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Sep. 17 Mon. 2012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驚蟄卷(5之5)

陳政雄、這一團的老師們

陳醫師:一方面是運動,一方面是…
A 老師:那個孩子像有線牽著…
陳醫師:既然他都看得到你,走到哪裡他都看得到你,走到哪裡他都會注意到你,那你就不用擔心1
Y 老師::嗯,一開始比如說他不會一直在,可是初期的時候他會不斷注意你有沒有跟在後面,所以那一段時間我還是看得到他,因為當我看不到他之後,我想他也看不到我了。
陳醫師:但是你四處找總會碰得到他嘛!會有機會碰得到他吧!
Y 老師:他們學校哪碰得到啊?他們學校很可怕耶!
F 老師:而且有機關。
C 老師:她們來過。
V 老師:會走到不知道在幹嘛!不知道在哪裡。
陳醫師:那上課時他自己會回去嗎?
C 老師:時間到會回去,也許會拖個幾分鐘
陳醫師:如果這樣更好。
T 老師:直接去教室找他?
陳醫師:你就把整個學校當做你的會談室,當做你的遊戲室。
Y 老師:嗯…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時間可能會不夠,40分鐘都還不夠他跑ㄌㄟ。
F 老師:時間到你就下課啦!
陳醫師::你的諮商時間就是一節課,當他在外面跑到下一節課,他就會回教室,那你的諮商你的會談就結束啦!
Y 老師:那我要怎麼寫錄音檔?
V 老師:ㄡ!對嘛!
陳醫師:你不一定要找這一次的寫啊!
Y 老師:對啦!我就是想要反擊你…請你原諒我!(眾人大笑)
陳醫師:你不反擊我,你會覺得很委屈…(那我就委屈一點吧!)(眾人大笑)
T 老師:你覺得自己都沒做什麼,從一進來就感到害怕!
Y 老師:我沒有到害怕啦!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C 老師:我們那時候有討論過,把校園當晤談室,比如說球場也可以當晤談室,(Y老師:對,一開始是這樣設定)可是又覺得比如說打球不是我們兩個的強項(Y老師:對!然後操場跑步我們也…)
陳醫師:你不會打球你可以看他打,然後給他一些feedback,利用空檔機會跟他講講話。
Y 老師:可是我們打籃球是有距離的,然後我個人真的有點重聽,所以有時候小朋友講話我都要問第二次。我說什麼?那小朋友就生氣了!
陳醫師:他一個人在投籃,你可以在旁邊看呀!怎麼會很遠呢?
Y 老師:他會移動啊!比如說打籃球的時候我們是一起打,他可以…
C老 師:他會覺得…像他對我的反應就覺得沒感覺。
陳醫師:你跟他一起打就是一對一,所以你會有更多機會跟他接觸啊!你要搶他的球,他要搶你的球,這樣不是有很多機會嗎?
C 老師:可是他覺得我們是肉腳…
陳醫師:沒關係,就算你是肉腳,你還是有機會可以跟他講話啊!
Y 老師:而且我要怎麼在打籃球時跟他會談?
陳醫師:你可以練習邊打籃球的時候,邊跟他對話呀!
C 老師:聊籃球的事也是一個生活細節。
陳醫師:就看他當時他想聊什麼事都可以啊,對不對?那個話題就沒有限制,主要是要讓他跟你對話嘛!因為那個是一個關係的建立,主要是要跟他建立關係嘛!要讓他知道你對他的行為是可以包容的。
C 老師:講到包容,我覺得他那個討價還價的那一塊,是無關乎事件對錯,但那個討價還價的行為就會讓我們常常快抓狂。就說他跟導師之間,導師希望他下來,他想要留在教室,就可以跟導師在教室這樣子爭執老半天。
陳醫師:但是那是他跟導師的關係啊。
C 老師:然後下來之後,他也會跟我們討價還價。
陳醫師:他怎麼跟你們討價還價?
C 老師:比如說我告訴他說…ㄟ..明天Y老師老師會來喔!他就會開始說我明天要去搬椅子啦!我不要下去啦!我怎麼樣怎麼樣…。
陳醫師:那你可以跟他說,那我就跟Y老師講,那我們就取消囉!
