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Oct. 25 Fri. 2013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立夏卷(5之3)

文/陳政雄醫師、這一團的老師們

陳醫師:好,那問題是,這麼做對這個孩子到底有什麼幫助?事情還不是一樣僵在那邊,等於沒有處理。
F 老師:可是我不懂為什麼我們要跳出來幫孩子為偷竊這件事情道歉,因為聽起來…
陳醫師: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孩子變好對不對?(F老師:嗯!)這是你的目的嗎?(F老師:嗯!)那如果你去幫媽媽做這件事情,可以讓孩子變好,你要不要做?
F 老師: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帶著…我們幫他…我不太理解說…
陳醫師:這就要先談一件事,就是你帶他去道歉到底有沒有好處?
F 老師:我猜應該有!可是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媽媽還可以這樣打電話來學校,變成好像是帶孩子去道歉是學校的責任1
V 老師:啊,她就怪怪的啊。
陳醫師:她媽媽就是這樣子嘛。
T 老師:媽媽就是有狀況,所以我們才評估說如果媽媽一起去,其實對這個孩子來講,反而是更…
陳醫師:而且如果媽媽…你帶著媽媽一起去道歉,她一路上一直罵這個孩子:「你這個死小孩,你就是這樣,怎麼講都講不聽」,那你認為還要媽媽一起去嗎?媽媽一直在罵他,罵得他很沒有自尊,你要不要讓媽媽一起去?
C 老師:所以也沒有辦法說你們老師,以及媽媽加小孩,然後三方一起去?
T 老師:其實我有跟輔導組長談過這件事情,因為我覺得我們不可能…如果在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長時間就是都是我們一直去幫他處理。我跟輔導組長講,但輔導組長他覺得,因為媽媽每次打電話來就是抱怨,就是…因為輔導組長跟我們輔導室…其實每一個人都接過媽媽電話,媽媽的口氣是有點落井下石,有點是覺得他又在做這件事情,媽媽她反而是很高興的,你知道嗎?
F老師:意思就是說連你們老師都沒有用呀。
C 老師:我可以理解這個家長,因為我之前也有遇到投訴1999的家長,他就是要證明說,你看我的小孩就是這麼壞,讓大家覺得你看到一群人出來幫忙,所以我教不好是…
陳醫師:你到現在還很生氣!
C 老師:等一下又哭出來2
T 老師:就像C老師說的,這個媽媽就是有這個狀態,她就是每次孩子一拿東西,她就是會打電話來,然後去抱怨孩子…
陳醫師:所以這個就是現實嘛,你們在輔導工作上會遇到的現實…
V 老師:應該要放棄這個媽媽。
陳醫師:家長能夠配合的很少(T老師:對呀),家長有概念的也很少(T老師:對呀),所以你幾乎是要處理孩子的問題,又要處理家庭的問題,這個是現實,對不對?
PS老師:媽媽站在這個位置的好處是什麼?
T 老師:媽媽很輕鬆,因為她只要打電話來,然後就要別人幫她處理孩子的問題。她很輕鬆,而且她可以繼續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個好媽媽。
V 老師:沒有吧?
