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於 2007 年 06 月 15 日出刊
專輯:李宇宙醫師紀念專題

第37期電子報專輯:李宇宙醫師紀念專題一位詩人醫生的二三生命歷程
第37期電子報專輯:李宇宙醫師紀念專題宇宙在星期四的最後十四堂課
第37期電子報專輯:李宇宙醫師紀念專題>最後的N+1次督導
第37期電子報專輯:李宇宙醫師紀念專題朋友追思
第37期電子報專輯:李宇宙醫師紀念專題告別「單邊主義」式的精神醫學

最後的N+1次督導
──睡眠與認知行為治療督導

台大醫院
陳錫中

  很羨慕那些能夠精準描寫對宇宙情感與思念同事的筆觸……

  面對個案,辭窮的片刻,往往靠著招牌『微笑』,含混帶過,故做神秘。此時此刻,文思枯竭的可憐。同樣辭窮,卻是因為有太多的情緒,找不到適當的文字來表達。

  十個月前,面對必定來到的道別,曾撒嬌般地同宇宙說:『我討厭思念的感覺』。他沈默了一會兒,淡淡地回答:『那我們一起來寫書吧!』很清楚宇宙的為人,事必躬親的他,會找學生幫忙,這必定是一種特權,當下欣然接受。

  現在,獨坐電腦前,努力地喚回過去與宇宙的種種,深怕腦海中他的身影,隨時會從記憶中消逝。看著新書封面,薰衣草田前頑皮笑著的宇宙,似乎在告訴自己:『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現在懂了吧。』頓時瞭解,原來思念是矛盾動詞,為與不為,都難逃情感的糾葛。翻了翻書,雖然是再熟悉不過的內容,也依然覺得師諄在耳。病褟前,他希望日後我能繼續透過研究,回答他在書中所指出與失眠有關,重要而未解的問題。著書時,他希望讀者能覺得醫師就在身邊講解。那麼,學生讀書時,不也就覺得老師依然在心中傳道嗎?原來,這又是另一場的心理治療。剎那間,一幕幕宇宙督導自己『精神』與『睡眠』醫學專業的過往,逐一浮現。

  忘了何時算正式向宇宙拜師學藝。記得住院醫師時代,第一次請宇宙督導的報告,我們將之定名為『Rhythm & Blue』。以節奏藍調為隱喻,探討種種生理訊號週而復始的循環與憂鬱症狀日夜變化的關係。宇宙要我多點自信,因為這是正確的研究方向。我問他,題目會不會太煽情?『有我頂著,放心!』,宇宙笑著回答。自此,深知幸遇良師,便一頭栽入,跟著宇宙深造認知行為治療與睡眠醫學。一晃眼,也六年了。

  台大精神部的認知行為治療,一直是代訓醫師嚮往心儀的訓練課程。和宇宙一起主持了近四年的認知行為治療督導,我發現以季為週期的督導課程,一點也不像表面上那麼的週而復始。除了感佩宇宙對於這種認知行為治療靈活運用的功力外,更訝異於他對於不同心理治療技術的深入認識與彼此對話語言的瞭解。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例,宇宙就像現實生活同事眼中的旅遊達人般,他精通多國語言,更瞭解每一個國家深度的文化價值與核心信念。他精闢地分析各種精神疾患的認知行為致病模式,深入地探討這種治療模式在疾病不同時期的角色。切中要害、一針見血的督導功力,卻不曾讓任何一位學生覺得受傷。

  幾位醫師曾好心地幫我整理宇宙的督導紀錄,原本想說整理成一些教戰守則,供作日後獨自承攬督導重責時的『考古題』。這個念頭只維持了四個月,因為一季過後,重新開始的督導課程,宇宙不太會講述重複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前後相異處,彼此間仍相互呼應,不會自相矛盾。跟了四年的督導,終於瞭解到,『因病制宜,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是這些變化的出處。而心身醫學的整合性評估習慣是宇宙督導精準、實用的由來。

  宇宙時常比喻,優秀的認知行為治療師就像是『教練』一樣。教練會先講述正確的投球姿勢,接著示範如何將球投出,最後會調整選手投球的姿勢。去年,宇宙退休之後,正式將督導的重任授業予我。每個星期五上午,他出現在會議室,坐在我右手邊,時時給我暗號,指導正確的球路,活像場邊的投手教練。我們都很清楚這種默契,但他從來沒點破。他退休後,就像是球隊的『總教練』繼續督導著剛升格成投手教練的我。今年以來,宇宙的身子變的虛弱後,就不再出現於會議室了…

  記得,最後一次在宇宙的辦公室和他高談闊論睡眠研究的最新進展,當天,他是拎著『抱枕』來的。因為咳嗽的劇痛,他必須靠著抱枕緩和衝擊。看著他放下手邊不搭調的枕頭,隨即從另一邊的書包抽出一份聯合國對於兒童作息與成績關連的研究,耳提面命這份文件的重要性。聽說,他一直帶在身邊,隨時找有緣人交付這個研究主題。

  宇宙在討論任何一個睡眠相關問題時,必定『有所本』。他習慣將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楚地交代,有縱深地指出當今未解的問題。對於資歷尚淺的研究學者而言,每次與他進行討論,就像是讀了一篇完整的文獻回顧述一樣,已然和國際接軌。宇宙往往會接著叮嚀,不論研究或是臨床服務,千萬要為自己的努力留下記錄,不要重蹈他的覆轍。我見過宇宙對不同『背景』的晚輩,做相同的勉勵。或許每個曾受教於他的學生,都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在我看來,宇宙的無私,讓我們都一樣的幸福。

  今年農曆年前,宇宙戴著帽子,穿著正式的西裝,為台大睡眠疾患中心的失眠患者進行了三次團體認知行為治療。這個治療並沒有結束,因為過完年後,宇宙第二次住院,就沒能再主持團體了。住院期間,他念茲在茲,沒能妥善的將團體告一段落。這是他的觀念與堅持。宇宙認為,即便是認知行為治療,也需要有清楚的適應症。治療過程,同樣可能出現副作用。操作不當,也會導致併發症。因此,他特別交代,等到新書出版之後,要贈送團體成員一人一本,讓他們能自助地完成剩下的療程。

  如今,書出版了,他人也走了。整理與他之間種種的同時,發現宇宙是自己人生重要的導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與授業相對容易,然而,解惑未必人人能及。宇宙用自己的人生當作教材與典範,幫我上了N次的督導課。在他離開之後,思念他的同時,才發現還有一節督導悄悄地在進行。或許,在我發現這件事時,宇宙對學生的督導,才算劃上句點。老師,謝謝您!我們可以下課了…

(原載於台灣精神醫學通訊)

回37期電子報
發行人:宋維村
發行所: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聯絡電話:02-2392-3528-22
電子信箱:tap79637@ms71.hinet.net
編輯群:電子報編輯室、臺心秘書處
會址:台北市大安區 106 麗水街 28 號 6 樓
傳真電話:02-2392-5908
劃撥帳號:42115501
網址:http://www.tap.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