C 老師:我就跟他講,我還是告訴你,Y老師會來這樣子,那你自己決定2
F 老師:那我們就會擔心說,我們跟小孩子說取消囉,小孩子就說那太好了,那我們就真的再也…
陳醫師:如果你說取消他就很高興,那表示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不好的。
F 老師:對啊!可是那我們還是得要去建立關係,那要怎麼辦?
陳醫師:如果是這樣,那表示他不珍惜可以跟老師單獨相處的機會嘛!如果個案會喜歡去找輔導老師,也許可能是因為他可以不用上課,也可能他認為這是一個還算是關心他的老師而願意去。他跟你講說:「我等一下要去搬椅子,我等一下要去幹嘛幹嘛,我可能沒有空下去喔…」,你就說:「那好吧!我跟Y老師老師講,我們下一節要取消會談喔!」看他接下來說什麼話,再做適當的回應。
Y 老師:好像他只會跟你(C老師)討價還價,他跟我不會;而且我們討價還價都非常的快,一下子就結束。
V 老師:ㄟ!你為什麼都要去預告他?
C 老師:是在這學期一開始的時候,另外幫他申請某些服務的時候,他也會說:「我不要啦!我不要留下來課後班啦!不然我會被罵」,對3。可是親戚卻是希望他留在學校課輔班,那我其實知道…
陳醫師:那可以跟親戚溝通這件事啊。像這樣的例子,他說他不想留下來,因為會被罵。那我就會跟他講說,那這樣我來幫你溝通,看看是不是可以讓你留在學校?他想留在學校,你就去幫忙溝通,看家人是不是可以答應嘛。而當你跟孩子講,我幫你去跟家人說說,看這個可能性有沒有的時候,他其實知道你是在幫他啊!
C 老師:我只要給他這樣的訊息就好?
陳醫師:當然你也要實際去做啊!
C 老師:可是他都會跟我講,你不要去說啦,你跟他們講就只能聽他們的,或者你只會聽另外一個人的。
陳醫師:那你可以告訴這個孩子,你只能聽他們的,是因為你是小孩子;可是老師是大人,我可以跟他們討論啊!老師去跟他們講,說不定他們會聽我的呀!個案可能會接著說:「你不要啦!沒有用啦!他們很頑固啦!他不可能聽你的!」即便如此,你還是可以說:「那沒關係,我來試試看啊!如果他們真的不好溝通,那再說啊!」至少你要有實際行動讓孩子感覺到,你真的是想要幫他,為他做一些事情;為他爭取,從他的觀點來看,為他爭取一些他希望獲得的嘛。
C 老師:那像課輔班,他跟親戚之間態度就有不同的落差,我是要接受家人的還是…
陳醫師:你不接受任何人的,你只是看二個人中誰的理由是比較合理的!然後去協助二個人達到妥協!
C 老師:好!就像課後班這件事,他說他不要留,因為他要回家照顧弟妹,不然會被打;可是另一個親戚的理由是,你要留,你是學生你就先把功課顧好,照顧弟妹是別人的事情,對4!聽起來都對,你們說的都有道理啊!然後站在我是一個老師,我就會覺得你本來就不用去照顧你的弟妹啊!你應該先把你的課業管好,不然你…
陳醫師:如果你是這樣想,你並沒有考慮到他的觀點。從他的觀點來看,他覺得他必須在家照顧弟妹,否則他會被打,是嗎?
C 老師:他會因為沒有把弟妹照顧好被打。
陳醫師:喔!所以他如果沒回家照顧弟妹的話…
C 老師:5!另一個長輩會打個案。
陳醫師:好!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至少可以跟他講:「那好吧!那我就來跟家裡兩個大人討論一下這件事情!」你可以設法幫他溝通這件事情啊!但我們並不保證說我們一定能達成他的願望!但至少你有去幫他做這件事情,他對你的感覺會不一樣啊!
C 老師:嗯…
陳醫師:這個是你可以做的嘛!對不對?