T 老師:真的,她有病呀,等一下我要補充,她有病。
陳醫師:她就是要他人覺得學校沒有把孩子教好,孩子才會去偷東西(T老師:嗯,是這樣嗎?)。所以老師應該要負起這個責任(F老師:對呀,對呀),不是媽媽的管教有問題。
PS老師:所以媽媽的好處是她可以推卸管教責任…
陳醫師:這個叫做駝鳥管教,她只要把頭藏起來,她就天下太平沒事了。
F 老師:所以學校去幫只是加重她躲起來3
陳醫師:NO,NO,NO,你這樣子想你不幫,反而媽媽也不會出來。現在既然她頭都埋進去了,她也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你幫不幫,她都不管,你不幫,反而孩子更糟糕。但問題就是說,你要怎麼去做而又不會讓媽媽置身事外,(T老師:對呀)這個比較是重點。所以你還是可以去幫這個孩子,比如說帶著他去道歉,這個還是可以做,但是你要跟媽媽做一些約定,你要把媽媽納進來成為處理對象的一員,你要跟她去做約定。我們可以幫忙做某些事情,但是你要要求媽媽,在他偷東西,又發生偷東西的事情的時候,不能夠去罵他,不能夠用那種很傷人自尊的話語又去落井下石罵這個孩子,這是你們可以跟媽媽要求約定,希望媽媽能夠做到,這樣你才有可能去幫這個孩子。如果媽媽希望你們幫忙把責任扛起來,你可以相對的要求媽媽在家裡要做到約定,不能夠又去這樣子去罵孩子…
CH老師:這要怎麼跟媽媽說呢?
陳醫師:這當然不可能很快做到,就像你要輔導一個孩子,你不可能只跟他講一次他就能改變一樣。你要不斷的去跟媽媽溝通這一點,讓媽媽盡量去做到,這個就是我們開始要對媽媽做介入。你如果只是去幫這個孩子把事情善後,媽媽什麼是都沒有做的話,媽媽還是會繼續在背後落井下石,繼續扯後腿。當然這個部分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即使這個孩子沒有因為偷東西被罵,他平常就會被罵得很慘。
陳醫師:平常媽媽會有很多機會去傷害這孩子的自尊(T老師:對啊!),那個部分其實是這個孩子會去偷竊更大的原因所在。可是你只能夠一點一點的從她欠你的那個地方來要求她。今天你幫媽媽陪他去跟商家道歉,媽媽就欠你啊!
T老師:媽媽並不覺得欠喔!
陳醫師:你可以讓她知道「你欠我」。
F老師:所以我們需要讓她知道,就是我帶他去…
陳醫師:就是「我可以幫你帶著你的孩子去道歉,但是我希望怎麼樣怎麼樣」。你也不用講說:「媽媽你欠我喔!」你只要跟她說我幫妳帶孩子去道歉。
PS老師:萬一這個媽媽說我不用你幫我,我根本就不打算去道歉啊!
陳醫師:那如果這個媽媽這麼狡猾的話,你只好另外再去想辦法了4
PS老師:目前以這個案例來說,商家沒發現嘛,那媽媽就認為說「你看吧,他就是這樣的人。」
陳醫師:那你只能試著說「我們可能要把這個事情去跟商家講,那萬一店家要告他,我們就不曉得該怎麼做了」,再看看媽媽會不會在意。如果媽媽對他會有事情都不在意…
T老師:我在意啊~~
CH老師:嗯~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媽媽,她到底是用甚麼樣的眼光在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眼光?
陳醫師:之前T老師應該有提過,我想大家應該已經忘了她的背景了。
T 老師:這個媽媽她小的時候….她的出生其實是非婚生狀況,因為那個年代較為封閉,所以媽媽不得已才嫁給這個爸爸。然後嫁給爸爸之後,就是在孩子媽媽還小的時候,也曾經遭受爸爸的家暴,被虐待過,童年不太愉快。可是爸爸後來離家了,所以就是變成個案的媽媽小時候跟她的媽媽相依為命。個案媽媽的成長過程非常的辛苦,因為個案媽媽的媽媽,其經濟狀況非常的不好,所以其實她們的成長過程是非常的辛苦。雖然個案媽媽現在已經結了婚,但還是會給娘家錢。她的收入假設說有5萬元,3萬元要給娘家媽媽,2萬元是她跟孩子的生活費。
陳醫師:這個孩子的媽媽,她婚姻也不順利,是不是?
T 老師:對,這個我還沒講到,就是…這個圖你們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啦,就是其實這個孩子,他的媽媽其實是他爸爸再婚的對象。
V老師:外遇跟再婚不一樣耶。
T老師:對,她媽媽現在的婚姻,其實他媽媽曾經也是人家的小三啦。
陳醫師:爸爸的小三?
