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會   時事我見   電 子 報   藝術治療   海外傳真   相關書籍  
 
海外傳真 May. 25 Sun. 2014
為何聰明人會做糊塗事?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ist training at Tavistock Centre

文/陳煥昭醫師




圖片:被譽為「英國精神分析之丘」的漢普斯特德(Hampstead),安娜佛洛依德中心及塔維斯托克中心都在這裡。照片是漢普斯特德最出名的街頭小吃:法式可麗餅。

在英國,「兒童心理治療」指的就是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動力心理治療。而兒童接受的其他治療,會直接稱呼治療的類別,包括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等。而兒童心理治療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從1963年創刊以來,一直討論的就是各精神分析學派對於兒童心理治療的不同見解與發展。

在2003年,資深兒童心理治療師 Lisa Miller在兒童心理治療期刊創刊40週年大會中,發表了一篇論文,之後被刊載在2004年的期刊裡。她回顧了1963年的創刊號,一直到2013年8月號,整整40年。她當然沒有從頭看到尾,主要是講了前兩期、跟最後兩期,看一下40年來,兒童心理治療的演進與改變。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1963年一開始,即使兒童心理治療學派很多,但期刊編輯仍努力容納各家的文章,而其中一個共同的現象是:大家都開始討論到兒童治療裡的移情(transference),即使最初的安娜佛洛依德認為,兒童治療是很難像成人精神分析一樣,將移情當作主要工作的素材。

在第一期創刊號中,榮格學派的兒童治療師 Michael Fordham,提到兒童治療裡的移情,以及在兒童治療裡,必須要將父母包括在內,提到了父母對於兒童心理治療的重要性。而當時 Hampstead Clinic (後來的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 Irmi Elkan,即使沒用移情這樣的字眼,但在文章裡也提到詮釋時隱含移情的意味,已經是治療中無可或缺的元素。而Isca Salzberger (Wittenberg) 則開始有嬰兒的治療必須擴充到家庭、有著家庭治療元素的想法。
第二期則開始提到兒童心理治療個案的來源。跟成人精神分析一樣,兒童心理治療一開始也都是從專業領域圈開始,所以最初的治療個案都是同事的小孩,甚至自己的小孩。除了安娜佛洛依德曾經接受過爸爸佛洛依德的治療之外,一般相信克萊恩(Melanie Klein)的報告個案中有一個是她的兒子。但這些專業同事的孩子,都來自社經地位優渥、夠好的家庭。但發展到60年代,心理治療已經開始有各種來自被剝奪環境的孩子,例如安娜佛洛伊德中心的前身,就是一個收容寄養或收養的小孩的機構。於是心理治療開始需要與其他單位做連結,沒有辦法只待在診療室裡,以為跟孩子工作就可以了,需要跟父母、社工、學校、甚至慈善機構聯繫。另外也有一個趨勢是:當年的治療師詮釋都下得很大膽,這也是很多人看克萊恩文本的感想(詳見心靈工坊出版的克萊恩全集)。而這些年來治療師開始溫和多了,比較會去思考,孩子準備好可以聽進什麼樣的詮釋。

而最近的兩期,Hamish Canham 討論到寄養收養家庭的伊底帕斯情節,認為不是只有原生家庭才有會伊底帕斯三角的難題。Ann Horne 提及戀物癖可能是很多青少年或成人對抗精神病的防衛機轉。另外也開始很多關於研究的題材,Peter Fonagy 大膽地說:沒有研究的話兒童心理治療也是死路一條,而安娜佛洛伊德中心與倫敦學院大學的合作傳統,也走向更注重實證研究,而這樣的趨勢也逐漸被其他心理治療機構、包括塔維斯托克中心所重視。
而回顧這些期刊的結論是:傳統上的兒童精神分析,是一週5次的治療,儘管現今已經與現實妥協,除了自費治療還有可能一週4-5次,在英國公醫NHS體系下,一週3次幾乎已經是極限,甚至會保留給嚴重個案、或是訓練個案。但Donald Winnicott 認為一週5次治療仍是無可取代的經驗,這些密集治療(一週3次以上)給訓練治療師帶來的經驗與知識,更能讓治療師應用在其他個案上(包括一週一次)。而 Mathra Harris 也認為,儘管花了那麼多時間跟精力在密集治療個案,似乎有種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個案,但那是我們了解其他個案的基礎。最後Lisa Miller引用 Juliet Hopkins 的私下聊天:我們現在對病人仁慈多了!比起40年前的治療師,那種堅守界線以及大膽詮釋的風格,現在更多了人性,並且更去思量在治療的哪個階段、個案的心智狀態…等等,治療師再去決定這個時刻,對個案有益的詮釋是什麼。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原文:
Miller, L.,
Child psychotherapy then and now
i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
Volume 30 Issue 2 (2004)
Pages 173 - 187

 
 
更多文章
監獄中的監獄──隔離監
慾望
舊金山灣區心理實習—我見我思
荊棘中的希望
鱷魚的眼淚
一則兒童心理治療工作的片段
兒童心理治療師的昔與今
為何聰明人會做糊塗事?
塔維斯托克的兒童治療師訓練
過關斬將的美國臨床心理博班訓練
要不要當場寫病歷?從精神分析角度談起
英國的食物
超時空博士與精神分析 Doctor Who & Psychoanalysis
聽大衛.貝爾談精神分析
幼兒觀察:新書發表會紀實
治療沒有假期?The Holiday
除了反對,你還能怎樣表達意見?
從「過動症被過度診斷!」新聞談起
西北倫敦生活指南之一:吃住在塔維斯托克周圍
近半世紀的貢獻Margaret Rustin的退休慶祝活動
Let's talk in English.在倫敦,大家不見得都在說英文
天使之城的紅磚屋—洛杉磯榮格學院簡介
塔維斯托克:一段歷史 (下)
塔維斯托克:一段歷史 (上)
在倫敦Tavistock中心的一天
精神分析的限制
我與心理治療研究盛會之相遇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在瑞士與榮格一起散步
John Beebe主講與夢中的自我相遇&惡夢的意圖
我與曼陀羅的故事--「彩繪心靈」課程有感
 
 
 
 
案字號:臺內社字第9079637號 會址:(106)臺北市大安區麗水街28號 劃撥帳號:42115501
電話:(02)2392-3528分機22 傳真:(02)2392-5908 電子郵件:tap79637@ms71.hinet.net