C 老師:我…其實跟親戚溝通之後,親戚給我的回應通常就是:「照我的,我會回家跟孩子講,我也會回去跟長輩溝通,反正老師,你就是聽我的就對!」
陳醫師:那你就要跟親戚講:「那除非家裡長輩自己保證,孩子才會放心嘛!」所以如果你回去幫忙溝通,那你一定要讓長輩自己跟孩子說「留在學校沒關係,弟妹你不用照顧。」長輩如果能親口跟孩子說這句話,孩子就會放心啊!
C 老師:可能這就是親戚覺得困難的地方。
陳醫師:所以你要去協調讓親戚親自去處理,你要讓她瞭解,這個樣子的一個過程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C 老師:嗯!所以要請親戚去做這一個橋梁。
陳醫師:你要去幫忙做這件事情,而且你要讓個案知道,我有幫你去跟家人講了,然後家人怎樣怎樣,你可以讓他知道你幫他做了什麼。
C 老師:所以我回過頭,把我跟親戚溝通的內容再去跟這個孩子說。
陳醫師:對啊6!因為你之前跟他講:「那我去跟你家人溝通看看」,你當然必須讓他知道你溝通的結果是什麼,那個也算是你對他做輔導的一部分啊!
F 老師:可是我不瞭解為什麼?就是說這樣孩子不會養成依賴嗎?就是說,那我可以理解說讓孩子覺得我們是真心想要幫他,而且這種情況下是還蠻具體的,可是這不會養成孩子一直依賴我們去處理,幫他去協調很多事情嗎?
陳醫師:可是他有困難,當然需要別人幫忙嘛,又不是說:「啊!我不會吃飯,你餵我吃」,那不一樣的事情嘛!因為他所講的事情決定權是在大人,是長輩在決定啊!長輩要不要讓他留學校是長輩在決定的,對不對?所以你要他怎麼去獨立處理,他跟長輩吵架嗎?當然這種事情只有大人可以幫忙啊!所以你要看,你要幫他做的事情必須確實是他無能為力。他今天說他功課寫不完,你要幫他去跟家人講嗎?你是要幫他去跟老師講,希望老師是不是少出一點作業,讓他可以完成才對啊。也不是說你去幫忙讓他不用寫作業,你要幫要怎麼幫你還是要去衡量,還要考慮你要幫到什麼程度,對不對?而且他講的這個事情,到底是不是現實,是不是真的他如果不回家,長輩就會打他,你至少也要從親戚這邊去瞭解。如果這是事實,那再看有沒有可能改變?
C 老師:親戚曾跟我講說,這孩子在家裡不得人疼,很容易被長輩打。
V 老師:所以不是媽媽打他,而是長輩打?
C 老師:媽媽也會打,可是因為媽媽基本上現在呈現的態度是三不管,然後就變成現在的狀況。
陳醫師:所以他在家裡被打,他來學校打別人,這就可以理解了。除非你能夠減少他在家裡被打的機會,否則他在學校的衝突不會減少。
Y 老師:可是你剛講這個…嗯…因為長輩常常威脅小朋友說,不要在學校亂講家裡的事情,所以我覺得如果我們藉由這樣子的方式跟長輩溝通的話,那我很擔心會因此而對孩子更不利。
陳醫師:好!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如果是這個顧慮,你就先問他,我去幫你說,好不好?要不要我去幫你說。如果他說:「不好,你不要講,你講了我會更慘。」即使是因此而沒有幫他講,但至少他會感受到你有幫忙的意願,總比你悶不吭聲的要好!所以不管怎麼說你都贏啊!不管怎麼做你都贏啊!
