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心理治療暨心理衛生聯合會電子報


期以這份電子報:
  為專業同好印心證境;
  為志學後生燈引前路;
  為困頓心靈尋啟棲處。


讀者來函

陳德良先生來函——與陳政雄先生的回覆(四)

——陳德良先生來函請見:陳德良先生來函——與陳政雄先生的回覆(一)

陳先生在來信中也提到,意識心因為具有「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等作用,因此而認為意識心在八識心王中,也具有作決定的功能。但是,這三種思到底與心識之間有著甚麼樣的關係呢?這三思是意識心所獨具之功能嗎?這一點恐怕就得回到經典內來探究了。目前的電腦科技相當進步,因此一般想修學佛法、閱讀經典的人,在資料的找尋上已經相當的方便。以往要在不同的經論中找尋某一法義的文字敘述,可能要將紙本的藏經熟讀,摘錄經文內容並詳加作筆記後,才有可能完成。但是拜科技之賜,目前的藏經內容都已經數位化,因此要找尋哪些經論中有某一文句出現,其實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

因此,如果以2009年版電子佛典集成(CBETA 2009)來搜尋「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這三思的話,可以發現「三思」的說法主要出自《大乘成業論》。這一部論是由世親菩薩所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召譯,因此可信度是無庸置疑的。依《大乘成業論》卷1:思有三種:一審慮思、二決定思、三動發思。若思能動身,即說為身業。此思能引令身相續異方生因,風界起故,具足應言「動身之業」,除動之言但名「身業」。如益力之油但名「力油」,如動塵之風但名「塵風」,此亦如是。十業道中,初三業道許身業攝,謂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如何思業而得彼名?由此思業能動其身,令行殺、盜及邪行故。思力動身令有所作,即名思作,如世間說狂賊燒村、薪草熟飯。思復云何得名業道?思有造作故名為業,復與善趣、惡趣為道,通生彼故得業道名。或所動身是思業道,三種思業依彼轉故。又殺、盜、婬,由思業起,依身而生,隨世俗故,亦名身業。然此實非善、不善性,亦隨世俗假立其名。為令世間依此門故,於善惡思勤修止作,是故假說善不善名。若唯思業是善、不善,何故業道契經中言:「由身三種故思造業,作及增長是不善故,能生苦果及苦異熟。」此經意說,能動於身、以身為門、身為依處,緣殺盜婬為境,思業為因,能感苦果、異熟、名身三種,故思造業。除此餘思名為意業,意相應故,不能動發身及語故。(CBETA, T31, no. 1609, p. 785, c11-p. 786, a15)

在這一段論文中,清楚的說明了三種思所引發的功能作用,但並未將三種思的作用,歸屬於陳先生所言之「意識」。由此可知,論文中所提到的三種思之種種功能,其實就是在說明五遍行心所法中,「思心所」的作用,是八個心識都具有,並非哪一個或哪幾個心識所獨有,因此就沒有三種思與心識之間的對應關係之內容。此外,《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成業論》、《瑜伽》等說,有三種思:一審慮思,將發身、語,先審慮故。二決定思,起決定心,將欲作故。三動發勝思,正發身、語動作於事,身、語二表業唯取現行。第三動發善、不善思以為自體,意表以前二思為體。故《唯識》云:「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CBETA, T45, no. 1861, p. 300, c28-p. 301, a6)中,也沒有特別說明三種思的功能,攝屬於哪些心識所有,因此可知八識心王的思心所,都具有這三種思的功能作用。至於八個心識所皆具有的「遍行」思心所,則會因該心識本身在心識運作中,所具有的功能差別,而表現出各心識「思心所」的不同業用。因此如果以意識心也具有三種思,而認為意識心也能作主、作決定的話,那麼眼、耳、鼻、舌、身五識,也一樣具有遍行思心所,也應該與意識心一樣,可以作主、作決定;甚至於更應該要主張,八識心王的每個心識,其實都是可以作主、作決定的心。如此一來,就會變成「三個和尚沒水喝」,八個心都能作決定,意思也就是沒有一個心可以作決定。而很顯然的,這樣的推論確與現象界的觀察牴觸,不符合世間法的道理,更不符合唯識的義理。如果真是如此去看待五遍行心所法的功能作用的話,那就是對唯識不瞭解、將語言文字囫圇吞棗的人了。

