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期以這份電子報:
  為專業同好印心證境;
  為志學後生燈引前路;
  為困頓心靈尋啟棲處。


椅邊絮語

電影《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觀後感(下)

——本文上接第60期電子報電影《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觀後感(上)

(注意:下文中包含記述作品情節的段落,或許會降低欣賞原作的興致。)

正是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放之絕地而後存」,正式與原生家庭切割的安端,發覺山區居民竟然不太願意向他買東西時,這下子心裡面該開始著急了!甚至幫露西安準備好的民生用品,大老遠親自送上門,就只是為了安端拒絕將店舖車當作計程車而不意願載她到髮廊去,露西安也乾脆使性子不買了。到了這種地步,再任性的公子哥兒,也該警覺而有所作為了。畢竟他已經正式的切割了媽媽對他的庇蔭,再不自謀生路,就只有死路一條。可是,我們看看時下的年輕人,雖然心裡也嚮往可以工作賺錢,但是一旦進入職場,往往是遇到一丁點挫折就率性離職,甚至從此拒絕工作,而成為在家一族(所謂的宅男)。追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都清楚自己還有一個庇蔭,在他們的背後還有一個不忍心的母親,隨時可以將這個孩子收容回到家裡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挫折忍受力差的小孩,就很容易輕易的放棄,而又逃回媽媽的懷抱中,繼續當個無能、需要餵奶的小嬰兒。由此來看,古人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對安端而言還真是至理名言。但這恐怕也是安端始料所未及的,因於他的衝動所做的決定,竟然無意中開啟了自己的重生之門。迫於無奈的安端,只好答應露西安的要求,載她去髮廊,但也趁機與露西安交換條件,要求借住她山中的小屋,也順便解決了自己離家後的居住問題。這一點,恐怕也是安端有生以來第一次品嚐到,幫助他人、利樂他人的同時,其實自己反而也累積了可以從他人受益的條件之滋味吧。導演在這時,安排安端去收拾露西安山上小屋內的破舊家俱,並將其堆置在庭院中一把火燒掉。此時鏡頭帶到看著熊熊烈火的安端,這一場景除了讓人有一種除舊佈新的意味之外,導演企圖要表達的,應該也是安端「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象徵吧!

接下來的劇情,就圍繞著安端與山區居民之間,新的互動關係發展打轉。開始改變作生意態度的安端,變得樂於回應其他人的需求,不再那麼自以為是、自我中心時,他逐漸看到每一個當初他認為難以理喻、不想理會的老人,也都有他們各自的可愛之處。而遇到這麼一位可親的店舖車老闆,居民們也樂於向安端購買民生用品。畢竟,商場上的買賣交易,其實有時還真的只是那麼一種「ㄎㄧ ㄇㄡ ㄐㄧ˙」——一種感覺,而不完全是在購買的便利性或商品的價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時候就是這麼奇怪,幾天前還懶得理會你,幾天後就可以完全的大轉變。這中間的關鍵,自然就是彼此之間所建立的關係了。早期的傳統職場,店家與客戶之間所建立的,純粹是買賣的關係。畢竟在那種經濟不繁榮、物資匱乏的年代,客戶所需要的是物廉價美的東西,老闆的態度是否和藹可親,並沒那麼在意,畢竟荷包比面子、感受來得重要;但是到了這個年代,物質生活水準普遍提昇之後,每個人並不缺錢,但卻變得需要面子,需要那種被尊重的感受。這也是目前在談論職場心理時,「以客為尊」的觀念,總是會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來討論的原因。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一樣時,幫老太太提東西就不會覺得委屈,而噓寒問暖、關心其身體健康,也變得理所當然;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變時,今天剛好手頭不方便賒個賬,就不會是問題,而欠款積欠久了也會自覺不好意思,歡迎老闆隨時來清帳;當關係變得不一樣時,買太少的東西,又怕讓大老遠開車來到山區的老闆感到委屈,於是就會再追加多買一些。當職場上老闆與客戶的關係逐漸改善,生意就會越來越好,自然也就會獲利賺錢,這一點可是職場上千古不變的真理啊!