T 老師:對,可是後來就是扶正的嘛,然後就結了婚。可是,媽媽後來就是可能因為爸爸的狀況問題,然後她嫁的家庭又是比較傳統的,夫家就覺得你這個女人沒有用啊,就是家裡管不好,男人又管不住,可能就是跑到內地然後又外遇啊,然後做生意也做不起來啊。反正就是很多的責任都放在媽媽身上,而這個媽媽在夫家也是沒有地位的。
陳醫師:那爸爸不跟他媽媽住的原因是甚麼?
T老師:因為他們常常為了錢,為了外遇會有爭吵。
F老師:那爸爸還有另外一個小四喔。
T老師:對。
陳醫師:重點是,媽媽跟孩子一起同住多久了?就是她們夫妻分開,她帶個案兩個人住在一起的時間有多久。
T老師:我描述一下她的家,她家是獨棟的,爸爸媽媽與他住不同樓層,外勞住另一個房間,一樓是大客廳。然後小朋友是跟我說,他不可以到樓上她媽媽的房間,所以其實他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人睡的,不然就是小的時候有外勞可以照顧。
陳醫師:樓上是爸爸媽媽的房間,那爸爸是很少回來,還是一直都沒有回來?
T老師:嗯~就三年級的時候,大概一個月會回來一次。然後只要一回來就是跟媽媽會有金錢上的衝突。
陳醫師:那那棟房子是誰的?
T老師:就是我寫說她們結婚初期其實經濟狀況還不錯,爸爸手上還有錢,所以就買現在的房子。
V老師:誰的名字?
T老師:好問題~我其實沒有問那麼仔細。
陳醫師:那他們有貸款嗎?
T老師:沒有,因為那時候有錢。可是媽媽現在主要經濟壓力就是她還要照顧娘家,然後她又要養小孩,然後老公又不定時回來。
陳醫師:所以她現在是寄人籬下。
T老師:對,而且娘家經濟狀況不好…
陳醫師:她媽媽都沒有考慮另外找工作嗎?
V老師:醫生,5萬元的工作不好找。
陳醫師:那這個工作看來是因為她們的婚姻關係才能夠維持啊。
F 老師:可是那個工作在某種程度,也是可以把她先生看住的一種選擇。(陳醫師:你覺得是這樣子嗎?)重點是她媽媽在那邊工作會不會痛苦啊?
陳醫師:如果是你,你是他媽媽,你在那邊工作你會不會痛苦?
F 老師:我會痛苦,但我不會想走耶,(V老師:為什麼?)因為那是我跟我先生還有關係的方式。
V老師:可是那要有一個預設,是她想要跟她先生繼續在一起。
T老師:是啊~我覺得是啊,她不願意放棄這個婚姻啊。因為其實從小朋友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有跟媽媽談過。
陳醫師:父母已經很多年沒有住在一起了,對不對?
T老師:嗯~應該至少有兩、三年了。
陳醫師:所以實質上跟離婚是一樣的。
T老師:嗯~可是我覺得這個媽媽,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很想要有一個家耶。
陳醫師:對,可是她現在的婚姻狀況跟離婚是一樣。
T老師:是單親啊。
陳醫師:所以她繼續留在夫家工作領他們的薪水,那是很尷尬的一種狀況。
T老師:可是另外一個複雜問題是,她還要養她的娘家耶。
陳醫師:所以為了這個原因,她就要繼續留下來。
V老師:可是為什麼養一個阿嬤需要這麼多錢?因為我的阿嬤都只要一萬元。
陳醫師:有些人即便給那麼多錢還是不夠。
T老師:對,就是不夠!
