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專欄文章 Nov. 26 2014
佛洛伊德與榮格的科學理念之爭

洪素珍,魏宏晉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比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長十九,五十一歲奠立其精神分析王國時,榮格年僅三十二,方時才開始對精神分析產生感動。兩人交往後,惺惺相惜,佛洛伊德將之視為繼承個人衣缽的「長子」,以及精神分析王國的「王儲」,而榮格也不吝以純種亞利安人之身分,捍衛當時被驕傲的歐洲白種人視為猶太異端的精神分析理論。

佛洛伊德與榮格相知相惜,但終於決裂。雖然從兩人個性、企圖等方向,甚至涉及八卦、緋聞、陰謀等,分析絕交的原由會因戲劇化而引人入勝。惟此對兩位堅持自己皆依循嚴謹科學方法進行心靈研究的大師未免不公,且無法分辨出兩者理論的方法真正的歧異與共通之處。既然無從區辨,就會流於膚淺,尤其是對於榮格的理解和運用,更經常被當作飄邈虛無的「靈異傳奇」。


科學究竟是什麼?

要了解佛洛伊德與榮格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一切要從了解科學是怎麼一回事說起,這才能搞清楚他們各自的堅持,以及所捍衛的價值何在?因此到最後水火不容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所謂科學,其實無非就是研究宇宙之間種種自然現象的方法論之一。比諸宗教、哲學、藝術…等等,一點也沒有更加出奇與高尚之處。十七世紀以來,牛頓以降,科學之所以更被信任與尊重,是因為它在解釋和預測自然現象時,邏輯說服力更強,準確度更高,打開人類控制與運用自然資源的大門,造成工業革命,把生產力提升到前所未見的境界。

就當人類吃盡開發自然奧祕甜頭的當下,沾沾自喜之餘,卻自大自滿了起來。認為窮目所及者,無不能就此臣服於科學的大纛之下。看得到的、測量得出來的才算數,也就是唯物至高的思想。而問題就出在這「窮目所及者」的唯物論,那麼看不到的東西呢?是不是就沒有了?或者是唯物科學還沒努力到那個程度時,就先當作那件事不存在呢?比如說心靈到底是存不存在?精神疾病是裝瘋賣傻、被鬼附身,還是單純的血液、神經、大腦等身體機能出問題?


心靈到底是什麼?

佛洛伊德的時代前,已經有人提出心靈客觀存在的觀點,只不過多被當成形而上學來看待。直到法國的夏科(Charcot)、皮耶•賈內(Pierre Janet)等人認真地思考神經症(Neurosis)的成因可能為心因性的,並且開創出心理學的研究,這才漸漸把以往治療精神病患者時,所使用的放血、照光、電療…,甚至是切除「致病器官」等種種以生理學為「理論基礎」、匪夷所思的治療法放棄。不過,這些所謂的心理學研究,不可避免的,都還期待找出生理學的唯物根據。對佛洛伊德而言,身處於為科學至上的時代,且深怕被排擠於科學社群之外的他,很自然會是個唯物論者。他對於心靈運作的理論建構,還是盡量使用唯物論者能夠接受的病理學觀念,並借用熱力學能量的觀點加以解釋,比如對歇斯底里症的看法是認為當能量在神經系統中傳遞時,有過多的能量溢出,就會引起身體某部分不自主的運動,那就是歇斯底里的病理狀態。

不過佛洛伊德不就此而滿足,他還欲將能量論進一步運用,將心靈現象予以客觀化,找出所有心靈問題的癥結所在。終於他「發現了」,所有的精神疾病問題都是因性而起。


發現無意識

早期佛洛伊德的性欲理論是根據創傷理論而來的,當時他還持根據事實經驗的「誘惑」而產生創傷的觀點做詮釋。然後來他發現了伊底帕斯情結,甚至移情與反移情時,赫然發現,這些東西都來自於「幻想」,沒有事實根據。既然是幻想,就不存在於意識裡。那麼這些東西從何而來?佛洛伊德靈光一閃,那不就是從被潛抑禁錮於心靈深處無意識而來的嗎?他就此發現了人類心靈裡黑暗的那一塊──無意識。