隨著劇情持續的進展,出現了整部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那就是安端幫獨居的克雷蒙先生代為販賣雞蛋,將所賺的錢送去給他的那一場景。當安端開著車來到了克雷蒙先生住處,坐在門口發呆的克雷蒙先生問安端:「是否將羊群趕進了羊圈,如果沒有的話,他那兇悍的老婆可是會罵人的」。聽到這些話的安端,楞了一下之後出現滿臉的不可置信,因為他第一次開著店舖車來到克雷蒙先生住處時,克雷蒙先生就提過自己的太太早就死了,也提過自己年紀大了,管不動羊群而未再餵養。在聽到這句話後的安端,其臉上之不解,恐怕是對克雷蒙先生說出這些話時,時空上錯亂的困惑;但已經逐漸在貼近山區居民感受的他,應該也很快的就瞭解到克雷蒙先生的狀況,此時的安端內心所感受到的,恐怕就是渺小的平民百姓,隨著年齡老去、生命也隨之流逝的無奈吧。此時的安端,充分的展現了他的human nature(這是未到山區前,開雜貨店的好友哈珊批評他就是缺乏這種特質,因此不是開店做生意的料)回答道:「我早就把牠們趕進來了」。觀看到這一幕的各位,是否在當下也能感受到,這句話背後所隱含的同理(empathy)情感以及自然流露的的慈悲與關懷呢?而導演似乎也藉著兩人這一段互動,來展現安端人格特質上的進步與成熟。事實上,我們從這一幕也可以看得出來,此時的安端已經不是將山區居民當作他的客戶,而已經將他們視為可以共同分享生命經驗的朋友甚至是他自己的親人。因此他會去幫克雷蒙先生修理雞棚,免得雞群到處亂跑;遇到擔心將小貓群養死的客戶,安端也會義務幫忙為小貓咪找新主人。而從他邊開車,邊伸出手來感受山間微風的吹拂以及空氣的柔軟之動作中,我們可以瞭解,對安端而言,這一份工作不再是他賴以賺錢來償還向媽媽所借貸的金錢之差事,而已經是他享受生命歷程的一部分。對他而言,每天的上工,就如同要去問候探望自己的親人那般,令人禁不住的會有所期待。而這種與人性及生命貼近的感覺,也曾經被某家便利商店拿來作為廣告詞:「全家就是你家!」。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話語,恐怕也曾經讓不少離家在外的遊子,因這一句話深受觸動而到該家商店去填補離家的鄉愁吧!

電影進展到這裡,安端是否會留下來繼續經營雜貨店的生意,答案已經不難猜測了,而這一點其實也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安端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的變化,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他對工作所抱持的態度,已經有了相當不同的看法。而安端之所以會改變他對工作所抱持的信念,其關鍵還是在於他從工作當中體認及感受到,工作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知的,只是獲取生活條件的差事,只是為了可以繼續生活的依憑。事實上,每個人的工作,不管多卑微,對整體社會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一部精密儀器內很不起眼的小螺絲釘,雖然很渺小,卻也舉足輕重。如果缺少了任何一顆小螺絲釘,其結果恐怕是會相當嚴重的。而最後讓安端決定留下來的,除了前面所談過的種種之外,安端父親態度的轉變,應該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觀眾們在看電影過程中,或許會一直有一個印象,認為安端對其父親應該是深惡痛絕的,因此才會在十年前離家;才會在十年後回家幫忙,又因為克萊兒的離開與父親再度衝突而又歷史重演的再度離家(一個人住到露西安山間的小屋中)。但事實上,雜貨店老闆與他兒子之間的關係,真的是如此惡劣嗎?

