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Jan. 26 Mon. 2015
意義在不可說出之【】中─鬼在兒童諮詢室中的可能意涵

文/台灣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洪素珍

案例

雅雅是7歲的女孩,父親在她6歲半時生病過世,父親的生病是一個意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過世了,雅雅的母親在丈夫過世後,如常的生活著¬─上班、照顧小孩,盡量維持著穩定的生活,母親自述他盡量不去想父親離開的事,有一種不堪回首的感覺,從丈夫突然生病到去世的半年,他彷彿走過一趟地獄,不知自己如何熬過來,現在只想封存那地獄的記憶,而可以和孩子們活在人世間,對於丈夫的離開,母親告訴孩子,爸爸去天上了,會在那裡等他們。但母親發現雅雅越來越黏她, 原本可以自己睡的她,要求可以和媽媽及3歲的弟弟一起睡,越來越困難自己一個人在家中的某一個空間中,家中要燈火通明不可以有黑暗的地方,洗澡上廁所都要求不要關門,也不允許母親關上門,母親花了很大的力氣才知道雅雅怕鬼,而且怕到不准任何人說出這個字。

以下就後容格派典及客體關係之概念解讀雅雅怕鬼的意涵:


一、 兒童以怕鬼的形式內攝母親無法哀悼父親的離去

雅雅的母親在丈夫去世之後,從來不再提起他的哀傷、擔憂、恐懼,或憤怒,雖然維持穩定的生活是適應創傷重要的步驟,但母親這些無法消化的情緒,卻以無意識的方式,被雅雅吸納進入潛意識,再以怕鬼的方式投射出來,成為一個問題,投射作用使雅雅將內在本能刺激視為外在客體,如此將來自內在危險的焦慮置換到外在世界。失去父親對全家人而言都是生存的危機,但是當母親隔離了這些內在的焦慮感,兒童因為害怕母親身體裡面和自己身體裡面正在進行的摧毀不斷被強化,他認為自己沒有方法可以控制它們,而真實的外在危險卻比較容易被處理,所以,藉由內攝母親的胃消化情緒及以怕鬼的形式投射出來的互動,雅雅得以駁斥他所害怕的外在世界的鬼,同時藉由內攝一個真實的(好)客體,及母親的關照、與母親同睡或母親帶她來看治療師等行動可以紓緩其焦慮。


二、 兒童以怕鬼的形式成為母親的伴侶

父親的離開,母親和雅雅、弟弟都是被父親拋棄的,雅雅不僅經歷失去父親的無助感,也認同吸納母親失去伴侶的孤單及無助,因此雅雅以怕鬼的形式要求與母親同睡,在無意識中不僅取代父親陪伴母親的心理位置,也可以確認在母親和弟弟的關係中,他不是被排除的那一個。她已經被父親拋棄,無法再忍受被母親與弟弟排除在外。也因母親真實客體的愛與存在,可幫助減弱雅雅對於內攝(潛意識的想吞噬)母親客體的害怕與罪咎感。


三、 以怕鬼的形式保留內在好父親的客體,而投射出壞父親的客體

當對於個人內在的「好客體」,或者對於所處世界的信賴感徹底粉碎時,由於個體喪失了對外在世界可預測性,失去對客體(不論是內在客體還是外在客體)保護功能的信心時,將使得個體對於壞客體的力量與殘酷的恐懼死灰復燃。因為外在發生的事件不斷地證明內心世界的恐懼與幻想,特別是因為好客體(內在與外在)無法提供保護避悲劇發生,因此感受到死亡與個人毀滅的迫近與真實。」所以創傷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事件所帶來的效應不僅擊潰了既存的抵抗焦慮的防衛手段,更確認了內心深處的焦慮。以雅雅為例,父親去世的真實證明了本來就存在人類潛意識的幻想: 雅雅內在壞客體父親的摧毀力量使她恐懼,那是死亡的力量,當外在的真實客體存在時,雅雅不需害怕自身內在的壞客體,因為真實客體可以證明以雅雅內在壞客體的摧毀力量不足以使真實客體消失,相反的,當死亡以現實的樣貌奪走父親,雅雅就無法承受內在的壞客體,因為壞客體的摧毀力成為真實而令雅雅驚恐,為了保護個體的不會被這種恐懼擊垮,雅雅將壞客體投射至鬼的身上,而在心智世界中存留了可以保護他的內在好客體父親。


四、 父親情結對個案可能的意義

靈魂與鬼魂在本質上是類同的,所迥異者為,靈魂通常與肉體並存,而鬼魂為脫離肉體後的靈魂。這表示從活生生的靈魂轉變成為死去的鬼魂後,這股能量「可被視為與心靈分離了的片段活動力,所以這些古老原始的鬼魂是無意識情結的顯現」(Jung, 1996, p. 185)。靈魂脫離死者而成為鬼魂,常常會明確地顯現出惡的特質。人對於其他的靈魂會有投射,投射出去的就是無意識中的惡的意象,那些古老原始的鬼魂便是無意識情結的顯現。 對雅雅而言,父親原型的消極面便以鬼的形式出現。通常「夠好」(good enough)的父母比較能注意、涵容並消化兒童的經驗,有助於兒童形成有利的內在情境及心智的成長。那些未被父母接納的經驗可能會走向分裂(split off),有時還會對生活造成衝擊。當雅雅的父親實體消失的震驚無法被母親幫助而消化時,雅雅也就可能被父親原型的消極面所控制,而以症狀的形式出現。孩子的內在父親是內攝真實的父親及原型父親而來,也形成內在客體關係的 一部分基礎。內在父親象徵了個人與權威的關係,也關乎執行自己的權威之能力,正向的內在父親原型和兒童勇氣、力量、決定之能力有關,而負向則和僵化的道德標準,極權主義,強迫性的思考與行動有關。雅雅幾近強迫性的黏附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對母親無所不在的控制與要求,都有可以因失去父親的創傷無法消化,而被父親消極面所控制, 就如母親所言:「我先生在時都還沒有管我這麼多」。

而父親意象來自原型與個人面向的整合,具有外在真實的形體及我們內在的父親意象。個人對自己父親的期待,他是強壯或脆弱,是有幫助或沒有幫助,來自他是否做了或沒有做我們對他所期待的事,所以父親可以有多少人性化原型意象,影響了孩子可以與之連結的程度。當個體處在缺乏父親時將覺得混亂、衝突與難過,弔詭的是當我們感到沒有父親而混亂時,他已在被尋回的過程了。而父親原型所意涵的是他的知識與觀點根植於大地,與祖先連結,並且正在開創現在在他手上的文化,所以父親原型是未來智慧和道德的方向(先知),也是做最後的決定者。


參考文獻

Jung, 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p 185, footnote 2, 1966, Routledge, London

回127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