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May. 15 Tue 2012
日常生活心識學——一位學佛人的生活隨筆(三十五)

陳政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染污性經驗(包括情緒、想法等)的去除,或者防範染污性經驗的增長,要瞭解其背後的道理,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只要有因緣聽聞心識如何運作的正確道理,再加上當事人自己的身體力行,一定會有效果的。心識運作的道理不難瞭解,但是要能產生真正的作用,則必須要確實相信並願意依正確的方法去實踐,這才是困難之所在。而另一方面,關於創傷性經驗的修復彌補這個部分,就有很高的困難度了,因為創傷性經驗的修復彌補,所涉及的是令一般人更難以相信的道理,因此也就不容易被心理專業人員所認同。從佛教的生命觀點來說,染污性經驗的累積與自己日常生活作息中的習慣性有關,這個部分所牽涉的其實也就是佛教修行人所謂的「習氣」或「性障」的問題,而習氣或性障其實就是引生日常生活中煩惱的重要原因。從佛教的生命觀點來說,習氣雖然是無量劫以來的過去世所積累的習慣性,看似是陳年積垢,不易清除;但是在習氣的對治上,只要當事者願意依照正確的方法確實執行,還是可以看得到效果的。而從事相上來說,對治習氣的修持未必要涉及到對輪迴與因果等佛教生命觀基本理念之信受(當然,如果根本就否認、抵死不信的話,是很難有效果的);但是創傷性經驗之修復彌補,就得涉及到對佛教生命觀之信受奉持,否則的話,幾乎是不可能有真實效果的。

前面文章曾舉例談過清除或減少染污性經驗的問題,這一個部分所涉及的原理,以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就是一種行為制約。或者應該說,習慣之所以能被改變,包括好的習慣之建立,與壞的習慣之減少,是制約所生的結果,是可以運用行為改變的技術來達成目的的。而心理學上所理解的行為制約,不管是古典制約的改變生理反應或條件制約的改變行為模式,其根本的原理就是佛教生命觀所探討的「現行熏種子、種子起現行」的道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種種身行、口行及意行,在完成的當下都會在其八識心田中留下記錄,也就是會熏習成為種子而被執持收藏的;而被執藏的這些種子,遇到適當的因緣條件時,又會讓有情表現出相對應的身行、口行與意行。

有情眾生(包括人類在內)的種種行,例如身行、口行及意行等,都有其相對應的種子,當種子的功能表現出來,就會出現身行、口行或意行而可以被觀察或覺察到。舉例來說,譬如身口意三行會造作的身口意三業中,有十善業與十惡業。十善業是與十惡業相對的,只要不造作十種惡業,就是十種善業。這十種惡業包括了:身業的殺人、盜取、邪淫;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以及意業的貪、瞋、癡三種心行。持五戒又造作十善業的人,所造做的善業功德就會被熏習成為種子而被第八識執藏。持五戒又造十善業的人,未來世是可以依憑其所造作的善業福德,而選擇往生到欲界天享樂的。但是如果他不想在下一世就立即到天界享福,這樣的福德就會被一直保留著而不會隨著生命的流轉消逝磨滅的。等到未來的某一世,這一位造作善業的人想往生天界時,就具備了充足的資格而不用擔心無法往生的。欲界天其實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天堂,天堂這種境界對修學真實佛法的人而言,並不會想去求取,因為只會讓自己耽於五欲之樂而忘了道業修行;但對處於生老病死輪迴之苦的世間凡夫來說,天堂卻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境界,也是很多人一生追求關心的課題。因此有心於此的人,該如何在這一世去累積個人未來往生天堂的福德資糧,是有必要加以深思與分辨的。

當一個人一直重複某種作為,譬如喜歡惡口罵人,這一類的惡業種子就會不斷的被熏習,而使得惡口這種惡業的勢力逐漸增長。長期下來的結果,會導致這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動不動就愛惡口罵人,甚至會變得自動化、不需要經過思考就會直接表現出來。當這個人養成了這種習慣之後,其所造成的影響就是容易與他人結惡因緣,大家看到他就想閃得遠遠地,自然就交不到朋友了。除此之外,另一個自己要面對的問題則是,如果這一個人想要改掉自己惡口的習慣,也會相當困難。因為惡口的種子已經因為經常熏習的緣故而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因此就很難改變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也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某些習慣很不好,也發誓要痛改前非,但往往都會落空的緣故。

