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Jan. 16 Mon 2012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三十一)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的現象,其實已經被運用在許多場域,乃至在企管行銷這一個行業也不例外。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The 7 secrets of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i一文中,就提出了隱微心識溝通的七個重點。這七個重點包括了“speed,simplicity,surprise,specificity,stories,stir emotions,using all the senses”,這幾個重點其實也就是為了要達到有效的溝通,以達到管理或行銷目的所必須要採取的策略,這些建議雖然不能完全適用於諮商溝通上,但其中的幾點,還是可以拿來在諮商治療的情境中運用。這七個重點中的第一點是時間的問題,這一點所涉及到的,其實就是隱微心識作決定的速度,或者說是隱微心識能忍受的時間長度。潛意識作決定需要多少時間?似乎沒聽說過有人提出過數據ii,但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看,應該可以說一般人的潛意識是不太有耐心的,並不習慣於花時間慢慢琢磨,而比較依於長久以來的慣性、直覺迅速作決定。因此該篇文章的作者主張,在一般溝通的對話過程中,具有影響力的黃金時間其實是不到十秒鐘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個需要讓對方聽得進去的概念,如果演繹、表達得又臭又長時,其實是沒有效率而難以影響聽話者的;因為在不到十秒鐘的時間內,潛心識就已經失去耐性而有所決定了。因此像老太婆的裹腳布一般的長篇大論,其結果通常也是左耳進、右耳出,右耳進、左耳出,只會留下「對方真是頑固難以溝通」的印象吧!

如果將這一個概念應用到諮商治療時,諮商治療師們可就必須要考慮到如何才能影響個案對事情的看法與感受了。否則說了老半天,個案也是左耳進、右耳出的話,那不但是浪費雙方的時間,也會挫折了專業人員的職業生命。因此,為了要讓諮商治療更有效率(這裡所說的效率不是單指療程上的縮短而已,還包括個案是否有逐步的進展、改善),除了前面文章談過的不去引發意識心的警覺與防衛之外,也還要兼顧在短時間內給對方一個「深刻」的印象。而想要達到這個有效率的目的,諮商治療師就必須學習將自己的理念以簡單扼要的方式來表達,這也就是七個重點中的第二點──Simplicity。「簡單扼要」四個字相信大家都懂,只是如果單單以「簡單扼要」來表述,這樣的說法恐怕會引發讀者產生一個疑問:如果諮商治療師說給個案聽的話語都是簡潔又扼要的話,那諮商治療的會談豈不是五分鐘就可以結束了嗎?這個疑問看似合乎邏輯,但在現實狀況中其實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如果真有讀者出現這種疑惑,那表示這一位讀者對於我在文章中所說的概念是清楚而且可以跟得上我的思惟;同時也顯示這樣的讀者應該是有實務經驗的諮商治療師,才能很快的出現這種疑問。只是這樣的疑問之提出,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但其實這種顧慮只考慮到了潛意識溝通七個重點的前面兩項,而忽略了之前所提過的意識心之防衛問題。事實上,諮商治療師在與個案會談的過程中,是需要聽取個案對某些遭遇或某些感受的陳述與表達,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耗掉不少時間,甚至也是影響諮商治療成效很重要的因素。我個人始終相信,如果一位諮商治療師無法成為一位善於傾聽的人,那麼他也不可能會是一位專業、有能力減輕個案煩惱痛苦的諮商治療師。善於傾聽不只是有耐心的聽完個案的陳述與表達而已,還函蓋了在傾聽的過程中作適當的回應與澄清,以讓自己聽到最接近個案心聲的敘述。而這樣的過程或許就會用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會談時間,因此不太可能讓諮商會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結束。即便這一個過程可以被省略或縮短,如果諮商治療師在聽完對方事相上的陳述之後,就直接表達出一針見血的意見或建議的話,其結果正好會引起個案意識心的注意,也就無可避免的會產生防衛而讓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了。因此在臨床實務上,有經驗的諮商治療師原本就應該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但如果真有人以這種方式來進行諮商治療,即便諮商會談不會在五分鐘時就結束,但幾十分鐘會談下來,乍看之下似乎與個案對談了不少事情,但事實上整個過程中對個案的瞭解恐怕是沒有太大進展的,而這樣的結果應該是會讓諮商治療師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是悵然若失的。

一般而言,在商品行銷的實務上,顧客是不可能給一個廣告過多的耐心;或者是在推銷、談判的實務上,也一樣會有類似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影響他人的黃金時間都不會太長。因此在這一些領域的溝通上,簡短而清楚並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確實是很需要掌握的重點。但是換到諮商治療的場域來看的話,每個諮商治療的療程,幾乎都已被設定在四、五十分鐘之久,因此並不會有如同廣告般幾分鐘內要達成目標的壓力。再者,需要諮商治療的個案,對於自己的心理困擾瞭解的程度並不一樣,而臨床上的實務觀察更顯示,對於自己的內心狀態能覺察掌握的人其實是佔少數,而能將自己的心理困擾清楚表述的人則又更少了。因此在諮商治療的過程中,有許多時間其實是必須要使用於「鋪陳」這一項工作上的。「鋪陳」是我個人所使用的詞彙,這一個概念是否有相對應的當代心理學名詞,我並不清楚。而我所謂的「鋪陳」,基本上函蓋了對個案所表述事件的廣度及深度之延展與深入,也函蓋了在這一個過程中對個案所顯露的知情意之覺察與瞭解。而若要進一步解釋「鋪陳」的細節及其作用,恐怕就要藉助「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以及「烘雲托月」等概念來說明了。