陳醫師:當他發覺有人願意幫他,而他自己主動拒絕,這是不一樣的,比原本完全不過問也不幫,對他來講那個生命經驗不同喔!至少他知道有一個人願意,即使我都做這麼多不好的事,我一直欺負別人,有一個老師還是願意幫我,那個是不一樣的感覺。
V 老師:所以我們以為我們在幫,其實都沒幫到他真的需要幫的地方。
陳醫師:不能講都沒幫到,而應該說並沒有幫到很適當的地方。你們比較是站在自己覺得應該對他有利的角度去看孩子,而不是對這個人他的心靈成長,或是他的整體生命經驗的提昇,如何做對他才會有正向的影響。今天我們不是要將他從痛苦當中完全解脫,才能夠說是幫他;而是他在這個痛苦當中你可以不斷給他支持,這對他來講才是他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因為你不可能幫每個人都將他從痛苦當中解脫,那是不可能的一個現實嘛!可是你可以給他們支撐啊!看到他在受苦,而你願意去協助他,即使你幫不了他改變事實,你可以讓他的生命過得比較有意義。就好像一個臨終的人,你的臨終關懷,你要怎麼做?你不可能讓他不死,可是你可以讓他覺得在我死之前我的生命過得很豐富!這是我們可以做的嘛。更何況這個孩子他不是要面對死亡,他的苦難也許有一天是可以結束的。或者說他將來,他有機會能夠慢慢成長,能夠去跳脫那種小時候的創傷經驗,那個都是有可能的啊!
C老 師:上次其實個案長輩有寫一個連絡簿,叫他請假,那我們問小孩怎麼回事,小孩說是要他回去照顧弟妹,那你覺得不可能啊,學校還要上課嘛!所以想辦法幫他連繫之後,讓他留在學校。可是第二天來,連絡簿上寫了「XXX」三個不雅的字。那我們剛開始以為是家人寫的,後來慢慢問,小孩才說他,是他,他不喜歡老師幹嘛不准假,害他回去被罵。就是說當我們試著在幫他處理家裡的部分,讓他放心上課,可是回去家人又不能配合著我們,可能讓他回去還是遭受了一些…
陳醫師:所以確實是回家被打,是不是?
C 老師:然後讓他反而覺得我們老師幫了忙讓他更痛苦。
陳醫師:對啊!所以你們就幫了倒忙了!
C 老師:所以我就覺得,那,是要讓他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去幫他,還是…
陳醫師:家人確實要他請假回家,被你們阻擋了嗎?
C 老師:對!因為那是上課時間。
陳醫師:你們是有跟家人溝通過,同意讓他可以留下來嗎?
C 老師:我們是跟另一個親戚溝通過。
陳醫師:所以還是沒有跟長輩溝通嘛!對不對?
C 老師:對!
陳醫師:你跟一個沒有決定權的人溝通,那不是等於沒說嗎?
C 老師:可是親戚都說會回家跟長輩講啊!
陳醫師:但事實上沒有講或講了沒效嘛。
C 老師:所以電話要直接打給有決定權的家人…
陳醫師:你要去問那個家人,瞭解為什麼一定要個案請假回去,能不能改變?看看這個決定能不能改變,如果家人真的很堅持,那你就讓他請假回去啊!
C 老師:啊?那不是會影響小朋友的學習嗎7
陳醫師:不會啦!除非他是每天都沒來學校。
F 老師:我要提另一個問題,就是我有一個學生,他不願意去看醫生,他的手這樣已經很嚴重了,然後爸媽都堅持要看醫生。彼此就有很大的衝突,我跟學生溝通的時候,我知道他很排斥這件事情。
陳醫師:很排斥哪一件事情?
F 老師:去看醫生
陳醫師:嗯!
F 老師:然後可是…
V 老師:是他自己排斥還是他爸媽?
F 老師:他排斥,但他爸媽不同調,可是就是我其實可以…
陳醫師:那你覺得看醫生有幫助嗎?
F 老師:至少有一個方向嘛!因為…
陳醫師:假設看醫生只會讓他受到傷害呢8
F 老師:是啊!他有去看精神科,所以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他不願意再去,那我跟他談,我很能夠…我可以知道他的傷害跟他的那個痛苦,可是我不敢去幫他父母或是幫他去講這樣的話,因為我覺得我好像要承擔…
陳醫師:那你就不要…
F 老師:繼續…
陳醫師:不要一直跟他談去看醫生的事情。
F 老師:可是像他這樣的情形…
P 老師:他的手為什麼會這樣?
F 老師:他的手就是自己會變成這樣啊!
陳醫師:他吃飯、刷牙時呢?
