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Nov. 20 Sun 2011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二十九)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在佛教的生命觀中,把包括人類在內具有情識的生命個體稱為「眾生」,因此而有了「有情眾生」這樣的名相i。「眾生」的意涵並不是如同字詞本身字義所顯示的,只是由「眾多的生命個體所集合而成」這樣的概念;其更深刻的意涵其實是強調「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或事實。在佛教經典《大乘同性經》卷1中有這麼一段經文:

時楞伽王得開許已,白佛言:「世尊!眾生眾生者,世尊!以何義故,名為眾生?」佛言:「楞伽王!眾生眾生者,眾緣和合名曰眾生。所謂地水火風空識、名色、六入因緣生。又眾生者,猶如束竹,緣業故報,緣業得果。我人眾生壽命畜養眾數,知者、見者、作者、觸者、受者,是名眾生。」ii

經文中舉例說明了幾個「眾緣和合」的概念,譬如每一個人乃至每一種動物,都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或者是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所集合而成,不同的條件因緣組合,就會成就不同的生命型態。而會成就出什麼樣的生命個體,就取決於這一個有情生命,在其過去世的生命歷程中所造作的善惡業多少。因於這一些善惡業多少的因緣而在這一生受報,在這一生感得業果。經文中又解釋這種現象,就猶如捆縛成束、立於地上的竹子或蘆草一般,是由至少三支竹子或三束蘆草互相為依,才能令其三足鼎立而成就束竹或束蘆。也就是說,眾生之存在要依於不同的因緣互相和合,才能成就三界世間的種種有情生命。只要缺了其中之一,束竹就無法站立,有情生命也就無法成就。經文就是藉由此種世間眾人都可觀察到的現象來說明眾緣和合而生的道理。

除此之外,釋迦佛也曾在其他經典中開示過不同的「眾生」意涵。例如在《雜阿含經》卷6經文中如是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時,有侍者比丘名曰羅陀,白佛言:「世尊!所謂眾生者,云何名為眾生?」 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iii

在這一段經文中,釋迦佛則是從心性習氣的觀點來說明眾生的意涵。在佛教的生命觀中,有情可以依其修行之後心性習氣的改變以及清淨與否等狀態,而區分為六凡四聖十法界眾生,也就是六種凡夫境界與四種聖賢境界等共十種有情。六種凡夫境界就是無有解脫功德而仍然會在三界中生死輪迴的眾生,包括了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與地獄道這六種有情;而四種聖賢則包括了證得聲聞果、緣覺果、菩薩諸果與佛果等這四種具有解脫功德,可以解脫於煩惱、解脫於生死輪迴乃至究竟解脫的有情。在這之中,六種凡夫境界的有情對於構成生命體的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並沒有正確如實的認知,因此還會對五蘊產生攀緣染著,乃至將五蘊當作真實法而加以堅固執持。像這樣子於五蘊仍然會染著纏綿的有情,就仍會不斷的造作種種貪染惡業(當然也有造作善淨業的機會,但仍會偏多於貪染惡業),而依於種種業的因緣就會隨業受報、隨業感果了。

眾生既是由四大、六大或五蘊、十八界等名色因緣和合而生,同樣的,構成有情生命之五蘊的每一蘊、十八界中的每一界,也都是由種種的因緣和合聚集才得以出生及顯現。在這五蘊十八界中,與心理諮商治療最為密切的,自然就屬識蘊中之意識與六根中的意根了。在佛教教法中所探究的意識與意根,各有其功能差別與界限,因此有時又會將其稱為「意識界」與「意界」iv以表示其各自的差別性。意識與前五識和合運作,再加上意根的配合之後,就可以對世間諸法作種種的了別;了別之後也就能令有情產生情緒、感受、想法、意願、動機乃至作為決定等種種心所法,而讓眾生得以在三界世間於諸法作種種受用乃至貪染纏綿。而意根則是處處作主決定的心,但也因為意根本身會與四種「根本煩惱」v以及八種「大隨煩惱」vi相應,而讓有情眾生在三界世間中處處攀緣、遍計執著,因此而不斷引生出種種的煩惱,而讓人痛苦受罪了。意根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處處作主決定的心,但其功能作用卻非心理學等世間學問所能理解。雖然也有學者提出隱微而有關鍵性作用的精神功能,但仍然碰觸不到佛教唯識學所說的意根末那識的體性與功能作用。