陳德良先生在信中也提到:「唯識從來就確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第八識,而各人的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都是個人累世的造作薰習而來,因此,每個人的第八識肯定是有個體性上的顯著性的」,這裡有幾個觀念可能需要作一些澄清。首先來說說第八識本身。第八識心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所知依、種子識,或者稱其為如來藏。而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同的名稱,就如《成唯識論》卷3所說:「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就是因為第八識所具有的種種功能性用,才會使用這麼多的名相來描述祂。第八識不但是每個人都有,而且是個個有情都具有。不但如此,每個有情的第八識,其法爾本來所具有的功能體性都是平等平等,不會有所差別的。這意思是說,人類的第八識,或攝屬傍生之畜生、細菌、病毒等,甚至是餓鬼道、地獄道等所有三界六道眾生,其第八識法爾本來的功能體性完全都沒有差別。這也是學佛人所熟知的「眾生都具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意涵。

因此,雖然三界內有三善、三惡等六道眾生,雖然法界中有佛、菩薩、阿羅漢及辟支佛四聖以及六凡眾生,雖然不同有情之間有種種業果報之差別,但是每一有情之第八識,依然是平等平等而無有差別的。因此不單單是每一眾生都有自己的第八識,而不是所有的眾生共有一個,並且每一眾生的第八識也都同樣是體性、功能差別具足。因此每個人的第八識並不會有「個體上的顯著性」,否則就沒有「眾生平等」可言了,有所差異的只是種子的功能顯發程度以及染污、清淨差別之不同。榮格所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根本不可能是第八識,因為榮格不曾接觸過唯識,不會有這一方面的認知與理解;然而,榮格所觀察到的集體潛意識現象,卻必須要有這一個第八識存在,才能讓集體潛意識合乎現象界的觀察結果,也才能讓集體潛意識的理論不至於淪為玄學空談。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潛意識與榮格所提出的集體潛意識,其實都涉及到八識心王的問題,只是他們兩位大師無緣知道這一個真理,因為只有正信的佛教徒才有機會聽聞唯識的真實義理,也才有因緣能親證唯識的真實義理。我在其他篇文章中也提過,連不懂佛法、未曾聽聞過佛教義理的西方心理學者,都能觀察到六個心識之外,還有更隱微的心識運作這一個現象,而號稱追求生命實相、第一義諦法的佛教徒,如果都還否定第七識乃至第八識等心識存在之事實的話,那可真是連一神教徒都不如了!

從實相觀點而言,各各眾生的第八識,其功能體性都平等具足;但是從現象上來看,不同的有情之間,甚至是每個人之間,確實是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法界內確實存在著四聖六凡十種眾生,三界內則存在著三有四生的差別,這一些又該如何理解呢?這恐怕就要談到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了。陳德良先生在信中說道,每個人的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都是過去生以來累世的造作熏習而來,這意思是說,每個人第八識心中的種子,是本無今有,是要依於累世的造作熏習才有。這種觀點,乍看之似乎是合理的,然而這樣的說法是有過失的。

我曾在《只有一種或多種精神分析》文章中提過,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可大致分成兩類,如《成唯識論》卷2所說:「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世尊依此說諸有情,無始時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餘所引證廣說如初,此即名為本性住種。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世尊依此說有情心,染淨諸法所熏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諸論亦說染淨種子,由染淨法熏習故生,此即名為習所成種。」(CBETA, T31, no. 1585, p. 8, b23-c4)法爾而有的本性住種,相信大家可以從論文中瞭解,是無始劫以來就如是的存在著,因此不會是累世的造作熏習之後才有的;而因於熏習所成就的習所成種,則是會經由不斷的現行、薰染的過程而有變異。乍看之下,「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這句話,似乎是支持陳先生「各人的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都是個人累世的造作薰習而來」的說法,然而,果真如此嗎?