種子是有功能作用的,因此當同一種子的勢力累積到一個程度,再遇到適當的機緣時,就會表現出相對應的作為來。在這過程中,勢力強的功能作用就會比勢力弱的容易表現出來,但也相對的因此而在其表現出來的過程中更難去壓制。而當不同性質的種子遇到因緣起現行時,勢力強的會優先表現;等到勢力強的種子現起完成之後,勢力較弱的種子才會繼而起現行,而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是隨處可見的。例如有些男女在相戀時,感情進展如同天雷勾動地火般,火速的結了婚;但婚後沒多久則又因經常爭吵而成了怨偶並且離婚,甚至有更惡劣的成為冤家仇人。這種情況也是因為善緣種子先現行而表現出恩愛,等到善緣果報報盡時就換惡因緣種子現起而互相仇視了。這種現象隨時可見,但心理學所能解釋的也只是表面的恩怨情仇現象,是無法推究到其根本原因的。心理學家從經驗與觀察的過程知道,運用一再出現的刺激就可以達到改變的效果;但心理學家卻無法具體的指出,在這制約的過程中,意識心與潛意識究竟各扮演了什麼角色。因此心理學對於心識運作的瞭解,可以說只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佛教生命觀則是具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兩者似乎是一樣,都知道如何作才能改變,但其實從探究真理的觀點而言,兩者是天差地別的。

在佛教經典中所談到的「種子」這一個概念,可能會讓一般人誤解,會誤以為「種子」是一個一個而可以計數的;但是「種子」的真實意涵是「功能差別」,可以相似於心理學上所涉及的「記憶」或「作用功能」等現象,其實就是一種具有功能作用的勢力,因此是不應該將其量化來描述的。在心理學的實務上,不會有人是以一個或一塊等數量來描述「記憶」或「功能作用」的,而應該是將各種作用能力以其所產生的不同效果來作分類而描述,因此這也就是功能「差別」的意思。「種子」是功能差別,而之所以會以種子一詞來形容,其實是取其能被執持,以及遇到適合的條件,可以如同世間植物種子般生根發芽甚至開花結果,有其功能作用的現象而命名i。「種子」既然是功能差別,那麼就一定有種種不同功能作用的種子存在,這些不同的功能作用可以在遇到適當的因緣時現起,而讓其表現出來。或許有人會生起一個想法,這一些遇緣而能現行起作用的種子有多少呢?在《解深密經》卷1〈3 心意識相品〉經文中說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ii」。在第八識(八識心田)中所執藏,遇到適當的因緣而能現行的種子是無窮無盡,如同瀑流般川流不息而不可計量的。「種子」是功能作用,與世間現象上的花果種子有所不同。世間現象上植物的種子,就是一個一個的獨立存在;即使是同一類的種子,也是有其各自的獨立性,而無法匯聚成共同的勢力。譬如一顆菜種子長成一株青菜,而一百顆菜種子種在一起,就長出一百株青菜。這一百株青菜與一株青菜只有數量的差別,無法形成功能上的差別;但是諸法的種子,因為熏習或淨除而有增加或減少的過程中,其實是有功能作用勢力強弱上的不同的。而這種表現出來的勢力強弱現象,就成了一般人所說的習慣性,也是心理學家所說的氣質或人格特質,而在佛教生命觀中則說是一種習氣。

習氣是與生具有的,更確切的說,習氣是從無量劫以來的過去世一路帶過來的。小嬰兒在還沒出生前,比較沒有機會表現出其習氣,但也有在媽媽肚子裡就不安份,拼命動個不停、踢個不停的胎兒,這也是一種習氣。而在出生後被心理學家觀察到的氣質,其實就是習氣現象。甚至精神分析大師克萊因從觀察母嬰互動所推論出的潛意識幻想,相信小嬰兒空白的腦袋瓜背後,有著複雜的恩怨情仇劇碼在其潛意識中上演著,並且主導著嬰兒與母親以及其他人之間複雜的客體關係。這樣的隱微心理功能,所企圖探究的其實正是習氣現象,是因為種子起現行所產生的作用。而這種功能作用是隨著生活經驗與被照顧經驗所接觸到的刺激不同,而會引發不同類別的種子起現行,導致嬰兒與母親或其他第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出現不同的變化。事實上,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克萊因的潛意識幻想,看弗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其實都有佛教心識運作的影子存在,也因此讓我相信,他們之所以能提出這種傾向於佛教生命觀點的心理學理論,其實應該也是一種習氣使然所致。

