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Mar. 18 Sun 2012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三十三)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承接上一篇文章所談的,「五陰」的本質其實是「苦、空、無常、非我」,只是這些觀念背後的真實義理離一般人的認知與理解太遠而很難被大眾所接受。表面上看,不修學佛法、不知道「五陰」「苦、空、無常、非我」的道理,對一個人似乎並不會有什麼影響,每天的日子照常可以過得幸福快樂、無憂無慮;但問題是,如果你不接受這個道理,不按照這個理念去過生活的話,其結果通常會是痛苦多於歡樂,每天只是在種種苦惱之中短暫歡愉作樂罷了。然而大眾對這種現象已經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不認為有什麼好驚怪的,也不認為這是不正常的。大眾就是「將吃苦當作吃補」而安於現況,甚至認為意圖斷除苦惱是自尋煩惱;也因此常常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而無法相信世界上確實有真實解脫的法門了。

依佛教經典記載,我們目前所處的空間是 釋迦牟尼佛所住持的佛土──「娑婆世界」i。「娑婆」是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則是「堪忍」。用現在的話語來說,也就是「忍了再忍」或是「很能容忍、硬撐」的意思。娑婆世界的眾生五濁ii具足,不但是心行更趨惡劣,也是貪瞋癡三毒與種種粗重煩惱一應具足,因此在這種五濁惡世生存的眾生,一定會給自己招惹很多煩惱痛苦,也無可避免的一定要遭遇承受種種的痛苦。不但如此,五濁具足的眾生則又剛強難以教化,不吃盡苦頭是不願意改變的,也難怪在一般世間人的觀念中會有「不見棺材不掉淚」的說法,所形容的也正是這一種現象。由於五濁惡世的眾生頑強駑鈍,因此即便承受很大的苦惱,也不容易生起修行求解脫的念頭;就算生起了這種念頭,又因為修行的過程太辛苦而又回墮於原來的狀況,反而又不想求出離解脫了。而其結果則仍然是在種種的苦惱中一忍再忍,哀怨的終其一生。

有很多人對於佛教經典的內容,經常是依文解意而自由心證的。這樣的人縱然讀遍了整部大藏經,也很難真實理解經文意旨,也就無法因此而引生出功德受用的。有一分多情的人會依文解意地將「娑婆世界」的「娑婆」理解為「婆娑起舞」的曼妙優雅,而認為「娑婆世界」所指稱的是「多采多姿的世界」,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堪忍」的世界,不管是必須一再忍受種種苦的無奈,抑或只是一味地承受苦惱而不思、不求解脫的冥頑,縱然在這種世間的生活是五味雜陳而多采多姿,但究其本質其實也是種種程度不一的苦惱輪流出現而已;身陷於其中的人即便不會怨天尤人、呼天搶地,但也不太可能會是曼妙優雅的。畢竟在這種年代,能如同顏回一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而終究不改其樂的人,已經不容易尋覓了。一般人基本上都是在領受這五陰所帶來的短暫享樂與長時的煩惱苦痛之中自娛自樂,也自怨自艾。而因為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免除這種種苦,再看到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樣身陷於煩惱痛苦之中不能解脫,因此而認為人生就是註定該當如此。也就是因為這種現象,佛教經典上才會經常提到眾生無明所纏,不能了知生命實相而難以解脫這一個道理了。

五陰的內容包括了色陰、受陰、想陰、行陰及識陰。一般人會對五陰有貪愛念渴這一現象,其實也函蓋在 釋迦牟尼佛所曾開示過的「依四食住」的道理中。有關「四食」的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我之前所寫的文章即可瞭解其梗概iii。由於對五蘊(五陰)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導致一般人在五蘊的生滅變異之中貪著享樂,也在五陰的生滅變異之中煩惱受苦。我之所以一再強調「對五蘊貪愛念渴」這一個現象,其原因就在於一般人之所以會煩惱痛苦,其實是與對五蘊的貪愛念渴有著根本性的關聯。如果從事輔導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不能認知這一個道理,就不會知道自己所作的輔導諮商治療,到底要往那一個方向走才有結果收成的機會。在心理治療的範疇中,有些學派強調讓潛抑、壓抑的欲望衝動浮上檯面並加以疏導宣洩乃至賦予意義,才能有療效產生;也有某些學派則認為認知的改變足以影響情緒行為的表現因此而有治療的效果。儘管各家各派都有言之成理的理論與技巧,但最現實也是個案最在意的,其實是療效的問題。談到療效,心理治療專業的從業人員都知曉這麼一個療效因子──「矯正性情緒經驗」,也都知道心理治療要產生效果,必須要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矯正性的情緒經驗才有可能。只是這種經驗該如何來獲得?諮商治療又該朝哪個方向矯正才是能產生效果的修正呢?矯正性的、有療效的情緒經驗,到底該是什麼滋味,有心於學習治療的人不能不加以深思啊!