各位或許可以回想片子一開始,安端搭著公車、地鐵,行色匆匆的穿梭在人群當中時,一直有兩個小男孩與一位中年父親,在草地上嬉戲玩耍的紀錄片影像,穿插在現實生活的車水馬龍之中。我們從後續的劇情發展知道,當時的安端是要趕著去看望住進醫院的父親,而穿插出現的紀錄片影像,就是安端與哥哥小時候,和他們的父親玩耍時所留下來的家庭生活的紀錄影片(也就是安端、方斯華與克萊兒在廚房觀看的那一部紀錄片)。一個因為對父親的憤恨而離家十年的兒子,甚至都已經在病房外了,仍不願意進去看老爸一面的兒子,為什麼在趕往醫院的行程中,腦海裡所浮現的,竟然是幼年時期與父親歡樂的記憶?從精神心理以及心識運作的現象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在特殊狀況下自然流露出來、不待思考的想法或感覺,其實是最真實、最可信的。例如有一位店家老闆在面對顧客時,表面上很有禮貌,對客人噓寒問暖,但其實腦海裡卻一直浮現出這一位客人以往對他粗魯不講理的態度之畫面。由心理運作的道理我們可以知道,這一位老闆對客人真正的感覺,其實是不好的。只是迫於做生意不能得罪客戶的原則,才會強顏歡笑的接待他。從這個例子可以知道,在自己不知不覺當中,潛意識地流露出來的想法及感覺,其實就是最沒有防衛、最接近內在真實的想法及感覺。這應該也是弗洛伊德當年在發展精神分析時,為何會採用「自由聯想」的技術以獲取個案內心想法及感受的原因吧。因為只有在這些情境下,人是最不會企圖掩飾的!

為什麼所浮現出的,會是幼年時期與父親及哥哥嬉戲的歡樂記憶呢?這應該就是安端幼年時期所留下來的「印記(imprint)」,或許也是安端內心深處始終都存在的盼望及期待吧!只是這個美好的印象,在安端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因為父親否定以及苛責的態度,而使得安端長期累積的憤怒情緒將其遮蓋而逐漸忘失。然而,安端與父親他們各自的內心世界中,真的是如此的敵對仇視?抑或是彼此之間都有著一種深切的期待呢?我們再回到片子開始的前頭,安端父親與母親在病房內聊天,談到雜貨店舖不能關門而要求母親趕快回山區開店做生意的那一幕。母親表示方斯華會回山區負責開店時,安端父親的臉上出現了一種無奈的感覺;接著父親又問母親「他那沒用的弟弟還是不見人影」時,一種期待落空的失望感竟然自父親的臉上流露了出來;直到母親答覆說安端其實已經來過時,父親臉上才又現出些許的寬慰。我們如果把這幾幕戲連起來看時,也會出現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有想到劇中所描繪的法國家庭,與中國人的家庭互動模式,竟然是如此的接近。我們可以合理的猜測,安端父親對小兒子的期待其實是很高的,只是自小看著安端的不成材,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期待及痛心,應該會是父親經常發無名火的原因吧?!一直以來都被母親寵壞而自我中心,只看到自己個人的感受,再加上衝動、幼稚的個性使然,使得安端這樣的兒子無法瞭解其父親真正的用心。這種父子的溝通模式,對我們東方人而言,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兩個男人,都對對方有著深摯的情感,卻又因為一些表面上的衝突及不滿,而始終沒有溝通的機會;往往要等到其中一方出了事情,出現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狀況時,才會想將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只是,這樣的機會未必每個家庭都遇得到,而且就算遇到了,也可能要冒著時間上不允許,來不及說出來讓對方知道的風險。