佛洛伊德基於天才發現無意識,但他並不是從自己的個案經驗裡,而是從著名的安娜‧歐(Anna O.)案例中獲此洞見的。安娜‧歐是奧地利醫生約瑟夫‧布魯爾(Joseph Breue)的病人,她因父親重病引發種種嚴重的歇斯底里症狀,而找上布魯爾診治。但布魯爾並沒有把安娜‧歐的歇斯底里症治好,反而讓安娜‧歐終其一生對他懷恨,並堅決不相信心理治療,而布魯爾自己則陷於負向反移情的痛苦當中。更不幸的是,布魯爾治療她一年多,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卻沒有看出兩人醫病關係裡種種細緻的無意識心理運作機制,反而是佛洛伊德在聽了布魯爾的敘述後,看出來了整個治療歷程裡充滿了性的意涵,由此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基礎理論。回頭看布魯爾與佛洛伊德的成就關係,就如同天文學界的第谷(Tycho Brahe)與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一般。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累積大量天文觀測資料,但卻不善於思考,也不精通數學,記錄了一輩子的數據,終究就只是數據而已,只有等到克卜勒這個數學天才接觸到這些資料時,慧眼一亮,才歸納出包括行星運行為橢圓軌道的行星三大定律,奠立研究天文星體的現代基礎。克卜勒曾為第谷婉惜地說:「他很富有,但不知道怎樣適切地運用財富。」佛洛伊德對布魯爾面對安娜‧歐幻想自己懷了他的小孩時,當下的決定不是去探索這個幻想從何而來,而是斷然結束治療關係時,亦曾發出類似的喟嘆,「是時他掌握了至要的關鍵,但他把它扔了。」


完美的科學理論?

通常一個科學理論的建立,是先觀察大量的觀察資料後,以歸納法歸納出其共通之處,然後提出假說,也就是理論,接下來開始再以新的觀察資料去驗證,如果可以解釋新的資料數據,甚至還可以預測未出現的數據,越是精準,就越是好理論。但也有些天才是透過靈感提出理論,然後加以印證,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佛洛伊德的理論也是,他是拿出了理論的武器後,才開始進行科學戰鬥的驗證工作。

佛洛伊德拿著他的性理論對個案進行檢驗,他說看過幾千個精神分析的案例,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指向性。人的心靈裡有個看不見的地方,當中有股驅動生命能量流動之力,這股驅力是生命的本質力,是生的本能,就是性驅力力比多(libido)。

佛洛伊德敢於大膽地下定論,人的生命驅力就是性,比諸其他力量,大得太多太多了,幾乎無可避免地會影響人的一生與精神狀態。當然,所有的科學家都想提出一個完美理論,能解答所有的問題和現象。佛洛伊德似乎提出來一個超完美理論,他可以用性的觀點解釋一切心理現象,也許有人不同意,但在他的邏輯之下,幾乎無可辯駁。但是,科學理論之所以是理論,就在於它不見得是真理,是需要被不斷檢驗的。幾乎所有理論都有適用範圍,激進的科學哲學家會說,「什麼都能解釋的理論,就等於什都沒說,不然就是以話術包裝的偽科學。」科學理論需要能夠被證偽,要敢於提出大膽的預測,如果預測失敗,就必須認輸退場。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指出,光的行徑會被大質量星球吸引而產生偏角,他並大膽預測太陽光發射後,不是直線到達地球,而是會有四度的偏角,之後有科學家利用日蝕的機會去觀測,不多不少,偏角就是四度,於是偉大的相對論被證實了。愛因斯坦不是臆測,而是實實在在提出理論,還有計算的根據,這就是科學。假設有一天,有人以相同或者不同的方法重覆檢驗相對論,若得到不同的觀測結果,這時候理論就必須重新被檢視,進行修正或者乾脆被放棄,以更新更準確的理論替代,這就是科學的進步。

