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May. 17 Sun. 2015
二月交換日記:公共空間裡,小孩不存在?

文/林蔚昀、諶淑婷


蔚昀:

上個月,我們聊到媽媽在公共場合餵母乳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有色眼光),我於是想到:我們的孩子,在公共場所擁有舒服的環境嗎?他們在公共空間裡是怎麼被人看待的呢?
我不知道妳的經驗如何?我在台灣帶小孩出門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緊張的。緊張公車在公車站停靠的時間不長,緊張上了車沒有位子坐,或沒有放娃娃車的空間。緊張車開太快,不知道下車的時候司機會不會等我們,讓我們慢慢下車(有幾次遇到好心司機,讓我很感動)。緊張我們會不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白眼,緊張他會不會在餐廳、咖啡廳、高鐵上太吵、打擾到別人,緊張我能不能把他管好,緊張公共場所有沒有他可以解決生理需求(想喝奶或想睡、大小便)的地方…

有時候我會憤怒,當餐廳老闆對我說:「我們空間很小,請妳不要帶孩子進來。」而當我解釋,他不會亂跑,他只是走去飲料櫃選他想喝的飲料,等下會乖乖坐好,老闆卻不想聽我說話。我憤怒,當我的小孩坐高鐵時,因為興奮而說話比較大聲,前面的人則頻頻回頭看我,以目光給我壓力。我憤怒而且無力,因為我和我的孩子被別人當成麻煩(雖然我已經很努力不要成為別人的麻煩了),而他們避免麻煩的方式,是拒絕和我們接觸(比如請我們離開,或是施加壓力,希望我們自行消音或消失)。

印象中在波蘭,我帶小孩出門也會緊張,偶爾也會憤怒,但程度比在台灣輕微。這並不是說波蘭環境就一定比台灣好,這裡也有很多機車的事,比如說擁擠的公車、非低底盤的電車(扛娃娃車上下車很累)、沒有人行道的馬路、老舊沒有電梯的樓房(或是有電梯,但是很窄很小,或是從二樓才開始!)、沒有餵奶空間和兒童廁所的餐廳及咖啡廳、不知道讓座為何物的乘客…

波蘭不是完美的,然而我在這裡真的感覺比較輕鬆。波蘭的生活步調比台灣慢、空間沒有那麼擁擠是一個原因,許多硬體設施越來越友善是另一個。還有一個原因,我想是最重要的:我遇到的大部分波蘭人都把小孩(包括他們的尖叫、大笑、哭泣、吵鬧)當成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樂意與小孩接觸、互動,以平常心面對他們可能帶來的愉悅或不便。

可能是幸運吧?我在波蘭幾乎沒有遇過因為兒子哭鬧,而被旁人指責、白眼的情況。反而是當我面對哭鬧的兒子手足無措,好幾次都是陌生人出手救了我。一次是我和兒子坐計程車,他很想睡所以一直哭,司機就拿出一個猴子布偶給他玩,讓他安靜下來。另一次是我帶兒子去看醫生,他卻不肯把嘴巴張開,正當我打算抓住他強迫他張嘴時,醫生說:「好,那我不用壓舌片,壓舌片給你玩,你自己把嘴巴打開好嗎?」令我驚訝的是,他真的打開了。還有一次,我們夫妻帶兒子坐公車,兒子鬧情緒大哭,旁邊比他大幾歲的小孩就來和他說話,逗他開心…

我很珍惜這些陌生人的善意,以及他們和我兒子的互動。這讓兒子和我看到,我們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社會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媽媽,我不必單打獨鬥,而是可以依靠、信任別人的幫助,一起把孩子帶好。
我和我兒子的教母K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抄在這裡給妳看:「小孩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表現和行為舉止。如果他只待在家裡,不去公共場所,他怎麼知道要如何在公共場所和其他人互動?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更要多接觸、多學習。一切都是要學習的啊,這是真實人生,又不是童話故事。」