陳醫師:那個誰不是跟她媽媽對簿公堂嗎,就是嫌她錢給得太少。
老師們:對對對~有一個明星。
T老師:就是社工跟我講說,因為原本媽媽有跟娘家說她有困難,她有跟娘家說可不可以給少一點,就是她薪水的一半。可是後來她娘家的媽媽就是又講了一些什麼,說不夠啊,反正就是有一些說詞啦。
陳醫師:她的娘家是只有個案的外婆還是有其他人?
T 老師:她的娘家就是我剛講的,就是有媽媽的妹妹,然後妹妹離婚也有兩個小孩。
陳醫師:妹妹沒有工作?
T 老師:對,之前有工作過。
陳醫師:所以她的錢要養妹妹、妹妹兩個小孩還有自己的媽媽嘛。
V老師:四個人,那這些錢真的還不夠。
T 老師:那社工是有跟我透露過,媽媽會放不下娘家,其實也有她自己的議題,她覺得有生產力她才有價值吧,對!她的一個很重要的信念5
陳醫師:這些事情是媽媽跟你講的嗎?
T 老師:沒有,是社工跟我講的,我們沒有問到這個…
陳醫師:為什麼你們不問…
T 老師:媽媽很難建立關係。
陳醫師:那為什麼社工可以問到這些?
V老師:對啊,鉅細靡遺耶!
F老師:為什麼要期待她也跟媽媽建立這麼深的關係?
PS老師:因為才能建立同盟啊!
F老師:所以處理孩子的同時是不可能放掉媽媽的?
陳醫師:你不可能不處理媽媽而想要讓孩子更好。
PS老師:你必須要跟她建立同盟。
T老師:可是孩子跟媽媽的關係不好啊。
PS老師:不管啊…
F 老師:其實上次T老師有提到,她看到孩子跟媽媽那樣,她其實是很為孩子心疼的,同時對…
陳醫師:那你應該是跟媽媽建立好關係,讓她來善待自己的孩子,你應該要這麼想。而不是看到媽媽就覺得你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T老師:其實我跟媽媽的關係沒有很糟,但是沒有像社工那樣跟她那麼親密,對。就是其實現在媽媽她只要打電話,基本上我們都會同理她,都會安撫她。因此她其實對我們沒有那麼的排斥,但也不到那麼的親密,不到那麼私人的事情都可以談。
陳醫師:如果一個禮拜約她來學校一次,她會來嗎?
T 老師:我再舉一些例子,就是這個媽媽,只要我們打電話,她…她第一通絕對不會接,她是你要打第二通她才會接電話的人。我的意思是說,這個媽媽,當她接到學校的電話時,她其實是很緊張的。
陳醫師:對啊,所以說如果你跟她把關係處好,她就不用緊張了嘛。因為她會擔心你每次都要跟她抱怨孩子在學校又怎樣怎樣,她就會緊張嘛。那如果你跟她之間的關係良好,你把她約來學校,就像你固定的時間約孩子一樣,你把她約來學校會談。
T老師:兩個一起談我還不會耶~太困難了。
陳醫師:你不是有證照嗎?