F 老師:就OK!可是當手一有空就會如此。
陳醫師:就是沒事做時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F 老師:嗯!而且是突發的。
T 老師:這樣會有什麼困擾嗎?
F 老師:他沒有困擾,他說他沒有困擾。
T 老師:他沒困擾何必看醫生?
F 老師:對於大人來說有困擾。
陳醫師:別人有困擾啊!
F 老師:而且同學會開始詢問。
陳醫師:如果你的小孩也變成這樣,你也會有困擾。
F 老師:對!那所以這件事情就是說,的確就像你講的,他沒有困擾。但其實他不是…
陳醫師:我不相信。
F 老師:…真的完全沒困擾,哈?
陳醫師:我不相信他沒有困擾。
F 老師:對!他是有!可是我覺得他太害怕跟太羞愧,他家裡狀況也很亂。那他爸媽為這件事情他們兩個不同調。我知道為了這件事情他父母有很大很大的衝突。
陳醫師:那有沒有可能把父母親找來談談,讓他們的意見能夠一致一點。
F 老師:喔!那可能很難喔!因為爸爸媽媽都有各自的問題…
陳醫師:一個一個約可以嗎?
F 老師:一個一個約?我後來有跟他媽媽講,也跟爸爸講,就是說先不要去看醫生,他們是可以同意的。只是說,我對於…我後來還是去做這樣子的,我跟孩子談我知道他的抗拒,大到我知道如果去push只是更糟而已,所以我就先緩一緩。可是我實在很害怕去承擔那個要不要去就醫,我有這個責任去…
陳醫師:這不是你輔導老師的責任啊!你是輔導老師,你沒有責任督促他要就醫。你可以告訴他要不要考慮去找醫生談談,但那不是你非做到不可的事情。你有提醒就可以了,他要不要去那是他自己的決定。更何況,如果真的要找也要找神經科,而不是精神科。
F 老師:真的ㄏㄡ,為什麼是找神經科不是精神科?
陳醫師:他現在手蜷曲應該是去檢查神經肌肉有沒有問題啊!雖然他寫字、吃飯都沒問題,但還是要先確定沒有生理上的病變啊!
F 老師:他現在就是連神經科都不願意去,即便他知道那跟精神科是不一樣的,但是他還是不想去。
陳醫師:所以他自己是清楚的,你已經告訴他可以去找專業的醫師檢查,那他拒絕的話,接下來就要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跟他談什麼,你要怎麼幫助他了。
F 老師:我找他來畫曼陀羅嗎?
陳醫師:可以試試看啊!但我認為,即便他手指蜷曲的部分解決了,他應該還是會有困擾吧!所以你自己堵在哪裡呢9
F 老師:是啊!好想要做個案研討ㄡ。我幾年前就開始接觸家中其它成員,因此對這個家庭很熟悉。父母親有各自的狀況,小孩似乎也受到影響。曾有社工介入過,但已結案撤離了。
陳醫師:你不是說爸爸會打他們嗎?
F 老師:其實他爸爸打的是媽媽,爸爸其實沒有打過當事者。但從去年起孩子開始會反抗父親的管教。他開始會反抗父親的管教,兩人現在開始有肢體衝突。父親會因為管教而與他嚴重衝突。我現在比較大的困擾是像他的手的問題,真的不用管它嗎?
陳醫師:你可以不用去理他,它既然自己會出現它也會自己消失。
F 老師:是喔!
陳醫師:只要你幫他把他的困擾解決,問題就自然會消失。更何況很多人到醫院的經驗就是開藥給他吃,吃了藥就有很多不愉快的經驗。
F 老師:我還是要確定一下,那孩子手的這個情況,是不是就先不管他?
陳醫師:你就不要在意,因為當他的心理困擾解決,他自然就會放掉了。
C 老師:所以你還要去找他的困擾是什麼。
F 老師:問題是他要能夠先跟我談。
陳醫師: 不是!你要先給他安全感10
F 老師:是?
陳醫師:因為你即使知道他的困擾在哪裡,也是要給他安全感才能夠幫助他。
F 老師:嗯!