一般而言,「矯正性情緒經驗」就是有治療效果的經驗,也就是可以將過往成長歷程中,極具煩惱性或傷害性、創傷性的情緒修復的生命經驗。因為矯正或修復了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種種扭曲、染污或創傷性的情緒感受,因此才能產生療癒的效果。這種具有療效的經驗,可能會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因緣際會而出現,但這種情況其實是可遇不可求;而另外一種比較積極主動的方法,則是藉由接觸輔導人員、諮商治療師等來獲得。因此從幫助個案恢復平安自在、減除煩惱痛苦的觀點來看的話,輔導人員及諮商治療師在個案的生命歷程中就可能會是關鍵性的角色。角色扮演得好,個案就有獲得療癒的可能;角色扮演得不好,個案就會繼續坐困愁城,或者反而更令其煩惱加重、創傷加深。因此,如何增長輔導或諮商治療的相關人員之專業能力,就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了。而專業能力的獲得與增長,是否必須要不斷地參加各種研習、工作坊呢?還是要優先設法提昇對生命了知的智慧呢?這恐怕也是時間有限、生命苦短的專業人員需要好好思考斟酌的一件事。

如果把一個人的煩惱、染污、痛苦及創傷等種種的情緒感受,用日常生活中看得到的事物來比喻的話,在還沒有遇到貴人、生命經驗沒有轉折之前,這一個人的狀況就會如同一個養了一缸金魚而卻又只裝有抽水馬達的水族箱一般。水族箱的馬達每天不停的轉動著,將水族箱底的水抽上來,摻雜著污穢與金魚排泄物的水在連接管內往上循流,之後流出管口而又回到水族箱內。這樣的水族箱又可以分成兩種狀況,一種是在水族箱底鋪了一層稍有厚度的細沙,另一種水族箱其箱底所鋪的,則是孔縫大小不一並且緊密扎實堆壓的碎石頭。箱底只是鋪了細沙的水族箱,常常會因為所飼養的金魚在游動的過程中,尾鰭擺動觸碰導致堆積在細沙表層的污穢物因水流飄動而四散。這種狀況下的水族箱,經常是一團溷濁而令人不忍卒睹。而鋪了碎石頭的水族箱,則因為碎石兼之縫隙的緣故,水族箱內的穢物會穿過縫隙而沈積到碎石層下方,就不容易被游動的金魚尾鰭翻攪而四處飄揚,因此這種水族箱常常是清澈明亮、賞心悅目的iv

就如同這兩種不同的水族箱一般,大多數的人在成長歷程中承受了煩惱痛苦之後,也會有這兩種類似的狀況:其中一類人的心境就像鋪沙的水族箱一般,很容易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而翻攪,因此情緒感受思惟常是亂糟糟,甚至是充滿染污邪惡而令其痛苦不堪的;而另外一類的人,其心境雖然如同鋪了碎石的水族箱,污穢都沈澱到了箱底而不容易受到翻攪(染污、創傷性的經驗其實只是因為潛抑或壓抑的心理機制而被積壓著。),但是在清澈明淨的表象之下,其實還是潛伏了很多、甚至是逐漸在累加而無法清除掉的垢穢。藉由抽水馬達而不斷循環著的水流,除了可以維持水中的含氧量而讓金魚不至於窒息死亡之外,在看似乾淨的水中,還是一直在累積著肉眼看不見的毒素病菌,時間久了也會危害到水族箱內金魚的健康與安危。即便這一些金魚可以忍受水族箱的毒素而沒有生病,但我想生活在那種環境中的金魚,應該也是會不舒服、不快樂,甚至恐怕會得憂鬱症的。乍看之下,後面這一類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煩惱痛苦,也可能不覺得有心理困擾而悠哉自得。但是,一旦這一類人遇到大的境界變動時(例如遭遇挫敗打擊或家庭社會環境動盪),他的心境就會如同被清洗工人徹底翻攪過的水族箱一般,所有的垢穢都會一一浮出碎石堆,而變得污穢難忍了。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這兩種水族箱,都只有不斷的讓水流循環,而並沒有將抽上來的水加以過濾。因此抽上來又回流的水,垢穢還是含藏在水裡面,並沒有絲毫減少,反而會隨著養殖時間累積而逐漸累加。因此,一般飼養金魚的人,除了會使用馬達抽水來讓水流循環之外,還會讓抽上來的水先經過過濾器,才會再放流回水族箱內。經過過濾這一道手續,水中的垢穢就會被濾水器攔截而無法回到水族箱內。因此只要馬達不斷的轉動,水族箱內的垢穢就會逐漸減少而讓箱內的水一直保持潔淨。藉由這一個例子的說明可以知道,未曾經歷過矯正的情緒感受思惟,儘管在平時有給予許多宣洩紓解的機會,但其效果其實是如同沒有過濾器的水族箱一般,也就只是不斷重複著同樣的過程,污水抽上來再回到水族箱依舊還是污水,本質沒有改變。「矯正性情緒經驗」就如同水族箱中的過濾器一樣,具有減少煩惱染污痛苦的作用,也因此而能讓當事者保持心靈上的清淨與自在。(待續)



  1. 《悲華經》卷5〈4 諸菩薩本授記品〉:「爾時,寶藏如來告火鬘言:『善男子!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何因緣故,名曰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是故彼界名曰忍土。」(CBETA, T03, no. 157, p. 199, c19-23)。
  2. 五濁的內容包涵了「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簡單的說劫濁是指在這種時節會有種種的大小天災人禍。煩惱濁是眾生因為習氣粗重而被諸種煩惱所繫縛糾纏。眾生濁則說明生於這種時節的眾生會習慣於造作惡業而不知懺悔。見濁則會讓眾生因為種種不如理的見解影響而增長邪見、不修善法。最後的命濁則表示這個時節的眾生都是壽命短促。由於這五種惡劣的現象,使得在這個時節投胎受生的有情生活會過得異常辛苦。
  3. 〈Eating, body and psyche——從佛教的觀點談「食」與身體、心理、精神的關係〉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077/album-2.html
  4. 其實應該還有第三種狀況,那就是既沒有鋪沙,也沒有鋪碎石頭的水族箱,那整箱水可能隨時都是溷濁而污穢不堪的。這種人應該是隨時處在心神混亂的狀態,我想沒有天生的這一纇人,但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或腦傷的人,就有可能會是如此。

    回94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如何超越快樂原則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