心性不成熟的安端就是如此,在離家之後,始終都遇不到這種機會,也只有等到他因為父親生病住院而來到山區,真誠的去接觸每一位山區居民時,才有可能因此而對其父親的所作所為,有另外一番不同的思考吧。尤其是才從鬼門關被搶救回來的父親,竟然不顧身體的虛弱,徒步走到安端暫住的山中小屋,親自將還錢收據送去給他。父親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安端應該已經可以體會而會有所感動吧!其實父親是可以不用走這一遭的,因為安端每天一定會到店裡補貨,只要透過母親交給安端即可。但是父親之所以決定這麼作,應該也是要讓安端瞭解,身為父親的他並不是那麼的厭惡這個兒子,也希望父子的誤會能夠冰釋;更何況他也要當面對安端表達讚許,稱讚他將店舖車經營的有聲有色,並親自挽留安端留下來接掌他的事業。雖然父親表達出了對安端的肯定,但安端也不確定是否該繼續留下來接掌雜貨店,因為他對於店舖車的前景如何,其實是沒有把握的。而最後讓安端決定留下來的,則是父親的一席話。安端父親表示自己也該退休了,因此如果安端決定不接他的事業,那麼山區的雜貨店及店舖車就將成為絕響。聽完這些話的安端問道:「那這些老人怎麼辦?」,父親無奈的回答:「沒有我,他們也得過下去」。我們如果站在生意經營的立場來看,雜貨店及店舖車終將會被超市所取代,而且店舖車及雜貨店的利潤,也可能沒有別的工作的獲利高。因此父親會迫於現實考量而決定結束他的事業。然而,劇中的安端卻因此而陷入了長考。談到這裡,或許我們也可以稍微停下來作一番不同的思考:一個人對工作或職業所應該有的考量,只能有利潤的有無及多少嗎?

這一部影片,表面上看是一部輕鬆的家庭團員喜劇,然而如果深究,其實還是有蠻沈重的議題隱藏在背後的。「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有人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也有人說:「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些目標或許都離我們升斗小民太遙遠而令我們承擔不起。然而撇開賺取薪水這一點不談,最現實的來看工作的目的,應該就是從工作服務他人、利樂他人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獲得了喜樂。放眼當今社會,有許多人會加入公益團體,爭著要去當義務服務的義工及志工,為什嗎?因為在不求報酬、義務服務的過程中,自己是全然的為別人,讓他人獲得快樂或者幫別人解決煩惱痛苦,而不是想求取自己的利益;因為這種想法,自己反而在做義工及志工之後,身體慢慢變得健康,情緒逐漸愉快開朗,人生也開始變得有意義,也就是說,出現了俗話所謂的「善有善報」的現象。而因於這種善的循環,也就讓一個人越來越想去服務他人,利樂眾生。但是,我們也不可能打高空而完全不顧自己的生計,將所有的時間完全投入義工或志工,畢竟工作仍然是個人很重要的經濟來源。既然如此,那麼何不將這種作義工或志工的心態,融入在自己每天的工作中呢?

西方研究團體心理治療的學者也表示,在團體心理治療的歷程中,能讓每個人覺得從治療團體中獲益的,「利他」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心理學界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中也發現,常幫助別人的人會比其他人過得更快樂!因此,如果一個人將工作視為工作,他必然會錙銖計較於自己的投資報酬,那麼他就會逐漸覺得工作無聊,慢慢的就出現職業倦怠;相反地,如果把工作看成是一種直接(例如服務業)或間接(例如製造業)幫助他人的過程,而將工作所得之薪資、酬勞看成是額外的獲利,那麼這個人就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並且以工作為樂。因為在他的認知中,每一個服務他人的機會,都是在幫助別人解除痛苦或者是滋潤、豐富他人生命經驗的過程;即便在這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挑戰及挫折,他也會利用這種挑戰讓自己在工作專業上更加的精進、更加的成長,因此也不會引以為苦,而會將其當作是更上一層樓的試金石。如果大家能抱持這樣的工作態度,相信每個人就可以從自己的工作中,建立起生活的目的並進而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如此一來,就不至於讓自己陷入生命的低潮而感到人生乏味,甚至出現輕生的念頭了。各位聰明的觀眾,藉由觀看這一部電影的機緣,您是否也願意嘗試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呢?

電影小檔案

電影海報:雜貨店老闆的兒子

回61期電子報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