陳醫師:你點出他有什麼困擾那還是不夠的。
A 老師:所以是不是,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幫他,就不用明說,不需要去點出他的困擾之處。
陳醫師:對啊,又不是像精神分析一般,你要把問題點出來,跟他做詮釋,那個是不一樣的。
F老師:他現在不太想出來跟我個別談,因為他覺得這樣子很丟臉,那我到底要不要繼續輔導他?
陳醫師:所以你不要去講你知道多少,你只要在你跟他互動的過程當中,基於你對他問題的瞭解而決定你要怎麼跟他互動,這樣子就夠了。
F 老師: 所以還是要找他出來囉?
陳醫師:不然呢?你不是跟他在輔導室談嗎?
F 老師:就是都是有狀況才找他。因為我第一次找他的時候…
陳醫師:你最好是跟他約定期的會談會比較好,而且你知道他是有狀況的,是需要協助的。
F 老師:對。
陳醫師:他有心理上的困擾,你最好是跟他約定期會談。但是那個間隔你可以再跟他討論,看是多久。一個禮拜或是兩個禮拜來一次也可以,最好是持續進行,不是等他出現問題或有什麼特殊行為的時候才把他找來談。
F 老師:因為他第一次,就是我第一次找他的時候,他就已經說他不想來了,我要不要聽他的,還是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陳醫師:你還是可以試著再約他,那就要看你怎麼去說服或者是打動他,讓他知道你還是想幫他的忙。看你用什麼魅力讓他願意出來。
F老 師:都這麼大了,不太容易。
Y 老師:那就用餅乾。
V 老師:用餅乾,餅乾真是很好用,餅乾就是我的絕招,就是不論大小都可以用。
F 老師:這麼大了還有用嗎?
V 老師:看你怎麼給。
陳醫師:你不能讓他為了餅乾才來找你。
F 老師:可是我看到他我自己都有點緊張,不曉得是不是我聽太多他家裡的事情,我不見得有能力處理好他的問題,很怕把他往火坑裡推得更深,就是這樣。我跟他談話其實都輕鬆不起來,很難用比較自然的方式11
陳醫師:你要習慣去面對啊,習慣去面對這種很特殊的家庭,很特殊的生命經驗。
F 老師:嗯…而且我知道太多他家裡的事情,我覺得他好沉重。
陳醫師:你看喔,你只是聽他講他在家的遭遇你就很緊張,那他每天都要經歷那麼多的情緒,那不是嚇死了嗎?那所以他的手縮成那樣,不是可以理解嗎?那你又何必急著要他把手放開呢?
F 老師:是啊~是啊~
陳醫師:除非他家裡的狀況有改變,才會自己恢復,可是這個期待應該很難。但至少你可以讓他瞭解,還是有人會願意幫他。甚至說如果他能力夠,你可以幫他自己去成長,去改變他對自己的生命經驗的看法。就像很多家裡有身心障礙小孩的父母親,她們開始其實會怪罪這個孩子,帶給他們很多負擔,造成他們很多損失。可是也許因為一些不同的生命經驗,譬如說接觸宗教、碰到不同的人的幫忙、或者是去做諮商輔導等等,家長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孩子時候,他反而會覺得,其實他自己的孩子帶給他的這一段歷程,是幫助他成長的一個助力。他再回過頭來看這個過程的時候,那個評價就改變了。所以也許這種孩子有可能有一天他再回過頭來看自己過去的經驗時,他也可以用比較正向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會像現在這樣。現在他還小,所以他不太可能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他所遭遇的,因此他會有很多的情緒、很多的怨恨。他需要靠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不斷的幫忙,讓他不要偏差得太遠,甚至幫他有機會能成長到可以反過來用正向的角度去看待那些經驗,或者讓他至少可以逐漸的不要用那麼負面的情緒去看待這一切。但這是一個很長的歷程。所以你現在能夠做的就是給他一些正向的經驗,讓他對於人生不要那麼的絕望。
F 老師:他在學校是比較沒問題,醫生剛剛說的,我覺得他在學校的導師做得很好,是不是我就可以不要做(開玩笑)…
陳醫師:可是導師能夠做的,終究還是偏重在生活上的關心與照顧,在他心理層面的創傷,導師應該是沒有能力去處理的,那個部分反而是會影響他將來發展的因素。
(之後討論的內容就與個案輔導無關,這一個案的討論到此全部結束)



註解