T老師:醫生,我覺得我要很誠實的講,我覺得如果以我目前的能力做得到,我就一定會去做,但如果我自己覺得做不到的時候,我就不會去做,因為我覺得… (一陣喧鬧,老師們七嘴八舌在說為何不行的理由)
陳醫師:如果是我,我會把媽媽找來一起談,聽媽媽怎麼抱怨孩子。你把孩子留在現場,他會去聽你怎麼跟媽媽互動,這個我上次也有提到。
陳醫師:當然可能媽媽來還是一直在抱怨這個孩子如何如何,可是你把孩子留在那個現場,他會去聽你怎麼跟媽媽互動。
T 老師:嗯哼。
陳醫師:這個我上次也有提到。
T 老師:哼哼哼。
陳醫師:我之前有提過,就是說你在跟媽媽互動的過程當中,也在現場的孩子他會聽到你是站在他這邊來跟媽媽溝通。就像我上次講的,當一個老師帶一個孩子來,你怎麼在一個老師面前去支持這個孩子一樣,當然對媽媽也可以這樣子處理啊。而那個部分不一定要很深的技巧,你可能一整個小時都在聽她抱怨,可是你去把事情澄清,就像我一直在講的,你去把一些事情的過程澄清清楚,不管是他偷了東西或者他做了什麼事情。到底那個責任真的是在他,還是那件事情其實是媽媽誤會了。我相信有很多事媽媽會直覺的認為都跟他有關,但是不必然啊!如果這麼做,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跟媽媽的關係就會慢慢改變啊!只有這樣子你才有辦法慢慢去介入到這個家庭,而做這些事情都不需要很多技巧。因為大部分的時間你都在聽媽媽發牢騷,然後做適當的回應──其實應該說作適當的澄清。那當然之後,如果媽媽跟你的信任關係建立了,她願意告訴你她的一些事情,那當然更好了。(待續)



  1. 乎F老師被媽媽不負責任的態度給絆住了,因此才會一直鑽在「不能幫這種不負責任的媽媽的忙」這個牛角尖裡面出不來。但是從現實層面來看,會被轉介到輔導室處理的孩子,情緒困擾的居多;而這一些情緒困擾的學生,又必然要關聯到其功能不好的家庭。雖然功能不好的家庭,未必都有不負責任的父母,但是會遇到的可能性其實是蠻高的。因此,專輔老師在情緒上對這種家長的生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實務上,還是要考量該如何處置對孩子的利益最大。在輔導這個層次所說的利益,自然是孩子的行為改變、情緒的穩定、或想法的轉變等等,也可以說,就是孩子的內在心理能力的提昇,讓這一些接受輔導的學生在面臨挫折或不舒服的情緒時,可以控制、消化、處理,甚至可以將惡質情緒昇華。而有情緒困擾的小學生要能做到這樣,自然不是來輔導室說說教,或者訓誡一頓就可能達成的;而是必須要有一位關心、包容乃至可以涵容個案的輔導老師成為其貴人,才有可能畢其功的。「貴人」這個詞是世間法上一般人的說法,在佛教中就不是這麼稱呼,比較接近的概念或許可以說是「善知識」吧。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8 賢首菩薩品〉中提到:「若能親近善知識,則修無量諸功德」(CBETA, T09, no. 278, p. 433, b24)也就是說,有心修學佛法的人,如果有機會植遇善知識的話,就可以藉由善知識的引導與幫助,在日常生活中修集到無量無邊的功德,而可以讓自己的道業快速增長。因此世間法上的貴人或佛法上的善知識,其所能發揮的功能就是利樂於他人,幫助他人提昇成長。只是,要如何才能成為個案的貴人或善知識呢?專輔老師該累積什麼能力,才可能達到這一個境界?在之前的文章中其實都有觸及,有興趣的人不妨就細細鑽研吧。

  2. 為曾經被這樣的家長投訴過,C老師當時其實相當的挫折,也覺得委屈。所以曾經在督導討論的時候說到痛哭流涕。只是一段時間之後,看她每次來督導開會時都是談笑風生的,以為事情已經船過水無痕,卻沒想到那個情緒還在,因此在提到相關的情境時,那股情緒還是隱隱地在作祟,言談中不自覺地又流露了出來。但C老師說得出「等一下又哭出來」這句話,表示雖然那種情緒還在,但已經不是令她無法掌控的性質,而是自己瞭然於心、不擔心自己又會失控而涕泗橫流。因此能說自己等一下又要哭出來的人,才是不會哭的人;而那種堅決說一定不會哭出來的,卻往往就是哭得無法自拔的人。人所說出來的話該如何去聽取,還真的是費思量啊!