是的,一切都是需要學習的。和另一個波蘭媽媽朋友M聊天,我發現波蘭也不是從開國第一天開始,就是一個對小孩友善的國家。M說,在波蘭還是共產黨執政的時期,人們覺得小孩在公共場所「應該要很乖、很安靜,最好在睡覺。」對媽媽的要求則是:「妳自己生的妳就要會自己教啊。」面對哭哭啼啼的小孩,有時候人們甚至會冷嘲熱諷:「哎喲,你怎麼哭這麼大聲啊。」 或「這麼大了還哭。」
是什麼促成了改變?原因應該很多,我想,喚起大眾對兒童權的意識、對更好環境的渴望,是一個重要的推手。克拉科夫有一個「對小孩友善的空間」(Miejsce Przyjazne Maluchom)計畫,是由民間機構、當地媒體和政府機構共同舉辦,今年已邁入第九年。每年主辦單位都會發起徵件,邀請大家推薦對小孩友善的圖書館、博物館、咖啡廳、餐廳、電影院、政府機關…然後從中選出最好的地方,頒發證書,並且在網站上宣傳。

主辦者說,當他們在2006年剛開始這個計畫時,克拉科夫就像一片兒童空間的沙漠,他們需要花很大力氣說服別人,有家長出現的地方,也要有給小孩的空間。而現在,這個計畫不僅在克拉科夫辦得有聲有色,還擴張到整個小波蘭省(克拉科夫是小波蘭省的首府),今年,他們則把重點放在「對身障兒童友善的空間」上。

這或許是我們可以嘗試的路?我相信在台灣也有很多地方對小孩是友善的,也有很多人希望小孩和大人都能在公共空間裡快快樂樂、各取所需。我們所能做的,是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地方,給予他們支持,並且告訴大家:友善的空間是可能的,而且這樣的地方越多,對小孩和大人越好。
我想妳會同意我:對小孩友善包容的空間,其實也就是對人友善包容的空間。至於友善和包容是什麼,還有如何在友善包容以及尊重每個人的界線之間取得平衡,這大概要另外寫一封信來討論了。
PS 這是「對小孩友善的空間」計畫的網站,給妳參考喔: http://www.miejsceprzyjaznemaluchom.com.pl/
蔚昀


蔚昀:

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自從兒子滿三個月後,常常被我們帶著到處去,起初是揹在身上,後來偶爾能下地爬行,現在他正蹣跚學步,有了自主意識,我們指示的方向或是停留時間不合他心意時,三秒鐘就會癱軟倒地嚎啕大哭,弄得我們尷尬又好笑,也讓我開始思考,究竟我們的孩子能不能自在、舒適的待在公共場所?
最近我身邊接連發生了三件事。首先是共學團媽媽Y揹著一歲女兒、抱著熟睡的三歲兒子上國道客運,坐了兩個座位(照客運規定,成人只需要一張車票即可帶兩名幼兒上車且都有座位),但司機算錯人頭,導致最後一位上車的乘客刷了車票卡,卻沒有位置可以坐。眾人開始發難,要Y不要取巧佔位置,不要貪圖方便給孩子錯誤身教,儘管她說出了客運規定,司機卻無動於衷,漠視眾人對她的言語羞辱,最後她含淚與兩名孩子擠在一個座位上。

第二件事,友人B揹著一歲小兒子、牽著四歲大兒子上捷運,坐位全滿,幾名乘客站立,沒人讓座,大兒子腿酸坐在車廂中央的欄杆旁,B叮囑若有人要上下車必須起身移動。車廂內一位婦人拿出ipad拍照,B質疑她並立刻拿出手機反拍,最後連同捷運警察在內,共有五名員警前來處理。那位婦人堅持B必須為了孩子席地而坐道歉,員警勸B道歉息事寧人,並開出一張「躺臥在地,屢勸不聽」的勸導單,儘管沒有任何人躺臥或是被勸導,婦人離去前,忿忿的說:「我不會讓自己的小孩那麼沒規矩。」

最後,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帶著兒子和友人C到公園散步,C去上洗手間時,我同時看顧兒子和她的一歲女兒,此時一位老婆婆帶著兩隻未繫牽繩的黃金獵犬經過,那兩隻大狗比孩子們還高大,遠遠跑過來的模樣,讓C的女兒嚇得大哭,老婆婆走近,立刻責怪怪:「你一個人怎麼可以帶兩個小孩出門!」
這三件事無論是哪一起,都讓我很不舒服,我驚訝於社會的涼薄與無禮,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群人(我不知道是多是寡),極力去阻止兒童這類未被馴服的野生動物,破壞成人世界的整齊秩序。在我們的孩子們長大,扛起那照顧這個國家的沈重負擔之前,孩子們最好假裝不存在,別在公共空間顯露出無法控制音量、無法把屁股黏在椅子上、無法控制排泄時間等幼兒天性。

帶著兒子搭乘公車或捷運時,我總是很緊繃,擔心他下一刻會突然大聲哭鬧,有那麼幾次我真的匆忙下車安撫,深怕影響到其他乘客,同時懺悔著,以前我可會翻著白眼暗想「趕快讓你的孩子安靜下來!」但親身養育孩子後,我才知道,哪位母親不願意孩子總是笑臉盈盈?不希望孩子一抱就止哭?只要能讓孩子安靜,我好幾次在笨拙的遮掩下當眾哺乳呢!
但就在我們盡力同理眾人的感受時,有多少人同理我們?

