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DEC. 19 Mon 2011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三十)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前一篇文章中所舉的盲人乞丐故事的例子,如果再去細究之所以能感動人心以及為何會產生效果的原因時,可以知道簡單的故事情節中其實涉及到了語言表達的兩個層面:第一層是故事本身表顯的情節內容,這個部分是故事的創作者以理性客觀敘述的方式說給讀者聽的話。這一層的語言表達就其本質而言,其實就是作者刻意經營出來的人際互動,也是作者精心架構以影響讀者的文字內容。第二個層次則牽涉到了故事中的盲人乞者、善心的女子與路人這三者,藉由三種角色人物彼此的對話與互動所呈現的心念交流歷程。「今天的雲彩很漂亮,只可惜我看不見」是善心女子為盲人乞者所修改的文字內容,也是這一位善心女子其內心想法的具體呈現。她認為這樣子的表達方式,可以打動路過的行人,可以讓路過的行人在看到之後被感動而對乞者布施,因此才會寫出如此的語句(這一位女子為何會有這種智慧而能想到這一點呢?)。而這一句話,也是後續經過的路人所看到,並且會認定是盲人乞者自己所書寫表達出來的心聲。路過的行人就在這種認知所形成的脈絡中,配合上文字本身所隱含的感性訊息等條件,因此而作出了布施的善行(女子的策略顯然是成功了!)。

在故事情節進行的過程當中,作者並沒有特意地描述眾多路人經過盲人乞者身旁時,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情緒、感受或想法,反而是藉由敘述他們所作出來的一個動作──丟硬幣到碗裡──來顯示路人們的知情意到底是如何的狀態。這樣的表達方式,只要是理解能力不太差的人,在讀完後應該都可以體會到一件事情:路人是因為被牌子上所寫的文字所感動,才會掏錢出來幫助這一位乞者。在這整件事情進行的過程中,不管是路人讀完牌子上的文字內容所形成的理解,抑或是看故事的讀者對路人為何會願意掏錢出來布施給乞者這一件事情的理解,這些理解其實都是以「盡在不言中」的歷程在進行著,也就是說,是一種不經過思惟而幾乎是在一瞬間就直接完成感受的心理歷程。而作者則是在絲毫不著力,也不費力搬出大道理來說服他人的過程當中,讓這種心理歷程如同火就燥、水就溼一般自然的流注,順理成章而毫無阻礙。

從心識運作的觀點而言,善用這種「不經過思惟而直接感受」的心理歷程來達成溝通、影響與改變的目標,其效果是最好的。這種的心理運作方式正符合了弗洛伊德所提出來潛意識運作的「享樂原則」,也是意根末那識的習氣運作之展現。正因為這種方式的效果是如此的有效率,因此日常生活中出現在媒體上的產品廣告,也都脫離了以往「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手法,轉而使用給予閱聽者一個強烈的品牌印象之方式,以此來達到宣傳的效果。而從廣告的訴求方式與廣告手法的演變,心思敏銳的人應該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實:正因為這種方法比較有效,因此才會有這麼多的廣告宣傳公司競相採用。事實上,這種廣告手法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為運用了每個人在訊息接收與解讀時,心識運作之習氣特質。只是拍攝廣告的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依經驗法則而沿用了下來1

說出來的一句話語,其實是可以函蓋「顯、隱」兩個層面的概念,只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對話,除非是別有用心,不太會把說話與聽話弄得那麼複雜。也就是說,一般人是不太可能會在其日常生活的對話中,去注意或運用到這兩種層面的概念。但我認為作為一位諮商治療師,如果能瞭解這個道理並加以運用,對其實務工作應該會很有幫助的。在這個故事中的情節之所以會如此架構,這是作者本人的人生觀之體現,也是善於寫作、善於說故事的人常會使用來影響讀者的技巧(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可能會自然地出現類似的情節內容)。故事中的善心女子可以說就是故事作者的化身,現實生活中編寫故事的作者進入了故事中成為那一位善心女子,以故事中人物的方式將其想要傳達的理念,寫成了盲人乞者那一塊板子上的文字。板子上所書寫的文字,就其表顯的內容與動機而言,所要觸動的對象是故事中會經過盲人乞者身旁的路人;然而寫出這麼一則故事的作者,其隱藏在故事背後的真正動機,則是意圖觸動有機會閱讀到這一則故事的讀者們。

因此這則故事中的路人,其實就是會閱讀到故事的讀者們,其內心想法感受所投射認同的虛擬客體。而故事中行布施作為的路人之善心作為,則又會被這一些閱讀到故事情節的讀者們,藉由受到感動的過程而認同,進而內化了此一善行。說故事的作者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完成了影響他人觀念甚至是改變他人作為的工作。說故事所能產生的這種影響力,其實是一種在不知不覺中投射並予以認同的心理歷程,亦是在閱聽的讀者思惟了別層面之外進行的。換個方式說,這些歷程就是在潛藏的心識層面運作的,因此會跳過意識心的分別判斷,而直接以每個人天生所具有的習慣性運作。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盲人乞者故事中所呈現出來語言文字之兩層概念,都具有感動他人的力量,都可以讓故事中的路人或者是現實生活中的讀者受到感動;但是藉由不同的管道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文字,其能產生的影響力卻是有不同差別的。如果能瞭解人類心識運作過程的細微內涵,或者說能對第七識末那與意識心和合運作時的差異內涵具有正確知見的話2,那要談到解讀一個人的潛藏心思,或者是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乃至要減輕去除其煩惱痛苦,才有可能成辦的。