  3. 面上看,這種媽媽是鴕鳥心態,不想承擔管教的責任;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思惟,也許媽媽的退縮,只是因為自己的無能與無力所引發的反應,而不是不想承擔管教的責任吧。就如T老師所提出的資料顯示,媽媽其實也曾經積極的介入孩子偷東西這一個問題行為的處理,只是三番兩次處理下來效果都不好,孩子照偷不誤。在無力自己解決又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一般人所能採取的,恐怕也是這種消極的作為吧。依一般人的想法,媽媽有這種逃避的作為,專輔老師似乎不應該縱容,而應該採取比較消極的不作為,來迫使媽媽面對孩子的問題。從邏輯觀點來看,這種考量並沒有錯,但是這種法則在處理物理物質性的事物時,可能是正確的;但是拿到人的心理運作這個層面來看待時,卻往往不是如此的。就這一個案例來考量,家長的能力到底有多少,我們並不清楚。因為在T老師的資料中,對於媽媽的評估了解著墨不多,但我們可以先假設媽媽的退縮,其實是因為已經超出其能力範圍,已經無力再去面對一再重複出現的問題行為。這樣的假設,其實也是一般現象上所能觀察到的普遍狀況,因此應該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媽媽已經無力去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專輔老師如果又採取消極不協助的態度,企圖迫使媽媽來面對問題的話,其實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如果媽媽撒手不管,專輔老師也不介入,結果就會變成孩子夾在中間成為犧牲品,這種景況應該也不會是專輔老師所樂於見到的結果吧。但是,另外一種考量一定會出現,那就是:一直幫媽媽處理、收拾善後,學校輔導系統是不是就要一直幫媽媽扛責任,而任由媽媽繼續當鴕鳥呢?這種兩難其實一直是諮商輔導治療的從業人員所無法避免的課題,但是這種問題是否該有標準解答?我想應該也不可能,頂多只能說有一個比較好的處理方式吧。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我覺得媽媽的現況已經處在無力與無能的狀態,應該是先由專輔老師擔起輔助孩子的責任;等到接案處理一段時間,媽媽的能力也有所進步之後,再逐漸將教導孩子的責任還給媽媽。這樣子的處置或許是一個可以讓親子雙方都獲益,而不會造成太大變動的作法。只是要讓專輔老師擔起孩子的責任,可能要先突破老師們的心理防線。如果專輔老師們是與F老師有相同的想法,那可能就不會想去幫媽媽先扛起責任,而會一直設法讓媽媽出面處理。但如果真是如此處理的話,可能會造成親師之間的對立,也會讓媽媽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造成母子關係衝突;而學生又將這種遭遇歸咎到專輔老師。如此一來,這個三角關係就會演變成一個無法解開的問題面了。

  4. 實專輔老師帶著孩子去道歉,媽媽不可能完全不知情或沒感覺,因此其實是沒有必要特別去告知或提醒媽媽,專輔老師到底做了什麼事情。但是我認為專輔老師帶孩子去道歉後,還是應該要跟媽媽「報告」一番,將這整個過程再向媽媽做一次描述。我在這裡特別強調「報告」這一個概念,倒不是認為專輔老師得聽命於媽媽,因此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後需要向媽媽匯報成果。我所考量的,比較是一種態度的問題。就如同在這一次的討論中,與會老師們的態度,多是責備媽媽,甚至不想幫忙的態度為主。一旦有機會與這樣的家長接觸時,一定會有一股不自主的負面情緒浮現,而影響了與媽媽互動時的態度。因此如果專輔老師能試著採取不同的姿態,不計較媽媽平時對輔導室的頤指氣使,而能夠抱持著平和的心態與媽媽互動,向媽媽陳述自己帶著他的孩子去做了什麼事情的話,我認為這種作為可以展現出「無條件的正向關注」的態度。當然,在專輔老師向媽媽陳述完道歉的事情之後,媽媽可能會客氣的說聲謝謝,也可能會像老師們所認為的倒打老師一耙。但不管結果是如何,其實都無所謂,因為老師們之所以要這麼做,是為了這個孩子,而不是為了想要獲得媽媽的感激。而我之所以會建議專輔老師這麼處理,其實還有另外一層的用意:這一位媽媽其實不是那麼容易親近,不是那種可以與老師合作,共同處理孩子問題的家長。