另一個問題是,到底帶著孩子的爸媽被冷眼以對,是真的妨礙到他人,還是「看起來比較好欺負」?上個月我搭乘高鐵時,車廂傳出孩子嚎啕大哭的聲音和媽媽安撫聲,鄰座中年男子毫不客氣,馬上回頭發出一聲:「嘖!」,但他後座的上班族大叔一路上都忙著打電話聊天呢!
你曾經問過我:「為什麼媽媽要表現出努力解決的誠意,小孩的哭聲才可以被人接受、被人理解、被人包容?」設法找出孩子哭鬧原因、給予安撫,媽媽已經夠心煩了,還要承受外在壓力,深怕自己成為「教育失敗的恐龍家長」,只能說,在台灣當媽媽真的好累。

近日一篇流傳於FB的網路文章這樣寫著:「媽媽不怕半夜起來八百次擠奶餵奶,媽媽不怕身上背一個十幾公斤的孩子買菜煮飯,媽媽不怕孩子發脾氣生病,媽媽不怕吃飯永遠在趕時間,媽媽不怕沒有朋友沒有自己的生活,媽媽不怕變醜變肥變黃臉婆但是媽媽怕不理解、不體諒、不設身處地冷眼旁觀。」

這篇文章轉貼率超高,但轉貼著都是生兒育女的朋友,對於未成家、未生子的人來說,生養孩子是絕對個人的事,別干擾到其他人好嗎?但很抱歉,沒有生養子女的人,搭飛機、火車、高鐵、客運、公車、捷運時,絕對有很高的機率遇到帶著嬰幼兒的母親,請不要皺眉,不要聽到哭聲、尖叫、笑聲就翻白眼,不要用足夠大的聲量批評在餐廳裡大聲說話或突然哭泣的孩子,不要只考慮著如何維護成人世界的秩序。

既然選擇搭乘大眾運輸,自然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車廂不可能是絕對安靜的場所,也不該刻意吵鬧,我們可以設法在其中找到平衡,例如「親子車廂」的設立,日本、德國、芬蘭的部分火車就設有親子車廂或兒童車廂,提供孩童搭火車時安全的遊戲空間,日前台鐵開始研議,在速度不快、人數少的支線或許可作規劃。但我實在等不及了,真希望就從捷運開始,畢竟連腳踏車都有專屬的車廂了!孩子們為何沒有?只要在地上鋪上好清潔的軟墊,擺放一些積木玩具,座椅降低、手扶橫桿增加、加強隔音設備,不太過吵鬧的音樂(很多親子餐廳的音樂吵得嚇人),就會是舒適、讓親子自在的環境,漸漸的,終有一天親子車廂的存在會如同博愛座一般自然、廣為大眾接受。

那美夢成真前,我還是先在公車與捷運上為兒子說故事、唱歌吧!儘管被身邊沒孩子的朋友取笑,被陌生人側目,但只要能安撫兒子,被當傻子又如何,當了媽媽後,沒什麼臉丟不起的……因為我是媽媽啊!
PS其實幾年前民間曾發起「我們想要友善兒童的大眾運輸空間」連署,要求在月台設立兒童遊戲區、降低購票機器高度、增設兒童廁所,雖然沒有連署成功,但內容很有意思,
附上網址讓你參考。 (網址: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07420544100) 
淑婷


淑婷:

讀著妳的信,在擔心妳的孩子,心疼妳的辛苦之餘,嘴角不免浮現一抹笑意。是啊,我完全理解妳說的。想當初我還在哺乳時(也不是那麼久以前,畢竟,我餵到兒子兩歲九個月才斷奶呢!),也是在孩子病中塞一個奶給他,讓因為發燒而煩躁不安的他吸吮我的乳頭,慢慢平靜下來,沉沉睡去,在睡眠中消化具有免疫力和營養的母乳,再次獲得打倒病毒或細菌的力氣…

