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時事我見 Oct. 30 Sun. 2011
蘋果的滋味

iPhone 4S發表會隔天,戲劇化地傳出賈伯斯(Steve Jobs)辭世的消息。早已做好準備的各家媒體,馬上推出專題側寫這位深具魅力的科技人。有些媒體著重其成長歷程,甚至挖掘他不欲人知的過往。部份報導則鎖定「王子復仇記」,描寫他一度被逐出公司,歷經錘鍊再班師回朝的情節。至於他輟學哈佛卻成就卓絕的故事,早已讓人津津樂道;獲邀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也成為世人回味不已的經典語錄。轉到財經新聞,專家、名嘴則聚焦研究賈伯斯的「市值」,同時對他龜毛、嚴厲卻也自律、重才的老闆形象多所討論。在這些口耳相傳下,低調、神秘的賈伯斯更添傳奇。

這些媒體上的「賈伯斯」們,顯然是編輯台剪貼手上材料所拼湊出來的分身,充分契合「故事」、「爭議」和「隱私」等傳播需求。它們的面貌通常具有強烈風格,有些甚至還相互矛盾。但由於鮮明形象較容易引發閱聽人的投射,即使自傳出版也未必能讓賈伯斯的形象定於一尊,各取所需的歧異想像勢將持續流傳。

在這一波的討論裡,「Apple」的意涵是相對冷門的話題。少數在媒體和網路上的發言,同樣也是「一顆蘋果,各自表述」。其實,蘋果是一種相當「西方」的水果。在聖經裡,豔紅欲滴的禁果是一切原罪的淵藪,它啟蒙了亞當、夏娃的眼睛,卻也讓人們從此在欲望裡掙扎輪迴。影響所及,許多童話腳本都將它設定成反派角色的標準配備:大野狼喜歡拿它當詐騙的誘餌,壞皇后和巫婆則精心加料,讓蘋果變成一種漂亮的致命武器。在西方文化的象徵系統裡,蘋果就是「危險誘惑」的代名詞,也因此匯聚機會與風險的紐約就是一顆「大蘋果」。

轉換到科學史上的場景,從最著名的那棵蘋果樹墜落的紅色果實,不偏不倚地敲開了牛頓(Isaac Newton)的茅塞,導證出萬物之間相互牽引的自然定律。可惜沒人知道那顆帶來靈感的蘋果,後來到底怎麼了。或許當賈伯斯來到同一棵樹下,會漫步過去撿起掉落的蘋果,往他經典的黑色高領杉擦個仔細,再一派優雅地咬一口,用精準留在蘋果上的漂亮齒痕宣告「吃蘋果是一件高品味的事」,瞬間拉高這顆紅色果實的「萬有引力」。

賈伯斯是公認的行銷高手,擅長創造商品的文化價值。那誘人蘋果上缺了的一角,正挑逗著人們咬一口試試滋味。記得作家黃春明早期有一篇「蘋果的滋味」,以蘋果寓意四、五0年代的美援。他寫道:「咬到蘋果的人,一時也說不出什麼,總覺得沒有想像中那麼甜美,酸酸澀澀的,嚼起來泡泡有點假假的感覺。」在這個時空壓縮的網路年代,人們越來越習慣討論同一位名人、排隊搶購同一項商品,甚至追隨同一套價值論述。或許,我們也可以將視線偶而移開隨身電子產品的螢幕,轉身審視這些商業/文化的操作邏輯,以及品嚐身旁生活點滴的真滋味。 (文/黃文弘醫師)

 
 
更多文章
也談「林來瘋」
霧中風景
流動的節日
從兒童團體心理治療歷程中練習承接痛苦與涵容黑暗力量
2011年度死人風雲榜
如果杜鵑不唱歌
飄洋過海的牛角梳
自然與心靈:陸前高田一本松
最新關係焦點:父子關係!
賈伯斯之死—大家一起hungry and foolish
蘋果的滋味
放榜後的一場筵席
抱歉!我失約了!
洩密者
想像愛滋器官移植後的救贖
魔獸世界
北海憶師
Little Monster
尋找學習心理治療的地圖
楊梅的滋味
塑化人生
講台與講師的背後
績優?資優?
預言‧寓言
毛毛蟲歲月
起心動念間
注視痛苦
園藝如何治療?
那一年,地震與我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