如果老師們在思考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拿他人東西習慣的過程中,沒有將媽媽納入考量的話,孩子的改變會相當的有限;但是要將媽媽納入輔導的考量時,又會遭遇媽媽的防衛與拒絕,會讓專輔老師進退兩難。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帶孩子去道歉這件事情來做為一個媒介,作為介入處置媽媽的一個管道。具體的作法就是在事後向媽媽說明當天去道歉的詳細情況,利用媽媽會好奇想了解當天狀況的心理,在向她說明的同時順便將一些隱含訊息傳遞給媽媽,那麼就可以避開媽媽的防衛,而讓媽媽聽進去我們企圖暗示的訊息了。這樣的作法,運用的是潛意識溝通的技巧,也可以說是一種「置入性行銷」,只是專輔老師要行銷的不是商品,也不是專輔老師有多盡責,而是要行銷這一位願意去道歉的孩子。談到這裡,相信會有許多人納悶,要如何在向媽媽說明去道歉的經過時,來行銷這一個孩子呢?其實說穿了,也沒有什麼特別,就是要在與媽媽對話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到孩子的正向表現。專輔老師運用這一個策略,在向媽媽提示孩子正向表現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媽媽的回應或同意,而只是在與媽媽的閒談中,很自然的將這一些正向肯定的話語,說出來之後讓孩子的媽媽聽進去。就如同電視上賣衛生紙的廣告,從來不會問你他家的衛生紙好不好,或者你同不同意他的廣告內容等等;廣告只是不斷的運用各種方式將訊息呈現出來,讓消費者看到或聽到,讓消費者對於這一家衛生紙的品牌印象深刻而已。從表象上來看,衛生紙廠商似乎在做白工,因為都沒有說他自家的衛生紙最好;但其實等哪一天你到賣場想買衛生紙時,腦海中浮現出的第一個品牌,一定是那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廣告內容,你自然而然會下意識地去拿這一家品牌的衛生紙結帳。由這一個現象可知,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惟模式與決定,其實未必是要經過對方同意,也未必要讓他知道你想說服他的。因此,同於廣告奏效的原理,專輔老師也可以運用這一個現象來改變很難溝通的家長、老師、甚至是個案。

  5. 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剛開始,老師們對個案的媽媽與其原生家庭的態度比較負向,會覺得個案外婆似乎貪心不滿足,連帶影響媽媽要為了賺錢而委屈地待在夫家工作。但是隨著T老師對家庭陳述的資料增加之後,大家對這一個家庭的瞭解,也比較接近實際狀況,看待的心情也就不一樣了。但是人很容易先入為主,聽到某些訊息之後,情緒就先跑出來,而且常常是負面的情緒跑得比正向的情緒快,因此一般人在看待他人時,不好的評價多,好的評價少。只是一旦不好的評價出現的時候,對當事者有利的資料就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扭曲。這其實是人性,人之常情,只是這種人之常情如果發生在輔導、諮商、治療的專業人員身上,就不能以「人性」作為理由而自我感覺良好,因為這已經是一個有損專業的壞習慣了。因此作為助人專業,自我的成長(或者說是自我修行)相當重要。就如同前面文章曾舉過的例子,心理範疇的助人者,就好比是一面穿衣鏡,鏡面本身是否乾淨明亮,會影響照鏡子的人的自我觀感與評價,也會影響個案是否能正確無誤、忠實地看到自己原本的相貌。這一點是所有有心於助人專業的從業者,都需要時時銘記在心,常常自我警惕的。當助人者可以心如明鏡、情如止水時,在會談的過程中面對所聽取的訊息時,就可以中立、中肯地給出回應,而不會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也不用擔心是否已經陷入移情∕反移情的漩窩中難以自拔了。

回113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焦點解決諮商走進我的生命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