  1. 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策略。如果這一個學生像老師所描述這般,邊走邊跑還會去注意到老師是否有在後面追,那他的肢體語言就已經很清楚的在告訴別人:他想跟你玩。而劇情發展到這裡,就要看跟在後面的老師是否有接他的招了。如果老師看到他這種好像在戲弄他人的態度,直接就有怒氣、火冒三丈的話,這場戲就唱不下去。當學生看到老師這樣的反應時,他一定會跑給老師追,而且一定會讓老師追到更火大。如果追在後面的是輔導老師或諮商治療師,那麼這一場輔導工作就會是挫敗收場了。但是事實上,這種戲碼可以不需要這麼演,做輔導的人可以運用臨場應變的能力,將看似對自己不利的情境來一個逆轉勝。三國時代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那就是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的事。諸葛亮深知收人要收心的道理,因此願意將不服輸的孟獲一再釋放、再一次一次擒獲,讓孟獲心服口服而死心塌地的為諸葛亮效命,這也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欲擒故縱的運用。在網路上維基百科中對這一計的說明是這樣的:【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原文為:「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勢。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經·需》卦的原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我,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因此當輔導老師遇到學生這樣到處跑的狀況時,就如同其他老師所說的,孩子的注意力是在老師身上的,就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繫著雙方一般,老師其實是不用擔心的。因此老師可以輕鬆的在校園中漫步,再觀察孩子的反應。甚至可以刻意的調整自己的步伐,來吸引孩子改變他自己的步調。如果這期間孩子自己跑回來,魚兒自願上鉤了,那就慢慢引導孩子走回輔導室;而如果老師走到下課鐘響,時間到了孩子還沒回來,那就當作放長線釣大魚,下一次再跟他討論這一次的事情。即便這孩子最後並沒有自己回來,但能這樣處理的老師,對比於氣喘吁吁又追不到孩子的老師來說,所帶給孩子的經驗一定是會更正向、更涵容的。因此P老師問說這樣的目的是什麼,我的想法是:一方面用策略放長線釣大魚,一方面老師自己也可以利用機會走走、運動運動。否則長時間坐在輔導室的椅子上,也會容易長痔瘡的。

  2. 這種口吻聽起來就像是一般的老師,不像是輔導老師。似乎在這個時候,C老師把在輔導室與不在輔導室的界線拿捏得太清楚。這樣子的界線分明,其實會讓很多孩子混淆,他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在輔導室內的老師,對待人的態度與在輔導室外不一樣呢?這種不一致就會讓孩子產生防衛與不信任,因此於雙方之間關係的深化,是有害無益的。一般老師不管是平時教課,或者是偶爾客串去輔導學生的時候,基本上是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的,都是以一般老師的態度在處理事情。因此一般老師如果有機會當認輔老師的時候,他的輔導工作很容易會流於教導或訓導,而還會自以為在做輔導。同樣的,有輔導專業的輔導老師或諮商治療師,更應該是如此,不管在會談室內或會談室外,只要是與學生接觸,都應該視為是輔導或諮商的一部分,而不應該有會談室內外之分(實務上,諮商治療師比較沒有這種困擾,但輔導老師就會有會談場域與否的差別)。這意思就是說,輔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並不是只發生在會談室內,而是發生在每一個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因此任何時間點,只要與孩子接觸,輔導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或正或負的影響。因此輔導老師特別需要去注意我之前說過的「一致性」的問題。

  3. 在醫院督導實習生,或者在與其它領域的老師、專業人員討論問題時,一直發現存在一種現象,那就是很多人在說話時,會習慣性的說「對」「對啊」這樣的字眼,而這種現象似乎在一般大眾說話時也是如此。每次我聽到對方說出「對,對啊」的時候,我心裡其實都會暗自苦笑,心想:「我又沒有說你不對,為什麼你要一直自己辯解。」當然這個念頭我都只放在心裡,不曾說出來過。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對話中,也許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我則認為,一位輔導老師或諮商治療師,在他做助人工作、與他人會談的過程當中,如果一直出現「對」「對啊」的字眼時,會不會讓聽話的對方感覺到,輔導老師或諮商治療師,對她自己所說出來的話其實是沒有把握的,是心虛的,因此才會需要一直自我肯定呢?那這樣子的話,做輔導或諮商治療的成效是否會打很大的折扣呢?我想這是有這種習慣的人,需要去思惟的問題。

  4. 又是一個對!