任何型式的藝術表演,對觀眾而言,他看表演的那段時間所呈現在舞台上的內容,就是藝術表演者的全部。也就是說,觀眾在那一段時間所看到的表演內容,不但決定了觀眾是否受到該項表演的感動與影響,也決定了觀眾對該項表演以及表演者的評價。而觀眾在欣賞到正式演出之前,可以說幾乎沒有機會觀看到藝術表演者在準備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與辛苦,只能在演出的當下去感受演出者所展現出來的作品品質。對觀眾而言,好的表演者似乎理所當然地就是會表演得如此自然流暢、渾然天成;但事實上,要能在那段表演時間內,呈現出完美無暇的作品,並不是輕易就能獲得,而是必須要表演者辛苦練習,才有可能達成的。因此,藝術表演展現實力的時間可能並不長,但仍然需要歷經長時間不間斷的練習與改進這一個「鋪陳」的過程,才能有完美一分鐘的呈現。同樣的,在諮商治療的實務中,兼具簡單扼要與點石成金效果雙重作用的話語,也是需要諮商治療師在會談過程中耐心傾聽、敏銳覺察與細心思惟判斷,才能夠有因緣浮現出那種靈感的。而這個過程也絕不可能在十分鐘、二十分鐘,甚至不會在第一次、前幾次的會談中就能完成。

再者,為了不讓諮商治療過程中藉由潛意識溝通所要傳達的訊息被個案所覺察,諮商治療師就必須將關鍵訊息隱藏在其他的非重要訊息內,讓關鍵訊息藉由「置入性行銷」的方式,使個案在不知不覺之中熏習而受到影響。這種置入式的方法是潛意識溝通的技巧之一,其實也就是一般人常會聽聞到的「暗示」、「催眠」的方法。而潛意識溝通的技巧之二則是所謂的「烘雲托月」的手法,「烘雲托月」是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技法,也就是在作畫的過程中,不直接以色彩畫出月亮本身,而是藉由將月亮所在的周圍空間,潑撒出烏雲或黑暗,以此而襯托出皎潔的明月。以「烘雲托月」的方法所進行的溝通,在技巧上要遠比「置入性行銷」的方法困難,因為要潑撒的適當,才不會成為烏漆抹黑一團。因此需要有相當經驗的諮商治療師才能作到,也才能作得得心應手。總之,不管是要採取哪一種方法,簡單清楚的關鍵訊息,是必須要藉由較為冗長的其他訊息的包裝掩護,才能達到其在潛意識層面進行溝通的目的。這種情況也有一點像是佛教的禪宗,禪宗給人的印象一向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在佛教的所有宗派中,禪宗歷代祖師所留下來的公案典籍,其文字數量之多卻也是各宗各派之冠。而之所以會如此,究其根本原因無他,也就是為了要「烘雲托月」!

話題再回到之前談到的一個問題,在諮商會談過程中所出現的閒話家常,真的與諮商治療無關嗎?我的看法是「要看那是誰說的」。如果這樣的話是出自新手或不具專業的諮商治療師之口,那麼這種閒話常就是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諮商治療的閒話家常;而相反地,如果這樣的話語是出自具有專業的諮商治療師之口的話,那我相信他們所做的,應該就是我所提出的「鋪陳」與「烘雲托月」手法的潛意識溝通,而不是如同門外漢們只看表相、只看熱鬧的認知所認定的閒話家常了。



  1. http://www.mindpowermarketing.com/7-secrets-unconscious-communication/

  2. 西方科學可能還沒有學者提出心識運行的速度到底有多快的數據,因為科學所能測量的,基本上還是圍繞在以物質為觀察對象的現象上。例如每秒數十次的腦波、每秒七八十次的心跳,乃至每秒可達數百次的神經元放電頻率。一般人的通俗對話中雖然也有「翻臉像翻書」這樣的形容,但終究也都無法直接與心識的速度相關聯。而佛教經典中雖然也沒有提出正式的數據,但卻有清楚明確的描述。例如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經文中提到:「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經九百生滅。」(CBETA, T08, no. 246, p. 835, c15~16)佛經中所提到的一念、剎那,都是時間的計量用詞,一念大約是現代人所謂的一秒鐘的時間,在這一秒鐘的時間中,一個人的心念其實就已經有八萬一千個生滅出現過。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電是一秒鐘六十個生滅,藉由交流電點亮的日光燈,其實在一秒鐘的時間中是有六十次的明與暗的閃爍,只是人體的功能極限之限制,除非在距離很遠的地方觀看,否則是覺察不到這種閃爍的。每秒鐘六十次的生滅都已經快超過生理的覺察限度,每秒鐘八萬次生滅的速度,恐怕已經不是一般人的意識心功能所能掌握。不過對處處攀緣、遍計執著的意根來說,一念中的八萬一千次生滅其實是難不倒這個隱微心識,而都能為其所掌握的。



    回92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精神分析的限制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