為了讓一般未修學真實佛法的讀者們想像與理解,因此暫且方便的說心理學上所探究的精神心理功能中,潛意識這一個被施設的隱微之心,是比較接近意根末那識的。雖然說比較接近,但其實只是觀念上接近,事實上心理學家針對潛意識所表述出來的功能作用,與唯識學所鋪陳的意根末那識之體性,兩者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甚至可以說心理學家們其實都走錯了方向、用錯了功夫,費盡一生的精神心力,獲得了無數的學術聲望之外,對人的隱微心識仍然無法有正確的認知,更遑論對生命樣貌的真實理解了。意根雖然是處處作主決定的心,但也不是完全的一意孤行,也是會參酌意識了別之後的意見。只是如果一個人其意根的染污習氣較為深重時,即便其意識心判斷之後的結果認為不可行,意根恐怕也還是不會為其所動的。意識與意根的這種互動關係,不只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中,也會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表現出來。弗洛伊德依其對人類心智運作的理解而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並強調潛意識在精神心理困擾與疾病的問題上,有極其重要的角色。弗洛伊德所持的這個觀點基本上是沒有錯的,甚至弗洛伊德也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出現的說溜嘴或誤寫等情況,其實也都有潛意識的秘密在其中。然而,說溜嘴或誤寫固然與潛意識有關,但其實依佛教唯識學對意根末那識這一個隱微心識的理解,連日常生活的打屁、閒聊、說八卦或填寫資料、簽信用卡帳單等作為,其實也都與這一個隱微的心識有關。

學諮商治療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實,人都會以防衛機轉來逃避自己不想面對的境界,這種不願意面對的境界函蓋了現實生活中與外在客體互動所出現的衝突挫折,也包括了與自己內在客體互動所潛抑壓抑的情緒想法。由於防衛機轉是不曾間斷的被使用著,使得在諮商治療情境中,會讓諮商治療師一直處在霧裡看花的景況。許多諮商治療師會透過參加各式的工作坊、進修課程,企圖學得破解潛意識秘密以及改變潛意識內容的方法。這樣的思惟並沒有錯誤,只是大多數人的認真學習恐怕都是徒勞無功而已,因為從心理學的探究所瞭解到的潛意識,並不是人身上那個隱微之心──意根末那識。因此縱使對潛意識瞭解的再透徹,也都是牛頭不對馬嘴,也好比是煮沙欲成佳饌,徒然白費功夫罷了。對分析學派的治療師而言,潛意識這一個隱微心識所隱藏的秘密,是心理疾患與心理創傷復原的關鍵;只是,關於人類身上這一個隱微卻又有決定性影響力的心識,精神心理專家只知道其會造成問題,因此聚焦在將其意識化,認為就樣子就能讓其無所遁形。然而,心理學家們所不知道的是,在面對人的心理創傷與痛苦乃至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時,最大的困難與重點其實是在於這個隱微心識的習氣問題。

習氣是什麼呢?習氣就是每個人與生所具有的、習慣性的勢力,是一種很難與其對抗的習慣性與固執性。既然稱其為勢力,就表示習氣本身是具有作用與影響力的,而不只是名言施設而已。習氣是佛法中的名相,一般人可能不容易瞭解,而弗洛伊德雖然對意根末那識一無所知,卻也曾在其提出的理論假設中,提到了接近於習氣概念的論點,那就是潛意識運作的享樂原則。由於意根末那識的習氣與其會相應於種種貪染煩惱有關,因此就使得潛意識具有以逸代勞的享樂慣性;也因為這種貪染享樂的勢力而使得意根末那識運作時常會取其習以為常的方式,而不會多花心思去選擇比較顧及現實考量的決定。潛意識的這種習氣慣性,並不需要依靠意識心來運作,因此潛意識的所作所為常常不為自我所覺察;往往都是等到事情做完,意識心才有機會發覺錯誤,但也都為時已晚了。

雖然意根末那識的習氣,常常帶給一個人的是煩惱痛苦,但對作諮商治療的人而言,這種習慣性所造成的影響卻也不全然都是負面的。前面提過,諮商治療師的經驗中,防衛是一個最傷腦筋的議題;而在日常生活互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防衛心,其實往往是牽涉到意識心的介入。也就是說,一個訊息如果在被接收的過程中,會引發意識心的了別判斷,那麼這個訊息就必較容易引發防衛心理機轉的出現;而如果這個訊息是在不預期、毫無心理準備或不會引發意識心作了別的狀況下被接收的話,心行的表現就容意跳過防衛機轉,而會依於習慣性不自覺的運作了。曾經在一本書中看過這麼一個故事,或許可以拿來作為說明這個觀念的例子。有一位盲人乞丐在路邊行乞,在他座前的碗旁邊放了一塊寫有「我是盲人,需要幫助」的板子。只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乞討,卻都沒有聽到路人投放硬幣的聲音。一位路過的善心女子看到這個景況,心生同情,於是在徵得這一位乞者的同意之後,將板子上的文字做了修改。過了不久,行乞的盲人就開始聽到硬幣不斷投入碗中的聲音叮噹響起。盲人乞丐相當的詫異,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於是就請一位路人幫忙將板子上的文字唸給他聽。這塊板子上是這麼寫的: 「今天的雲彩很漂亮,只可惜我看不見。」