由以上的說明,讀者們應該可以瞭解,潛藏而隱微的心識其所具有的習慣性,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或言行舉止中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這一種現象,精神分析始祖弗洛伊德注意到了,也因此而寫出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這一本著作,說明日常生活中的口誤、筆誤、說溜嘴等表現,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無心,而是當事者不太願意透露的真心話3。另外一位西方學者Timothy D.Wilson則更進一步的提出了Adaptive Unconscious(適應性潛意識)4這個概念,強調隱微的心識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直都在發揮影響力的。對弗洛伊德而言,這一個隱微的心識是神秘、黑暗而不可捉摸的;總是躲在幕後讓一個人煩惱痛苦或者支使著人們去做出難以啟齒的陋行。威爾森博士則認為「潛意識並不特別邪惡,也不那麼靈性,而是幫助我們掌握每天的生活,除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還在重要的人生決策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5。而從真實佛法對心識運作的理解來談這一個隱微的心識,其功能作用不僅函蓋了弗洛伊德與威爾森博士之所知與理解,其實是連在日常生活的走路、吃飯、穿衣、刷牙、洗臉等不涉及內心動力、也不涉及人際互動相處或問題解決的煩惱中,都占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甚至在這一些生活作息中,這一個隱微心識的習慣性,也是毫不隱藏的、大剌剌的在發揮著影響力,甚至是讓眾人因此而煩惱不已的。

以上所提到的這一些現象,其實已經有不少學者在作研究,並將其稱為“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6,而能讓這種心理歷程實現的主體,則被稱為“unconscious mind”7。由這一些資料內容我們可以瞭解,能否善加運用這一個外於意識心而運作的隱微心識其所具有的能力,才是溝通與說服能否得力的重要因素,也應該是諮商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說明了這麼多之後,再回到之前文章中所提出來的問題,出現於諮商會談情境中的日常生活閒聊,真的與諮商治療無關嗎?或者應該換個方式來說,出現在諮商治療情境中的任何話語,或者是出現於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話語,是否有我們的隱微心識在其背後運作呢?是否有每個人能見聞覺知的意識心與隱微運作的心識(也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意根末那識),共同和合的運作呢?

諮商治療本身其實是一種溝通、說服與改變的過程,對某些人而言,他們相信說服可以透過認知學派的說理來達成;而另外則有某些人,信仰說服唯有透過精神分析的詮釋才能進行。不管是說理也好,詮解也好,這樣的說服其實很容易停留於意識與邏輯層面,也因此就常會使得溝通說服曠日廢時甚至是失敗。而表達性的治療策略,例如沙遊治療、藝術治療等,則是非邏輯、超越於意識層面的,因此往往會有令人驚豔的成效。一般人的認知中相信,非言語溝通的治療模式比較容易看到成效,但卻不容易學習也較難體會。這種觀點基本上並沒有錯,但也不全然正確,因為除了這一些表達性的方式之外,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也是可以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進行的,只是這個部分就必須留待之後的文章中來說明了。



  1. 這個現象在不同領域其實有許多相關的探討,例如在〈The 7 Secrets Of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這一篇文章中提到:“The key secret of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s that it almost all happens at an unconscious level.That means that people are forming opinions about what you say without really knowing the reason why.Most people plan communication consciously and logically and that’s a big reason why most communication doesn’t work.So, if you know what works unconsciously, you can make your communication so much more effective. ”由文章內容也可以知道,這種有效的溝通正是跳過意識心而運用隱微心識特質所產生的效果。(http://www.mindpowermarketing.com/7-secrets-unconscious-communication/

  2. 關於這一部份,有心的讀者可以參閱唯識學相關的經論。只是佛教經論內容古樸簡潔而不易理解其真實意涵,建議參閱現代善知識以白話文解說之相關書籍。推薦書單如下:《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識蘊真義》、《心經密意

  3.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7590,參看網頁之內容簡介部分:「本書是弗洛伊德用動力心理學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從分析人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常見的遺忘、口誤、筆誤、失誤行為等現象入手、挖掘了潛意識過程對人的行為的制約性,說明了潛意識活動對潛意識的壓抑,不僅存在於變態心理當中,而且廣泛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當中,由此提供了精神決定論的思想,認為人的心理行為的千變萬化,都有其原因,即內在的、深層的、潛意識的精神決定因素。」

  4. 佛洛伊德的近視眼-適應性潛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張老師出版社,台北,2006

  5.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1922,參看網頁之內容簡介部分。但是在人生決策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其實並不是這一個隱微的心識,而是我們的意識心。因為只有意識心具足「欲、勝解、念、定、慧」這五種別境心所法,也才有能力從日常生活中學習及累積經驗與智慧,因此才能說服固執的末那改變其心意,而得以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定。

  6.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unintention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at often occur on a subconscious level. That is to say that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 is always unintentional, and the people who transmit communication in such a manner are often unaware that they are doing so. Unconscious communication may be interpersonal or intrapersonal. It may also be verbal or nonverbal.”http://www.wisegeek.com/what-is-unconscious-communication.htm

  7. “The unconscious mind might be defined as that part of the mind which gives rise to a collection of mental phenomena that manifest in a person's mind but which the person is not aware of at the time of their occurrence. These phenomena include unconscious feelings, unconscious or automatic skills, unnoticed perceptions, unconscious thoughts, unconscious habits and automatic reactions, complexes, hidden phobias and concealed desires.”http://en.wikipedia.org/wiki/Unconscious_mind



    回91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禁錮中的靈魂--「鋼琴教師」(The Piano Teacher) 觀後感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