對於修學佛法的人而言,《六祖壇經》是必然要請閱的典籍,據《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所記載,五祖於三鼓天為六祖惠能解說《金剛經》,六祖因此得以證悟而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一段話。如果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需要累世的熏習造作才會有的話,又如何能符合「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又如何得以「能生萬法」呢?再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也提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如果第八識中所含藏的諸法種子需要累世的熏習造作才會有的話,那麼現象界的諸法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被第八識所執藏的種子,勢必會不斷的因熏習而增加,或因熏習而減少。如此一來,就無法符合經文所說「不增不減」的意涵了。

因此,只有第八識中的諸法種子是本自具足,才能符合《心經》甚至是三藏十二部教中對第八識之描述的。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6中,大慧宗皋禪師提到:「忽若悟得此心本來成佛,究竟自在如實安樂,種種妙用亦不從外來,為本自具足故。」而《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卷1中也有相同的論述:「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緣即施,緣息即寂。」兩位禪宗祖師所說的「不從外來,本自具足」與「本自具足,不假修添」其義理應該是相當清楚了。

由以上所引資料可知,第八識中所執藏的種子是法爾如是、本來就具足的,而非經由累世以來的熏習之後,才得以具有的。換句話說,諸法種子是本自具足,但是種子的染淨與否,則與累劫以來所造作的善惡染淨等業有關。造作清淨業多,種子就轉增清淨;造作染污業多,種子就轉增染污。這個觀念建立之後,再來看《成唯識論》論文中所提到的「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就會比較清楚了。其實《成唯識論》所提到的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的,是指有情眾生的種種心行,會因為無始劫以來的「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之歷程,而成就染淨的差別。這一個道理,在《瑜伽師地論》卷37〈6成熟品〉中,彌勒菩薩也有如是的申論:「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後後位中,善法種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在佛道修學的過成中,善法得以增長累積,是必須要有本自具足的善法種子作為依止,再藉由累世不間斷的熏習諸種善法之後,才得以成就善法種子轉增、轉勝乃至生起、堅住的。這個過程就是「界」增長的歷程,也就是「功能差別」增長的歷程。因於這種種的差別存在,才有所謂的個體的差異性或顯著性存在,也才得以有「眾生」可言。

「眾生」者,「與眾共生」,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和合而生,就必然會有千差萬別,有種種的個別性,否則名之為「一生」也就足以指稱了。榮格所提出的集體潛意識之所以不會是唯識所闡明的第八識,其原因在我的文章中亦多有說明,其道理應該是很清楚的。而兩者之間的不同,更不會是因為第八識具有個體差別性,而集體潛意識具有普遍共同性。第八識及其所執藏的種子,以及從阿賴耶識所直接、間接或輾轉而出生的諸法,在各各有情眾生之間,其實都存在著普遍共同性及個體差異性的。這之間的細節,其實也就是唯識學深細的內容,我個人的所知實在太有限了,還沒有能力與資格來談論這一個問題。

寫到這裡,應該大致將陳先生來信的提問做了一番說明了,但願陳先生在看完之後,能對我個人在文章中所企圖要表達的意思及道理,不至於再誤解才好。也祈願有因緣看到這幾篇回應的讀者大眾,都能對唯識學及真實佛法有一些正確的認識。唯識之於現代人的心理困擾以及對生命的疑惑,其實都有很深細的探討,只是唯識實在是太深奧、太微妙,沒有真正的善知識教導,實在是很難一窺其堂奧的。我個人是很衷心的期望有因緣的讀者們,都能一起來修學真實佛法,來一窺生命的真實相,來共同開解生命意義的奧秘。因此,如果有讀者能因這幾篇回應而生起對正法的好樂,而願意共同來修學,甚至因此而得以有所增上,這種種利樂有情的功德,也是要歸諸於陳德良先生的。因於陳先生的來函提問,我才能有機會將自己在文章中所沒有表達清楚的部分,再一次的詳加解說,也得以免除我寫文章誤導眾生的過失。最後,還要感恩臺灣心理治療學會電子報,能讓這樣的文章呈現在網路空間上,這種造福眾生的未來世功德,也是無量無邊不可勝數的!(全文完)

回68期電子報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