和妳一樣,我也很享受餵奶的時光。不過,我一開始的哺乳之路走得並不順遂。如妳所知,我是在波蘭生產的,而且是剖腹產。手術過後,我的身體很虛弱,孤單一人躺在加護病房觀察一晚後才轉到普通病房。第二天中午丈夫帶兒子來看我,我才真正仔細看清這在我肚子裡待了九個月的小子。

剛剖腹的我,乳房中根本沒有奶水。聽丈夫說,助產士晚一點會來教我如何哺乳,但是不確定什麼時候來。「在那之前,我們就先給他喝配方奶好了,護士早上也是給他喝這個。」「配方奶?可是我想給他餵全母乳啊,喝了配方奶不是就不想喝母乳了?」「但是妳昨天晚上在加護病房不能餵奶…」

雖然心裡不太舒坦,我還是接過了丈夫遞來的配方奶。「這怎麼是冷的?是不是要熱一下?哪裡可以熱?」「不用,護士說直接喝,室溫就好。」「室溫?現在是十二月啊!屋子裡也沒多暖!你確定新生兒可以喝這種東西嗎?」

抱著一肚子的疑惑和不滿,我終於等到了助產士,迫不及待詢問她關於哺乳的種種。得到的答案是:是的,配方奶不用加熱,直接打開包裝就可飲用。孩子要三小時餵一次,如果母乳不夠,就要喝配方奶,因為妳總不能讓小孩餓著吧?如果他餓,就會沒力氣哭,之後會越來越餓,就更沒力氣哭…

雖然不太同意助產士的說法,但是新手媽媽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問、其他人可以靠(我爸媽正在坐飛機來波蘭的途中),只好暫時接受了這樣的安排。三天後出院,附近診所的助產士來家裡教導我們新生兒照顧的大小事(波蘭有助產士居家照顧,去申請就有)。助產士人很不錯,也很專業,但是在哺乳方面,也是抱著「母乳不夠就要餵配方奶啊,不然體重怎麼增加」的觀念,甚至還拿出一個秤,告訴我們:「你們可以量量他一餐吃了多少母乳,不用每餐量啦,偶爾量就好…」

用肚臍想也知道,緊張兮兮的新手父母當然是每餐量、每餐崩潰、每餐口角不斷…活在高壓和睡眠不足中的媽媽(我們超白癡的,每天半夜還真的設鬧鐘,把一出生就睡過夜的兒子狠心挖起來每三個小時餵一次!),奶水依然不足,於是更加依賴配方奶,乳房缺乏刺激,製造的奶水就更少,如此無限惡性循環…一直要到兒子四五個月大,開始吃食物泥,我們才脫離了配方奶,走上母乳加食物泥的康莊大道。

和妳寫這些不是想抱怨,只是想說:在國外當母乳媽媽,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啊。波蘭這幾年雖然大力推廣母乳,但是仍有許多舊有的觀念和習慣要破除,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妳提到的在公共場合哺乳的問題也是其中之一。我很幸運,我在火車、公園、餐廳、飛機上餵奶,從來沒有人對我說過什麼。但是一個波蘭朋友告訴我,她的朋友在大賣場餵奶,保全竟然走過來叫她去廁所餵。

「年幼時曾那麼渴求母乳慰藉的人們,為何在許多年後會對哺乳行為感到害羞或不悅呢?」妳問的問題我也百思不解。幾年前,波蘭一個推廣母乳的基金會Mleko Mamy(這名字一語雙關,同時有「我們有母乳」及「媽媽的乳汁」的意思)辦了一個攝影徵稿的活動,打算在華沙地鐵展出母親哺乳的照片。展覽開幕前一周,地鐵通知主辦單位要撤展,因為不想傷害宗教情感。這件事在當時引起廣泛討論,媽媽們帶著小孩到地鐵哺乳,以示抗議,後來,這個展覽轉到華沙大學圖書館展出。

我看過那些華沙地鐵不願展覽的照片,每張都很美、很自然,照片裡的媽媽和寶寶都看起來好幸福,我也相信他們真的很幸福。希望,有一天這樣的幸福可以公開攤在陽光下,不需要受到任何人的質疑和指責,不管是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PS 這是文中提到的Mleko Mamy母乳基金會,
往下拉可以看到母親哺乳的攝影作品 http://mlekomamy.pl/index.php?page=alias-7

蔚昀


參考文獻


回131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二月交換日記:公共空間裡,小孩不存在?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