  5. 這裡的對是恰當的,因為是回應他人,不是自說自答。

  6. 這裡的「對啊」與我所說的一般人會說的「對啊」是不一樣的,這裡的「對啊」是回應C老師,讓她知道她對我所說的話語內容的理解是正確無誤的。這是回應他人而說,而並非自說自答,因此是不同的。

  7. 個案長輩有做請假的動作,老師至少可以尊重一下家長的權力。如果沒有經過事先溝通協調就擅自作主將學生留在學校,結果就是個案回家被打,而親師之間的關係產生裂痕。這個孩子的處境是很特別的,家中的老一輩並不認可小孩子接受教育的優先權,反而認為回家幫忙照顧弟妹更重要。因此老師們在面對這樣的家庭時,在處置上應該更有彈性,不能動不動就以受教權受損、影響學習等理由來跟家人應對,這樣處理的話,小孩子的權益反而會更無法保障。再說家長是讓孩子偶爾請假,又不是長期曠課或不准其就學,對孩子學習的影響應該是不大的。

  8. 依我在門診的經驗,小孩子拒絕就醫而被家人強制帶到門診的狀況,通常是負面的印象多,除非門診的醫師在處置上很小心,避免造成孩子的壓力。而如果門診的醫師又只依父母的意見做處置或逕行開藥,那恐怕就很容易帶給孩子傷害了。因此輔導老師應該避免在親子的拉鋸中淌混水,要保留可以繼續與孩子互動的空間。如果也加入父母的立場,孩子恐怕會拒絕來輔導室的。

  9. F老師提出了一個在學校中的困難個案,因此針對她的疑問給予一些建議。但在過程當中逐漸發現F老師心不在焉,對於我所提供的建議雖然都有在聽,但總感覺都如同隔靴搔癢般,她似乎都不滿意。因此才警覺,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其實是潛意識地藉由這個個案來表達自己的狀況。換個方式說,F老師在學校接到這個個案,但這個案的一些遭遇,觸碰到了她的「阿是穴」,踩到了她的痛處。而似乎她對於要去處理因這個家庭而被挑起的情緒時遭遇到了困難,自己又無所覺察(因為是潛意識地進行著),因此才會有這一些反應。因為在與她對話的過程中覺察到了這一些,所以才在這裡跳出了這麼一個問句。這應該可以算是一種empathetic confrontation吧!在這裡也順便談一下我對同理的想法,我認為同理並不是都要說那些「我知道你的感受,我瞭解你的感受」等這一類的話,同理應該是基於對對方的瞭解,感受到對方的狀態之後,發自內心的一種真誠的對話。因此同理的話應該就是搔到癢處的話,是讓對方心有戚戚焉的話。而同理的困難,並不在於要說什麼樣的語句,而是難在需要有感而發,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那反而會成為東施效顰,弄巧成拙了。
  10. F老師認為個案需要願意告訴她心事或秘密,她才能對他有所幫助。這是許多助人者共同會有的一個想法,但其實這種認知並不正確。助人者應該是要讓自己具有可被信賴的特質,且要有能力展現出來,才可能讓個案願意去相信。當個案開始對會談者產生信任之後,心事自然就會一點一滴的流露出來了。因此知道對方的心事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會談者只要懂得鋪陳,事情就會順利了。
  11. F老師這裡的對話,說出了她的壓力點之所在。因此如果想要幫個案進步,就得先讓會談的老師先自我成長。這也是日本容格學派的心理治療大師河合隼雄先生所說過的,當輔導或諮商治療者自己成長的時候,個案就會跟著進步了。

    回100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紀念一位令人敬佩與感動的老師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