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Jul. 28 Sun. 2013
溫柔時光

文/曾愛迪

昨日最大的感動,是與某位家長進行親職諮詢時,向來緊繃的母親終於露出放鬆開心的笑容,和個案說話時,也不再那麼令人有壓迫感。即使在一旁的我,都可以感受到,兩人之間互動的張力減少許多。

* * * * * * * * * *

這名小女孩,一開始是因為脾氣執忸、常堅持己見,加上平日常有尿濕褲子的現象,造成母親許多困擾,因此進行親職諮詢。雖然母親原本最關切的議題是「如何讓個案不再尿濕褲子」,親職諮詢初期,在排除生理因素後,有先以行為治療處理此問題(因為此狀況嚴重影響個案在幼稚園與老師同學的關係,必須盡速止血),然而後續我的會談焦點都放在「個案與母親的關係」上,因為這才是問題的根源。親子關係的好壞、獨立與依賴的矛盾掙扎,往往直接反映在,個案一天到底尿濕幾條褲子上。

在這半年的過程中,個案尿濕的現象一度因為行為約定及母親態度的調整而有明顯改善,然而後來又出現時好時壞的現象。且母親發現,個案若人在外面,褲子只有一點點濕,請個案換褲子,個案會堅持不肯換,且態度是有點惱羞成怒的。母親猜測,個案應該是覺得,反正只有一點點濕,等它自然乾了就不會有人發現自己尿褲子的事實,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換。

我建議母親可以等個案情緒平復後,先同理個案感到丟臉的心情,並且讓個案了解:「媽媽知道妳不是故意的,媽媽也沒有要罵妳。每個人有時候都可能會不小心忘記或做了不太好的事,就像我有時也會忘記帶東西啊!或是不小心踩到妳的腳,可是這沒有關係,我們一起把問題解決就好了。

我請母親與個案建立一個小默契,就是當個案發現自己尿濕時,可以拍拍母親或用某個代號示意,讓母親知道自己尿濕了,毋需聲張,陪個案去廁所換褲子就好。重點是讓個案了解,母親不會怪自己,而且會陪著自己一起面對問題,並且解決它。

個案一直有許多與母親對抗的行為,如:明知母親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而生氣,被罰站了,卻自己在原地小小聲地唱歌,自得其樂,似乎完全抽離當下的情境,表現出一副,「母親的生氣與自己無關」的姿態。此外,中間有一段時間,母親向我反映,小女孩最近常會不斷問母親:「尿布是什麼?」、「奶瓶是什麼?」、「怎樣才會被叫做小baby?」即使母親已經用各種方式解釋幾十次,每天不斷重覆說明,也確定個案聽懂了,然而個案卻還是反覆提出類似的問題。

當時我告訴母親,其實個案這些問題,在字面上問的(如:尿布奶瓶的定義),都不是她內在真正想問的。當母親轉述個案所提出的這些五花八門的問句時,我只聽到一個真正的核心疑問:「如果我長大了,不再是小baby了,妳還會不會像以前一樣愛我、照顧我?」因此,母親回應個案表面的疑問,是沒有意義的,個案內在的不安沒有得到安撫,就會再提出類似的問題。我請母親直接回應個案的核心疑問,詢問個案對於長大是否會感到恐懼焦慮,同理個案的情緒,並向個案保證,母親對她的愛,不會因為個案長大而減少。

最近這幾次會談,引領著這個自我覺察能力不錯的母親,看到自己完美主義的個性。母親表示:「雖然我知道她的發展比同儕落後,但其實我心裡是無法忍受她一直處在落後狀態的。所以我做了好多事情,只為了讓她能趕上其她人。我給我自己很大的壓力,也讓她不開心,陷入惡性循環。

我肯定母親的覺察與看見,並告訴母親:「我感覺妳好像拿著鞭子抽打馬的主人,一直拖著馬試圖往前走。可是這樣的拉扯,反而破壞了你們的關係,好像無時無刻都在考試。為什麼不放下鞭子、放慢腳步,走在這匹馬的身邊,陪伴著牠前進呢?

我請母親暫時放下對尿褲子或其他問題的擔憂,目標只放在「找回與孩子互動時的快樂」。到底尿濕幾條褲子不是重點,重點是避免本末倒置,為了尿褲子的問題,破壞她與個案的關係品質。因為這些由愛與接納營造出來的溫柔時光,才是孩子願意走向獨立、不再以行為問題作為抗議手法的重要基石。

昨天會談結束時,母親笑著說:「一開始是為了她來找心理師,後來好像變成我在做心理治療。」我說:「有穩定不焦慮的母親,才會有健康有力量的孩子。」當我看到向來緊繃的母親終於露出放鬆開心的笑容,和個案說話時,也不再那麼令人有壓迫感,我想,那就是身為臨床心理師,最大的意義與感動。

(註:為維護個案隱私,基本資料已經過部分修改。)


回110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溫柔時光
與歐文‧亞隆全心相遇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榖雨卷(5之5)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