會認為自己不在乎、不會貪求這一些利益,因此即使不知道佛教所宣說的這一些義理也無所謂。但事實上,不能獲得功德受用的結果,不單單只是沒有獲得好處利益而已,而影響更大的則是自己的煩惱痛苦也無法減少,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修學佛法的功德受用與世間法中的好處利益不同,在世間法中沒有獲取好處利益,譬如說沒有去投資賺錢,大不了是自己的資產沒有增加而已,並不會有什麼壞處;但如果沒有修學佛法,或者被誤導而錯學了佛法,不但無法獲得功德福報,連帶的會造成自己的煩惱痛苦無法減除,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累加更大的煩惱。如此一來,不但這一生過得煩惱痛苦,到未來世依然還要過著煩惱痛苦的日子。一般世間人就是在這種不相信有未來生,不相信有因果業報的無明中,不斷的生死輪轉而不得出離。也因為如此而導致現實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甚至出現自傷、自殺、酗酒、濫用藥物等問題,不但帶給自己家人困擾,也可能會危及社會安全,製造社會問題。

除此之外,一般世間人則因為對佛教所揭櫫的生命運作之真實道理不如實知的緣故,其結果就會不相信 佛於經教中的開示,因此就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諸佛之所教而依教奉行。這裡所說的一般世間人,不是只侷限於不相信佛教或無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也函蓋了某些所謂「在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類的學佛人在表相上是虔誠的佛教徒,也會行布施,也願意持少分戒;但因為沒有因緣值遇真實善知識而從其隨學,因此無緣聽聞正確佛法的認知與見解,錯將行善做好事幫助別人、修身養性處世圓融,或求平安健康家庭和樂等當作學佛的終極目標。這樣子的學佛人雖然也接受「世間無常」的觀念,但卻很難信受五陰「苦、空、無常、非我」的聖教iii,就不可能對欲界世間的色、受、想、行、識「五陰無常、無常故苦、終歸於空、非真實我」產生正確的信解,也就不可能在其修行歷程中引生真實的受用,就仍會被五欲六塵所繫縛及驅使而陷溺於對世間諸法的貪愛念渴之中,無法脫離了。由「有在學佛」的修行人都尚且如此來看,一般的無神論者或否定宗教信仰者,就更不用說了;必然會因為生命無常而更加害怕失去,因此一定會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盡情享受這一生,不讓此生虛度。於是有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則要「為萬世開太平」。然而這些人一生的歡愉享樂或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所換得的又是什麼呢?看在一個學佛人的眼裡,也只能無言而興歎了!



  1. CBETA, T02, no. 99, p. 69, c2-10
  2. 事實上,結使可以再區分為九結十使,九結就是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疑結、見結、取結、慳結、嫉結;而十使則可分成五鈍使與五利使,貪、瞋、癡、慢、疑五者合稱五鈍使,而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者,則稱之為五利使。
  3. 《雜阿含經》卷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CBETA, T02, no. 99, p. 2, a2-7)

    回93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