讀者們或許可以從故事中這一塊板子前後所寫的文字內容,來體會我所提出來的觀點。「我是盲人,需要幫助」這一句話是藉由說明事實的方式,企圖引發路人作出幫助乞者的決定。這個策略顯然是先引發了意識心作了別判斷,因此就容易激起路人的防衛心,而不是乞者原先預期的同情心或善心;而「今天的雲彩很漂亮,只可惜我看不見。」則避開了意識心理性判斷的過程,直接訴諸於人類的天生的感性/直覺,完全沒有提到眼盲與需要幫助的事實,結果卻反而讓乞者獲得了更多的幫助。盲人行乞這一件事情的結果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是因為所有的人,不管他是大善人或十惡不赦之徒,都會有惻隱之心,只要惻隱之心先被引發,就會出現想布施幫助他人的念頭。沒有絲毫惻隱之心的人,是不太可能投胎為人的,而善人與惡人的惻隱之心,其差別也只是在於心量的大小與施予對象多寡的不同,因此都同樣具有的。可惜我看不見今天漂亮的雲彩這樣的敘述,其實是跳過了分別判斷的心行而直接觸動引發了心識中所具有的習氣,才會讓路人依於惻隱之心的慣性作出了給予硬幣的決定。這種直接觸動一個人「心弦」的語言表達與溝通方式,常常是比較有效率,也是比較有效果的,雖然當事者經常都不是很理智的去作決定vii

談完故事之後,再回過頭來看諮商治療室內,諮商治療師企圖藉由語言的溝通表達來解決個案精神心理上的煩惱與痛苦時,是否也該思考運用潛意識的習氣這種特質呢?依於佛教的生命觀點與其對心識運作的理解,而來看西方心理治療所用的技巧時可以知道,藉由個案在口語表達中所呈現的心理表徵,以理解其思惟與詮釋其內心動力這些技巧,基本上都會讓心智運作停留在意識主導的理智層面上。也就是說,使用這種技巧的諮商治療師多半是在與個案的防衛機轉奮戰,其效果可想而知,必然會是事倍功半的;而依於對意根末那識習氣的瞭解與掌握所做的介入與對治,則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直搗黃龍的不二良方。同於作改變的道理,意根末那識的習氣現象,也會在每個人說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來,也是會透露出當事者潛在的心靈秘密的;只是當事者不知道他其實已經洩漏了心事,而聽話的對方也多半是無所覺察的。



  1. 另外也有無情生,例如土石草木等,但不能稱其為無情眾生。雖然植物等也是眾緣和合而得以存在,也看似有生命現象,但其實植物並沒有心識,其壯大、開花、結果等生長現象只是物理化學原理的集合。再者,植物是不會有知見作觸受、也不會對五蘊染著纏綿,因此亦無法成就其為眾生。由於草木土石非有情眾生,因此生命的輪迴中並沒有投胎為土石草木之狀況存在。但三界中卻存在著依草附木的精靈,會讓草木土石顯現出類似於情識運作的現象,但那其實是依附於草木土石之鬼道眾生的生命運作現象,並非草木土石真的具有生命。
  2. (CBETA, T16, no. 673, p. 642, a29-b6)
  3. (CBETA, T02, no. 99, p. 40, a4-8)
  4. 在《心經》經文中「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句所指的就是六根,「無色生香味觸法」說的則是六塵,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自然是指六識心了。合這六根、六塵與六識,即是十八界的內涵。
  5.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1:「煩惱六者:此別標章,下別列名。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CBETA, T44, no. 1836, p. 48, c27-28),意根相應的四種根本煩惱為貪、慢、無明、不正見。
  6.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2:「隨煩惱二十:此別標章,下別列名。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CBETA, T44, no. 1836, p. 49, a25-29),在這二十種隨煩惱中,「忿」至「慳」這十種稱為小隨煩惱,「無慚」與「無愧」二者為中隨煩惱,「不信」至「散亂」等八個則是大隨煩惱。
  7. 這種原理其實也會被運用於廣告、暗示、催眠等情況。

回90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