但佛洛伊德的理論卻無法被證偽,他的理論就是指向性,不管怎麼樣的象徵出現,他都說是跟性相關。這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被證偽。頑固的教條主義往往無法被證偽,總會提出很多特設的保護性輔助理論,以堅守理論本體的權威。比如馬克思主義者堅持共產主義是科學,但馬克思言之鑿鑿地說共產主義革命一定先發生在像英美等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這是他理論的核心預測,是可被檢驗的。但事實上,革命卻先在還在壓迫農奴的農業俄國點燃,然後擴展到中國,然後到東歐等,這些都不是工業先進國,反而是落後的農業國。馬克思理論的核心隨俄國革命成功後就破產了,整個瓦解了,整套都該重新論述跟建構。然而口口聲聲堅持共產主義是科學的擁護者卻死不放手,仍堅持預測沒有錯誤,革命發生在農業國家只是歷史階段的過渡而已…等等,將來工業先進國還是要產生大革命的。一個已然預測錯誤的理論,不僅不被放棄,還東拼西湊地被百般維護,這是政治,或者是形而上學,再有價值也不會是科學,是嚴謹科學家所不能接受。而佛洛伊德的理論也與馬克思理論有著類似的問題。


榮格發現集體無意識

榮格與佛洛伊德產生齟齬的最根本關鍵,就在於榮格無法接受佛洛伊德以權威來帶領科學,那已經是信仰,不是科學。事實上,佛洛伊德也一再要求榮格把性的精神分析理論當作信仰堅持到底。當榮格就精神分析實務上,個案常會出現一些無法用性解釋的象徵,甚至是神靈的意象時,與佛洛伊德進行討論時,所得到的卻都是:「那只是性欲潛抑的變形」的回應。榮格並不滿意這樣的泛性論,他認為應該更深入這些古老意象的象徵意義,甚至要與之對話,進行無意識的交流時,佛洛伊德卻譏之以像在進行二流的薩滿巫術。然後加以勸誡:「千萬不能放棄精神分析,也不能棄捨性的理論。」這樣的「諄諄善誘」顯然也是政治,不是科學。

而榮格在內心百轉千迴後,他選擇了對科學的信仰,放棄了政治權力。他相信精神分析理論,相信佛洛伊德的個人無意識理論,但這無法解釋全貌。那些分析所出現的古老意象、神神鬼鬼等人類共同記憶,分明就表明在個人無意識之下更深處,還有屬於人類集體所有的幻想,也就是應該還有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它們不是性的變形,而是亙古以來人類的種種生命記憶的積累。

榮格信仰精神分析,但是終於選擇「背叛」他的「國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話,聽在榮格耳裡一定感觸良多。他戰戰兢兢地寫下《轉化的象徵》(Symbol of transformation),論述集體無意識的象徵時,據說是在痛苦異常的情況下完稿的,因為這等於宣告與佛洛伊德徹底決裂。而不意外地,佛洛伊德隨後出版的《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如同對榮格集體無意識宣言的絕望回應,書中強調討論原始人類種種「弒父」的象徵,不就是在批判王儲榮格對他這位父王的謀殺與王位篡奪嗎?

榮格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了,同行於一條精神分析的道路上,但一個專注於個人無意識的影響,另一位卻認為集體無意識涉及到人的根本價值,所以更加重要。雖然在分析的技術上,不見得有太大差別,可是對象徵的詮釋,常常有南轅北轍的觀點。這完全是因為榮格不再侷限於性的理論,隨之而來對於力比多能量觀點、象徵的意義、人類的價值…等等,便出現根本的歧異,而有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與分析式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兩大學派的分庭抗禮。

回125期電子報



 
 
更多文章
曾文星教授與兩岸心理治療的發展
在家庭與自我間周旋的年代
諮商輔導手札──壬辰年驚蟄卷(5之4)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