這意思是說,我認為這三位精神分析界的大師,在他們的過去世中(不一定是上一世),應該也曾經是佛教徒,也聽聞過佛教生命觀點的心識運作道理。在他們還是佛教徒的那個年代,因為聽聞過這個道理,並且認同了這一些知見而使得這些知見熏習成了種子儲存在八識心田中,隨著生命流轉而一直帶到這一世來。因此雖然在這一世成了無神論者或者是非佛教徒,但是在觸及到隱微心識運作的道理時,過去世所熏習的種子,其功能作用的勢力依然還是現起運作,而使得他們提出了有沾到心識運作真實道理的邊,但卻又被西方學術思惟扭曲其實質的心理學理論。這一現象在我之前所發表的文章中也談論過:伊底帕斯情結、潛意識幻想與集體潛意識等觀點,如果要成為在未來可被驗證的真實,而不只是理論臆測的話,只有在承認佛教生命觀點為真實的情況下,才有實現的可能。也就是說,精神分析的擁護者如果要讓精神分析理論發揚光大,應該要以佛教唯識學作為修正其理論的基礎,並依唯識學的知見來理解隱微心識的功能與作用,而不是附麗於西方科學的光影自我沈醉。這種向西方科學投靠而企圖自救的行徑,我深信只是自掘墳墓自我埋葬罷了,是不可能帶領精神分析突破被實證科學圍剿的重圍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讓讀者們瞭解習氣所能產生的影響力。過去世所熏習的習氣如果比較良善,出生後就會性情敦厚,也必較願意學習自我克制而能溫文儒雅知書達禮,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較多良善的作為;但如果過去世所熏習的是比較不好、惡劣的習氣,那麼可能出生後就是個磨娘精,而長大之後就成為一個衝動暴躁、愛發脾氣的人,甚至是壞事幹盡的惡人。在一般人的觀念中,總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正確的道理。雖然這個觀點大致上是正確的,但是也不盡然如此。假設有一匹白布或淡色的布,將其放到深色顏料的染缸中浸泡,或許顏料可以將布的顏色改變;但如果是將一片塗上油漆的塑膠片放進顏料染缸內,恐怕經過再久時間的浸泡,塑膠片的顏色還是改變不了的,頂多只是沾染上少分顏料在上面罷了。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說,習氣不深的狀況下改變還算容易,就如同白布或淺色布要將其染色;但是深重習氣的改變,就如同塑膠片要染成其他顏色一般,雖然不是毫無可能,但卻是困難重重的。另外在台灣的民俗中,小兒滿週歲時會有「抓周」iii的習俗,據此來預測其未來的行業,其所運用的其實也正是習氣展現的道理。由此可見,一般人在其長久生活經驗的累積中,其實都知道存在有這種現象,只是大多數的人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的道理罷了。


  1. (CBETA, T16, no. 676, p. 692, c22-23)

  2. 《中阿含經》卷16〈1 王相應品〉:「蜱肆!猶如種子不碎不壞,不剖不坼,非風非日,非水中傷,秋時好藏。若彼居士深耕良田,極治地已,隨時下種,雨澤適者,於蜱肆意云何,彼種可得生增長不?」(CBETA, T01, no. 26, p. 531, c14-18)。

  3. 「嬰兒出生屆滿一年,一般人都會替小孩「做週歲」(或稱試週之禮),古時嬰兒外婆家會送來長衫、馬掛、碗帽或金手鍊、金腳鍊等賀禮,今日則改送現代衣物或金戒指以作慶賀。家中也要準備牲醴來祭告祖先,祈求列祖列宗庇祐,使孩子能平安長大。親朋好友也會親臨送禮道賀,而家人常會以紅龜粿來回饋諸親友。祭告祖先完畢後,便會進行「抓周」儀式,它是一種傳統的生命禮俗。家長會把事先準備好12到14種物品,像筆、墨、書畫、印章、雞腿、尺、算盤、秤、銀、蔥、蒜、田土、包木……等放入米篩中,再把孩子放到米篩中央,讓孩子自行去抓取篩中的物品,以此來研判或預測他未來的命運及性向的偏好。」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517

回96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驚蟄卷(5之1)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